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有個大忽悠,項羽劉邦等英雄一個不落,居然全讓他給糊弄了

詳細點說,他忽悠過的人除項羽、劉邦之外,還有胡亥、趙高、項梁、義帝等,秦、楚、漢三方都當過官,非但自己穩穩地得到富貴,門下弟子也全都送進中央,一輩子就幹了一件大事,而這件大事,影響中國近兩千年,直到清朝還發揮著作用,影響力遠在在張良、陳平諸人之上,那麼,他是誰呢?

一:糊弄胡亥、趙高

秦末有個大忽悠,項羽劉邦等英雄一個不落,居然全讓他給糊弄了

趙高

他不是別人,名叫叔孫通,魯地薛縣人,薛縣就是現在的山東藤縣,魯是儒學的發源地,因此叔孫通很精通儒學,秦朝的時候,就因為精通儒學被招進朝廷,封了個侍詔博士。

過去的博士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顧問吧,顧問而且還是侍詔,等候君王的召喚,地位顯然是很不起眼的,像這樣的人怎麼忽悠天下英雄呢,你看下去就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秦朝主要依靠法學治國,對儒學一向都看不起,當時掌權的趙高、李斯都是法法學大家,就連秦始皇,也是很喜歡法學的,叔孫通在這樣的環境下當官,身份自然非常尷尬。

可他也聰明,進朝廷後一看這種情況,於是立刻拋棄信仰,對自小學到大的儒學隻字不提,張口閉口都是法家的道理,因此就能僥倖的存活下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都沒有想起他。

他還是老老實實的當自己的侍詔博士。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這時候國家大權全握在趙高手裡,掌握大權後種種倒行逆施,終於攪得天下大亂,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了,趙高本來壓著這件事,可後來陳勝吳廣鬧的動靜越來越大,一度時間都打到秦朝腹地的武關。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一些風言風語就傳到秦二世胡亥耳中,有一天,秦二世就把他們這些侍詔博士叫過來問:聽說有個叫陳勝吳廣的鬧的動靜很大,你們對這件事怎麼看啊。

皇帝終於問到了侍詔博士,於是有些人就認為盼到了春天,紛紛激動的獻計獻策,很多人都認為:天下百姓都是秦朝的子民,子民竟敢反抗皇帝,那就是大逆不道,應該趕緊派兵鎮壓。

這些話雖然很有道理,但秦二世聽見以後,面色卻越來越是難看,終於,大家夥兒的意見都表達完了,但秦二世注意到,有個叫叔孫通的侍詔博士竟然從始到終一句話都沒說,於是對叔孫通揚揚下巴,言下之意是,你有什麼高見呢。

叔孫通就很恰當的發表自己的意見了,你猜他怎麼說,叔孫通說:

“他們說的那些都是謬論。如今天下歸為一統,各郡各縣的城池都已剷平,民間所有的兵器都已銷掉,這就早已向天下人宣佈用不著這些東西了。

當今又上有英明的皇帝,下有完備的法令,派出去的官吏都效忠於職守,四面八方都像輻條向著軸心一樣地向著朝廷,在這種情況下,哪裡還有什麼人敢造反呢!所謂的陳勝吳廣之流,不過是一群偷雞摸狗的盜賊,哪裡還值得一提呢!各地的郡守郡尉們很快就可以把他們逮捕問罪了,有什麼可擔心的!”

