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下很多家庭把家裡的舊書當垃圾賣掉?

兼項背強

額,看到這問題,我第一反應就是這個,難道我們和我們的後代想讀書只能通過祖先留下的書籍?思想要順應下時代潮流了哈。我們的後代想讀書,途徑比我們還多。不用擔心咱們的後代無書可讀。

先別說我們的後代了,就是我們這代人,看電子書和看紙質書的比例都是一半一半的了。論方便的話,的確是電子書讀起來要比紙質書要方便得多,論情懷感覺的話,紙質書略勝一籌。

我又想了想,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把舊書當垃圾一樣賣了呢?我覺得大概原因如下:

1,居住空間狹小。現在的人,大多數都住在套房裡,城裡地方窄,人都不夠住,舊書不扔掉,估計人得拿書當床來睡覺了。

2,電子書的興起。電子書的出現普及,搶走了大多數年輕讀者。家裡的舊書就算留著,下一代也未必會看。

3,現在的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人不多了,大多數人都沒時間沒條件邊喝咖啡邊看書。現在的人們更喜歡“碎點式”、“重點式”閱讀,我覺得這也是生活節奏過快導致的結果。

4,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是喜歡玩遊戲,上ab 站看動漫,番外劇啥的,現在的年輕人的娛樂世界過於豐富,對傳統書籍不怎麼喜歡。所以好多人覺得舊書留著也是白留。

樓主啊,你也不用擔心經典會失傳,電子書,圖書館都有的。我們的後代選擇比我們多著呢,我們的後代只要想看,現在這年頭,就算是外國的原文書也是很容易就能買到的了。安吧


如是媽媽

時代在發展,在互聯網遍佈全球,手機人手一部的今天,任何信息皆隨手可得,上至天文地理,古至四書五經,網上何處沒有?

網絡造就了無所不包的信息世界,也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書刊報紙已不再是人們獲得信息的唯一載體,舊的書刊已基本上沒有保留的價值,除非你是作為古籍善本和文獻收藏。

另一方面,人們的居家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堆一大堆舊書在家裡,不僅不美觀,還佔用住房空間,有些書,你就是放上數十年也不會再去看看,家裡平白損失了上萬元一平米的空間,何苦呢?

除非你是做學問😊……留個書房可以作為自己的一方思考空間,一般居家生活,我覺得真沒那個必要了。想看老書,去圖書館吧,應有盡有,平時就一個筆記本一部手機,足以瞭解天下大事。

舊書,沒啥大用處,又沒有紀念意義的統統賣了吧,你家裡的舒適度會上一個新檔次的!你的眼界也將與之前大不相同。

傳統媒體都在轉型謀出路,難道你還要墨守陳規,抱著一堆故紙過日子?

前幾天去這個武昌有名的舊書店看了看,好書還是有的,可以淘得不少,但想到那剛裝修的新居,把舊書帶回去也是“格格不入”吧,於是果斷收手。

您家裡有書房嗎?“拆了”吧!改個健身房或“網吧”,挺好,識時務者為俊傑也!

這回答,就算我胡謅八扯吧。


遠方的視像

今天的書,還能夠稱為書的“書”真是太少了。當垃圾賣掉的書,絕大部分肯定是“垃圾”書。

當代所謂的“書”,大部分都是“重複製造”的。我們從作者就能看得出來,有的“作者”幾年就“著作等身”了。

他們是怎麼“寫書”的呢?與其說是寫,比如說是抄或者盜竊更準確一些。

這些八九十年代的一批新興作家,只須一把剪刀一瓶糨糊,用“黏貼”的方法把報紙,雜誌,教科書上的文章分門別類裁剪下來黏貼起來,湊成幾十萬字百萬字,就可以寄到出版社,成為某人的某某“著作”了。還有一些“作家”,把古人的著作東拼西湊東拉西扯出幾十萬字,就成“一部”某某人的某某著作了,這樣做比較容易,所以,也容易出版,因為八九十年代是一個書籍比較少的年代,因此,產生了一大批這樣的“著名作家”,有些還大言不慚號稱自己“著作等身”呢!


