秦始皇為何寧可“耗盡”國力也要修築萬里長城

長城橫臥在中國北部,像一條灰色的巨龍 綿延萬里,曾經的喊殺聲已經退去,烽火臺上的狼煙,也不再燃起,一切視乎都在歷史的發展中歸於沉寂。 它鐫刻著中華民族永恆的記憶,書寫著一個國家不朽的傳奇。


秦在統一六國之後,由於戰爭的破壞,整個中原呈現一片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景象,這讓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意識到,雖然匈奴屢犯邊界,但大規模反擊的條件還不成熟,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發展。

秦始皇為何寧可“耗盡”國力也要修築萬里長城

因此,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和王離,在北方屯兵戍守,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措施。經過幾年的治理之後,秦朝內部大體安定,社會經濟走上了正常發展軌道。反擊的時機已經成熟。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視北方期間,曾親臨上郡(即今天陝西榆林),在這裡面對當時匈奴貴族,日益加劇的侵擾,他果斷作出了反擊的決定。

於是秦始皇命令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全面出擊,拉開了中原的農耕民族和北方的遊牧民族,第一次大規模較量的序幕,在反擊過程中,蒙恬很快就收復了“河南地”及榆中,匈奴則一路望風而逃,一連退卻了七百多里。

秦始皇為何寧可“耗盡”國力也要修築萬里長城

自此之後,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擺脫了匈奴人的襲擾,這對於我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促進邊遠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保護各族若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具有積極意義。

然而匈奴人只是暫時失敗而已,他們的勢力依然存在,恢復元氣後的匈奴騎兵,依然會成為秦朝的威脅,因為,在遼闊的草原,和北方綿長的邊界線上要想堵截,並消滅掉匈奴機動靈活的騎兵絕非易事。

秦始皇為何寧可“耗盡”國力也要修築萬里長城

最終,秦始皇決定,由蒙恬主持在北方修築長城,用一道厚厚的城牆,來阻擋匈奴騎兵南下劫掠的步伐。

蒙恬修築的長城,是利用秦、趙、燕原有的長城,將其修繕後連接起來,這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里有餘的長城,被人們稱為 萬里長城。

長城以其分佈綿長,工程量巨大,氣勢磅礴、雄偉壯觀而著稱於世,然而,長城並非是一線排開,簡單的城牆組合,它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把軍事重鎮、關城、隘口有機的結合起來的一個防禦體系。

秦始皇為何寧可“耗盡”國力也要修築萬里長城

孫中山先生曾這樣評價長城‘始皇雖無道 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 實上大禹治水等’,可見萬里長城的修築,雖然耗費了大量的民力,但是,卻是有功於後世的,甚至超越了大禹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