這幾句話可真說到秦二世心裡了,於是很開心的認為叔孫通是忠臣,對天下局勢有正確的判斷,而那些說有人造反的,一定是心懷叵測,想達到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

於是表彰了叔孫通,賜給他二十匹絲綢,一套新衣服,並提升為博士,然後把說造反的人都抓起來,交給廷尉治罪。

散朝之後,皇帝面前屁都不敢放一個的博士們立刻有了憂國憂民的勇氣,紛紛指責叔孫通說:“天下已經混亂到這般地步,你不趕緊想著出個好主意,怎麼還拍皇帝的馬屁呢。”

叔孫通白眼一翻:“你懂個屁,我剛才差點掉火坑裡。”

說完就回家收拾行李逃跑了。為什麼逃跑,不剛剛受到皇帝的嘉獎嗎,討的皇帝的歡心,以後一定是前途無量,可叔孫通呢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出乎意料的逃跑了。原因無他 ,是因為他已經看到,秦朝已經無藥可救,自己犯不著為秦朝陪葬。

你瞧瞧,他就這樣忽悠了趙高、胡亥之後,自己穩穩地逃了。

那些繼續留下來當官,準備為朝廷效命的同事們今後什麼下場不得而知,反正叔孫通是活了下去。

二:糊弄項梁、項羽、義帝

秦末有個大忽悠,項羽劉邦等英雄一個不落,居然全讓他給糊弄了

項氏叔侄

離開秦廷後叔孫通不敢耽擱,連夜回到老家薛縣,估摸著是打算回家養老吧,然而意外的是,薛縣已經被項梁佔領,項梁正在出榜招賢。

項家軍這會兒聲勢是如日中天,於是叔孫通想都不想,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改變立場,投靠了項家軍,完成了從朝廷官員到反賊的轉變。

本來想著在項家軍之內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然而遺憾的是,項梁靠兵法起家,崇尚兵家和權謀,叔孫通打小學會的本事還是一點用都沒有,這時候怎麼辦?

他再次背叛信仰,丟掉儒家的課本,轉而鑽研起兵法和陰謀,並靠著臨時抱佛腳學來的本事在項家軍站穩腳跟,雖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但總算能在亂世中生存下來。

後來呢,項梁定陶兵敗被殺,項羽又特別討厭儒生,叔孫通又是聲名在外,就是改學兵法陰謀,人家也拿他當儒生看,萬般無奈之下,叔孫通再次改變立場,投靠彭城的天下共主——楚懷王去了。

楚懷王沒什麼實權 ,玩的就是規矩,儒家的那一套剛好能用得上,因此,叔孫通在彭城還是很過了幾天開心的日子,然而遺憾的是,這種日子也不長久。

秦朝滅亡之後,項羽自稱霸王,將楚懷王封為義帝,並命令他離開彭城,遷到長沙。

按說呢,叔孫通在楚懷王手下還是很受重視的,可這時候呢,他再一次顯示出投機家的本性,趕緊回家裝病,表示本來是應該跟你一起去長沙的,可身體實在不爭氣,他竟然走不了遠路,因此臣子沒有辦法,只好在病榻上祝您一路平安了。

事實上,楚懷王一路平安了嗎,沒有,半道上就被項羽派英布等人殺死了。

叔孫通早就知道,雖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但抓住那隻鹿的只能有一個人,你楚懷王顯然不是合適的的人選。

所以當即改變立場,以裝病的方式離開楚懷王,留在彭城,繼續為項羽服務,項羽雖然看不起儒生,但好死不如賴活著啊。

就這樣,他又成了項羽的部下,然而依舊不受重用。

忽悠人忽悠到這份兒上,叔孫通大約是很失敗的吧,然而,這才到哪兒,精彩的還在後面呢。

秦亡就又發生了楚漢相爭,劉邦乘項羽帶兵攻打齊國的時候佔領彭城,叔孫通作為項羽的部下,按照儒家的標準,應該拼死為項羽盡忠才是。

可這爺們也絕,劉邦一進城,他就連忙改變立場,再次投降劉邦。

就這樣,他又忽悠完項梁、項羽、義帝后改投劉邦麾下,忽悠劉邦去了。

三:糊弄劉邦

秦末有個大忽悠,項羽劉邦等英雄一個不落,居然全讓他給糊弄了

劉邦

看到這裡,大家也許都會覺得,叔孫通就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是啊,你看看他,離開秦國也就算了,先投靠項羽,在背叛項羽投靠楚懷王,情況發生變化後又背叛楚懷王投靠項羽,項羽外出打仗期間劉邦來了,於是他又立刻背叛項羽投靠劉邦,翻臉翻得比翻書還快。


但如果就憑這幾件事懷疑他的人格,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楚漢相爭時劉邦起初並不佔優勢,好幾次都落到全軍覆沒的境地,如果叔孫通真是小人,那編個藉口繼續投靠項羽就是。

可他並沒有這麼做,自投靠劉邦之後,就開始對劉邦忠心耿耿,以後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再也沒有離開過。

為什麼呢?