但是,隨著著作權意識的提出,那樣一批“作家”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他們的著作還在,現在,當垃圾處理的基本都是這樣的“書”。

而九十年代以後的作家,“寫”一本書那就更容易了,只要在網絡上“黏貼”一下,沒準“寫書”的速度神了,一夜弄出個一百萬字的“大著”,一點問題沒有!

當然,也有一些書,是教科書,這些書都過時了,應該處理。還有一些亂踢八糟的抵擋雜誌報紙,基本沒有保存價值。所以也需要處理。

保存書籍應該是讀書人的美德,畢竟自己讀過的書,喜歡就買來的書,是我們成長和學習的一部分,與我們的生命生活和精神追求有深厚的情感紐帶。

特別是一些名著保存下來,非常有意義。還有一些珍稀版本也應該保存下來。

我自己的書也不算少,其中也有一些好版本老版本,雖然明清版本沒有,但是民國版本也不少,這些書看著就挺好,根本就不敢丟失,也從來不會給人看的。

不過,我有一本書是八十年代初一個新華社記著訪問美國寫的美國見聞,沒想到我師傅看見了,說他想看看,我當然要借給他,但是,這本書從我師傅開始,基本傳遍了全廠,大概過了好幾個月才回到我的手中。

一本嶄新的書,這時候已經油垢兮兮了。不過,我心裡也是喜滋滋的。因為,有那麼多工人師傅看了這本書。

我雖然處理過不少書,其中也有不錯的書,但是,這是我最值得驕傲的一本書,我從來沒有想過要處理這本書。

按理,就八十年代寫美國見聞的書,有保存意義嗎?又不是著名作家的作品,但是,這本書卻意外記錄了八十年代,人人都充滿對世界瞭解的渴望,這不是任何文字能夠記錄清楚的,所以,我一直保存著這不非常不起眼的書。

如果有與你的經歷不平凡的書,哪怕那本書很平凡,你一定留下它。


千千千里馬

我是專注語言文化領域的小烏雲,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賣書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候賣書是為了更好地讀書。
中國人一直有敬惜字紙的傳統,我也一度不能接受賣書這種行為。但是後來,我成了賣書的積極擁護者。在這裡,我想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經歷。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是被書包圍的。中文系的學生都有倉鼠症,看到好書就挪不開步子,非得買下來據為己有不可,讀不完也捨不得賣。我的藏書數量是隻進不出,只增不減。書架上堆不下了,就一摞摞堆積在腳邊;宿舍堆不下了,就一箱箱寄回家裡;家裡呢?當然也都是書。

突然有一天,我讀到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開始重審視自己的生活,處理掉身邊臨期的食品、過敏的護膚品、不合適的衣服、無意義的紀念品,隨著自己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少,房間的空間越來越大,很少發生那種翻遍房間也找不到東西的情況,生活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心情也越來越輕鬆愉快了。

唯一沒有被納入斷舍離的物品,就是我的藏書了。書只會少不會多,難道還能斷舍離嗎?我這麼告訴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在床下的角落裡翻出了一個很久沒拆封的箱子,估計是畢業時打包的,之後就忘了。打開一看,裡面是滿滿一箱書,都是我覺得應該一但從來沒翻過的書。那一個瞬間,一個想法擊中了我,是不是書也可以斷舍離呢?
按照斷舍離的標準,如果你很久沒用一件東西,也從來沒覺得少了什麼,那麼你的生活中並不缺少它,應該扔掉或者轉讓給更需要的人,把空間騰給真正需要的東西和你自己。
扔東西不是浪費,是為了高質量生活;賣書不是糟蹋知識,而是為了更好地讀書。想明白這個道理,就很容易邁過心中那道“不能賣書”的坎了。
我把自己的藏書歸了歸類:高質而小眾的教材、專業書、學術書,轉送給師弟師妹;值得一讀的人文社科讀物,半賣半贈地轉手給熟人;至於那些為了“提升自我”而購入的經濟、管理圖書,塑封都沒拆,直接在二手書市賣掉;也有一部分書被我當了廢品處理,書的來歷不說了,就書籍本身而言,內容低質、印刷粗糙、不值一讀,即使不在我手上,也應該是出版社積壓的庫存,早就化作紙漿了。
經過斷舍離,我現在一共只有100來本書,主要是實用的字典詞典,經典的人文讀物,精美的圖譜和地圖冊,以及對我有重大紀念意義的圖書。數量不多,但每一本都是我喜愛的、必需的、珍視的。

