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發生後的幾個歷史瞬間


1937年7月7日夜10時,日本帝國主義華北駐軍,向中國駐宛平縣蘆溝橋的二十九軍發動了進攻,8月13日又進攻上海,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英勇的八年抗戰,從此開始。“盧溝曉月”建於公元1189年-1192年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位與北京廣安門外西南10公里處,是北京著名的古蹟。在橋的東北頭有四根蟠龍寶柱,中間立著一塊大石碑,上刻四個大字“盧溝曉月”,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

1937年7月11日,北平南苑下機的日軍橋本群參謀長。

1937年7月11日,日本就發動七七事變後召集各政要在首相官邸召開會議,赴會的廣田弘毅外相、杉山元陸相。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宣佈抗戰:“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

1937年7月19日,尋求和平解決七七事變衝突的二十九軍軍長、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由天津返回北平。

1937年7月20日,宛平攻擊戰豐臺附近前線,視察的日軍鈴木參謀。

1937年7月25日,侵華日軍海軍陸戰隊在接受艦長訓話。

1937年7月26日,朝北平逼近的日軍广部部隊。

1937年7月26日晚7時,日本侵略軍佔領廊房後,由豐臺派一箇中隊日軍乘兩輛卡車進犯廣安門。遭到中國第29軍679團阻擊。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香月遂借“廣安門事件”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限27日正午以前,八寶山、盧溝橋附近的中國軍隊撤至長辛店;限28日正午以前,北平市內及西苑的中國軍隊撤至永定河以西。威脅說,如不照辦,即將採取一切必須步驟。

1937年7月28日,北平南苑,日軍德川部隊軍官在查看空襲報告。

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駐守在宛平盧溝橋附近的宋哲元29路軍馮治安部的士兵嚴陣以待。

1937年7月28日,《時言報》號外,被日軍佔領的北京豐臺、廊坊及通縣和盧溝橋被國軍收復。

1937年7月28日,北平,躲避到日本大使館的日本僑民在吃飯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