還是前面說的那句話,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得到這頭鹿的只能有一個人,楚懷王不是,項羽也不是 ,真正能得到他的,只有曾經約法三章,並且勝不驕敗不餒的劉邦了。

也就是說,先前叔孫通在保住性命的前提下冷靜的觀察,觀察誰才是真正值得效命的主子,等他發現劉邦之後 ,就像一場豪賭似的,把全部身家性命都押上去了,並在劉邦麾下,將他忽悠的舒舒服服,自己也混了個順風順水。

話說叔孫通剛開始投靠劉邦的時候,他儒生的身份還是很令劉邦討厭,那時候儒生都有標誌性服飾,具體什麼樣也講不清楚,就都設想成峨冠博帶吧。

有人善意的給叔孫通提醒時,叔孫通明白了,於是再次改變信仰,連代表身份的儒服都不穿了,反而兩眼一翻:“誰說我是儒生來者,這套衣服不過是走得急,順手摸了一件而已,既然主子不喜歡,那我換了不就完了”

於是短衣褐褲,打扮成鄉下人的模樣。

劉邦一看,呵呵,原來你也苦出身啊,苦出身還那麼有才華,還真是了不起啊,於是又讓叔孫通當了博士,如此看來,叔孫通他也就是個博士的命啊。

不過漢營的博士跟秦國、楚營的博士不同,相當於隨軍參謀,可以大膽的給劉邦提建議。叔孫通有了這項權利,跟著叔孫通吃苦受累的弟子們開心了,覺得老師隨便說兩句話,就能讓他們有出頭的機會,於是安心的等著。

可沒想到的是,叔孫通是向劉邦舉薦了很多人才,但這些都是什麼人啊,都是些鄉野草寇,都是沒有文化的莽夫,尋常有文化的人提起他們的名字都會覺得恥辱,是根本不足掛齒的,然而叔孫通卻向劉邦舉薦了他們。

所以弟子很是不滿,一起到叔孫通面前埋怨,但叔孫通兩眼一翻,斥責他們說:

“你們懂什麼,現在是戰亂時期,需要的就是這種能衝鋒陷陣的人,你們會什麼,會領兵還是會打仗啊,彆著急,我不會忘了你們的”。

老師既然這麼說, 弟子們就是不滿意也沒辦法了。

然而叔孫通卻憑著這幾次舉薦在劉邦陣營站穩腳跟,並被授予稷嗣君的稱號。

劉邦這時候還不是皇帝,他只是漢中王,還是個諸侯,“君”已經意味著,叔孫通已經在漢營很有地位了。戰國時期的四公子,封號不也是“君”嗎,可人家都是什麼人,忽悠人到這份兒上 ,已經很了不起,然而這才到哪兒啊。

四:天下太平後,叔孫通才爆發出他的真正實力

秦末有個大忽悠,項羽劉邦等英雄一個不落,居然全讓他給糊弄了

叔孫通

終於,全國解放了,天下太平了,劉邦當上了皇上 ,第一次朝會時,劉邦也是很沒規矩的叉開兩腿坐在龍椅上,因為上行下效的原因,功臣們在朝堂上也是千姿百態,有耍酒瘋的,有打瞌睡的,還有拔刀亂砍石頭的,總之亂七八糟,把嚴肅的朝堂直接整成個鬧市,劉邦看在眼裡,很不滿意,於是微微皺起眉頭。