如果你問我,書這麼少夠讀嗎?我的回答是:夠。一方面,值得一讀的圖書本身有限,讀書多少主要看個人,和藏書多少無關。另一方面,現在電子書這麼發達,kindle和各種讀書軟件上都能找到排版編校質量高、可以方便檢索評註、適合在手機等電子設備上閱讀的圖書,既能隨時隨地閱讀,又能減少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是我個人的經歷,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個參考。謝謝閱讀!

小烏雲開講

昨天去夥計開的廢品站檢拾的舊書,有十幾本吧,其中有1964年的精裝毛選一本。還看了二本精裝的水滸跟三國,可惜賣書的鱉蛋太壞,把很新的書故意撕毀去了幾十頁,變的好無價值。只有倒入紙漿池的份了,很是可惜!不讀書,再糟蹋書,就不大應該了!在這個物質發達的時下,書真的不值錢了!本人多年以來就養成了看書藏書的愛好。年輕時因經濟條件所限,只能藏小人書和破舊的70.80年代的紅色革命書,可惜1993年從農村老屋搬家到城裡時直接丟失了。一同丟失的還有我們全家幾代的老照片和我們姊妹幾個小時候的照片,是在縣城唯一的曙光照像館照的。再後來回老家的房子找了多次也沒有找到,很是遺憾。那房子已經以很低的價格賣給了本姓的三爺爺家。有去世多年得爺爺跟奶奶的照片,真得好想念他們。後來隨著經濟條件的改變,逐步也收存了部分的舊書。有清末大本木板的監本易經,有光緒重印的康熙版綱鑑,清中期的21史,民國的繪圖聊齋志異,可惜這些竹紙書太貴重,一般不敢翻閱,怕弄壞了!也保存了部分建國後的書,其中商務書館和人民出版的書質量最好,雖然受當時經濟所限,紙張一般,但是很嚴謹很仔細,極少有錯別字!又存了亂七八糟的書,有小說工具書縣誌市志。有一套80年代的資治通鑑五本的看的最多,是2010在臨沂的縣城地攤上花50元買的。90年到2005後的書質量太差,華而不實,一般不去收藏購買!其中廢品站的夥計給的港版的足本金瓶梅,後來才知道很是珍貴!這幾年隨著國家對棚戶區改造力度的加大,夥計的廢品站裡的舊書舊報廢品變的越來越多,大部分為學生書籍!有一次竟看到了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簽字的幾十部作品!可能是單位搬家嫌累了,直接賣了廢品。舊書最多的就是90後的武打,靈異類書籍,粗製濫造,,本人也不大!愛好!隨著電子書籍的流行,傳統書籍越來越不受年輕一代人的歡迎!我總是感覺自己用不了電子讀物,不好記。最主要的是對眼睛不好,傷眼睛!當我們住在高樓大廈裡,開著小汽車,用著先進的電子設備,吃著千篇一律的一個味道的外賣的食品時,我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從龜殼,竹板,草紙,牛皮紙,到電子芯片,也許是社會文明的進步,我們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我們思想落後的太多,書籍就一步步成為垃圾了!社會得進步,文明得需要傳承,也許我們人類已經找到了更好的方式!那麼書籍就改變不了成垃圾的命運!也許我們真的不需要書籍了!不一樣就是不一樣!跟那首很火的歌詞說得一樣!



老實人部吃虧456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立即想起了春節時回家過年時的所見、所感。

幾十年沒有回過老家了。應該說,老家的變化很大。鄉親們大都比我這個在外漂泊的遊子富裕。自己蠻有成就感按揭買來的兩居室,到現在還被月供壓得喘不過氣來!跟鄉親們的兩層三層的小洋樓比起來,簡直是不值一哂!

鄉親們不僅房子大,守家待地,日子也過得舒心。只要願意幹,家裡面打工的收入也不低 ,因此幾乎家家日子都很殷實。反倒是我這個出門在外的,日子過得有些寒酸。

到家時已近年關。因為要過年了,照習俗,要打掃衛生,於是便見到題主所說的把書籍當廢品賣的情景。還不止一次。不過那些書,多半是家中孩子上學用過的舊課本之類,其他的書籍,倒是少見。

因為是久不回鄉,物以稀為貴,所以一個春節下來,很是被不少鄉親邀到寬敞的家中喝酒。他們的房屋,裝修都很時尚,一點也不比城裡面差;傢俱、電器一應俱全。也有網絡。但是,我幾乎沒有看到一家有書櫃!除孩子的上學用書外,也難得見到別的文史哲一類的所謂課外書籍。這總讓我的心中泛起一絲淡淡的隱憂。

但是,我卻發現,老鄉們雖然沒有書櫃,卻在幾乎家家的後堂上,都有神龕。其實也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神塑像,面前放一個香爐。可是,它的作用,卻不簡單!從神像前擺放的水果和香爐中厚厚的香灰來看,應當是時時享有祭祀的。

當我們酒足飯飽之後,親戚或老鄉往往會輕車熟路地拉出麻將桌、端出磨得鋥光瓦亮的麻將牌,如同北京人盤出來的文玩核桃,一看就知道沒少過手。然後大家一邊抽菸搓麻,一邊說著山南海北的奇聞軼事、花邊新聞,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邊吹牛。

可以說,這次回家最強烈的觀感就是:家家戶戶有樓房,樓房裡面麻將響。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趕上了春節這個特別的時節。

但許多人家很少有書,這點恐怕不會因時節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那些把書當廢品賣的人,當時是一邊跟我聊著天兒,一邊把那捆書扔給收廢品的,看都不看一眼,任他過稱的。

我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題主是哪裡人,是不是我的鄉黨?如果不是,則又多了一處把書當廢品賣的鄉村。

我也不是說書不能當廢品賣,我只是覺得,富裕起來的鄉親們,對於書 這個所謂“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似乎已經不怎麼待見了。魯迅當初說皕宋千元的後人不能珍惜祖輩傳下來的典籍、辛棄疾“忍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些還不過是特殊人物在特殊時代的特殊行為,當今的不愛讀書(為了應試而讀的那點書是不能算在“愛讀書”行列中的),卻是大眾!

有一組數據顯示:世界上現在讀書最多的人,是以色列,平均每人年閱讀四十餘本;中國 號稱文明古國,我們的閱讀量,平均每人年閱讀量只有四本多一點。這裡只計算紙質書籍。不過,以色列我沒去過,單就國人來講,據我的觀察,人均四本,我感覺都稍顯誇大。

我想,倘若要想使中華民族的素質有整體的提高,離開了愛讀書的民眾,大約是不行的。


學動春風

書可以分為兩類的,其一:經史子集,傳承幾百上千年的典籍,唐詩宋詞元曲,當代現代大家所寫散文小說,現在可以看,過些時間也可以看,是能流傳後代的。還有一類,是具有時效性的,新聞時事,報紙刊物,名人所寫,只具有當時可看性,過後就沒多大價值了。後者,不出售,也沒有保留的價值,還佔地方,到不如賣了省事。而前一類賣了,就有些可惜了。