叔孫通渾身打個機靈,他立刻明白,苦等多年的時刻終於到了,終於輪到儒家學說出人頭地了。

你道他之前幾次拋棄信仰,是真的拋棄嗎,不過是根據時局稍微做了下調整,他骨子裡還是個正兒八經的儒生,不但是儒生,而且還是當時屈指可數的大儒啊。

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儒家幾近消亡,他之所以含羞忍垢的堅持活下去,等的就是可以廣大儒家學說的機會啊。

如今皇帝不滿,不就因為大臣們在朝堂上沒有規矩,而制定規矩,也就是講禮,不正是儒家學說的精華所在嗎。

於是立刻上前主動請命說:

“儒生們雖然不能幫著你攻城佔池,但他們卻可以幫著你來守天下。請你讓我去找一些魯地的儒生,讓他們來和我的弟子們一道給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禮儀。”

劉邦一聽 ,上朝原來是有講究的,於是很愉快的答應了叔孫通的要求。

叔孫通自然也就非常愉快的回到老家,到儒家學說的發源地,魯地尋找幫手去了。

然而他到魯地以後,還是很受到一些老夫子的非議,這些老夫子罵叔孫通說:

“你前後侍奉過多個主子,都是靠著拍馬屁博得寵愛,現在天下才剛剛安寧,死的還沒有埋葬,傷的還沒有恢復,你就又鬧著制訂什麼禮樂。

禮樂制度的建立那是行善積德百年以後才能考慮的事情,現在哪是制定禮樂的時候,你去死吧,我們是不會幫你的,因為幫你會玷汙我們的德行”。

面對這些老夫子的責難,叔孫通是微微一笑,反駁他們說:

“你們可真是榆木腦袋,根本不瞭解時代的需要,難道儒家的精義就是墨守成規,從一而終嗎,如果真是這樣,先聖孔子、孟子為什麼不去侍奉周王呢,你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抱著書本讀到死吧,就讓後世看看,誰才是當世最大的儒者。”

這趟回家雖然鬧了點不愉快,但還是找了幾名志願者,於是把他們和自己的弟子一齊推薦給朝廷,專門負責制定禮樂制度,劉邦一律加封為郎中,郎中雖然是個虛銜,但已經是中央直屬官員了。

弟子們才明白老師當年沒說假話,於是很盡心的幫助叔孫通制定各項禮樂制度,前後用了三個月時間,又經過多次試驗之後制定完成,用在了年終的一次朝會上。

那次朝會,劉邦看到了非常震驚的場面,原本桀驁不馴的功臣竟也恭恭敬敬隨班賀禮,三拜九叩,山呼萬歲。朝會之後的酒會也非常規矩,總之一整套禮樂制度,具體什麼情況不用多說,反正讓劉邦徹底飄飄然起來,幾杯酒以後就開心的說:

秦末有個大忽悠,項羽劉邦等英雄一個不落,居然全讓他給糊弄了

登基

“今天我才知道皇帝到底有多尊貴啊。”

開心之下,賞賜五百兩黃金,並當場加封叔孫通為太常,太子太傅,專門負責禮樂,教導太子。從個小博士一下子躍升到六卿之列,至此,叔孫通終於成了個在中央都能說的上話的人,出門後就把五百兩金子全部分給跟隨自己制定禮樂的儒生,儒生們都高興的說:

“叔孫通可真是個聖人那,因為他能把握住時代的需要。”

這些儒生真沒說錯,叔孫通直到當上太常以後,才徹底恢復大儒的身份,仿照古禮,制定了一系列禮儀、制度,這些個制度禮儀,非但整個兒漢朝,就是中國整個兒封建時期,也時不時拿來仿照參考,也就是說,他影響了中國近兩千年。

以後也被司馬遷稱之為儒宗,也就是儒家一代鬆獅,就這麼個大忽悠,能在亂世之中靠著忽悠生存下來,從而繼往開來,立下千秋偉業,他可真是了不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