崽賣爺田心不疼,因為得來的容易簡單,就不會珍惜,捨去也就很隨意的。書籍也是如此,愛書的視之為珍寶,萬分愛惜,可不愛者,就是累贅,是垃圾,一賣了之。

自古以來,文玩字畫,書籍古董,都是一樣子,父輩千辛萬苦,歷經幾年幾十年,才能一件件,一本本,一幅幅的累積下來,可一旦去了,留給兒子,又能有幾個可以依然愛惜如故。有,可再傳孫輩,又能有幾人能再愛惜啊?千不存一焉。

這是我們對賣書的嘆息。可反過來,其實應該也慶幸有舊書籍的銷售。我真的是得益者,我許多書都是在舊書攤上買的,價格便宜,這是主要的因素,還有就是一些書籍版本,我還是感覺曾經的好。所以,看到書攤就一定要看看,合適的就買本,只是這兩年買的少了。書非借不能讀也,買時,很舒服,很簡單,可要看時,時間不夠,只看幾頁,就又放下了,所以發狠,不是最喜歡的不再買了,看完家裡的再買。

打開一本舊書,似乎和上一個擁有者交流,有的書頁上留有姓名,什麼時間,在哪裡買,有的留有評語,做有記號,甚至書中夾有書籤,或單據什麼的,一本舊書,不止承載它的文化,還擔負了曾經讀者的情懷和歷程。讀這樣一本書,有時會感慨,他怎麼樣子,書又經歷了什麼樣的流轉,能能得到,豈不是一種幸運。

我最得意的一本書是朱熹評易經影印版,八幾年的?呵呵,如果不是舊書攤,我不可能擁有的,可惜,深奧難懂,又繁體字只是珍藏起來了。


夢不成幻


liucj2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行為真的是一種悲哀!

說真的,現在我本人讀典籍、讀紙質書的時候也少了,基本都讀電子書。因為電子書方便,一部手機搞定,尤其是出門的時候。現在出門帶手機、身份證、鑰匙,可以走遍天下了。手機裡面要看什麼書籍、信息,一點、一搜就有,基本沒人出門還帶紙質書,又重、又佔地方。

有的時候,我也在反思,為什麼現在的人們(包括我),大多時候不讀紙質書了呢?除了手機的、電腦的普及、方便之外,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心的浮躁有關。現在真的很難靜下心來,衝一杯香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了。這是大環境的問題,不是哪個人能夠改變的。

那麼,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我覺得不能簡單地用好或者不好去界定。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從發展的趨勢來看,電子書會最終替代紙質書,成為社會的主流,這是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們這代人,正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一邊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方便,一邊還要追憶著即將逝去的昨天,失落是難免的。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紙質書都當廢品賣了,後代們怎樣讀書?其實這也有點杞人憂天的味道。以後的讀書方式肯定比現在更簡單、更直接、更方便、更快捷。我們現在需要擔心的,不是其讀書的方式,而是讀什麼書的問題。古籍、經典,到底還有多少人自覺自願地讀?未來的網絡、圖書館肯定會用各種方式保存古籍、保存經典,甚至保存各種人類文明的痕跡,關鍵是讀不讀。至於舊書賣不賣,對讀書不會產生什麼影響的。

不過,我的藏書現在是不會賣的,我還等著別人都賣掉舊書之後,我的藏書會成為文物呢!


海納百川230743785

我喜歡看書,更喜歡買書,古人所說的書非借不能讀也,是因為當時是稀缺品,現在出版方便了,但是隨著閱讀方式的改變,一般圖書隨時都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獲得。所以買書的人少了。

但是我對紙質書,有一種特別的情懷,只要看到喜歡的,就要買下來,對於舊書攤,更是留戀啊,非得買好多,不然過後就後悔。

看紙質書,可以在看的時候,有心得及時批註在旁邊。

還有,讀紙質書,可以讓人安靜下來。

最後,有些書,出版的很少,在網上是查不到的。

有種感覺,書籍就是通往智慧光明的通道,每一本就是一條路,書多了,通往智慧的路就變的阡陌交通,一條路受阻,就可以另走他道。人生有時候會遇到迷茫的時候,總會有一本開啟心智的。

最後,誰有舊書可以聯繫我,自古清貧是書生,價格合適,我收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