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農莊如何讓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

眼看著自己老舊的閒置農房正在“變身”為一套現代化的房屋,村民齊光玉覺得很新鮮。如何讓農村裡的閒置農房“活”起來?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放活農村宅基地與農村房屋的使用權,通過農村閒置宅基地與閒置農房的多元化利用為鄉村振興戰略助力。在北京的郊區,正有超過2000套的閒置農房通過“互聯網+”與城市租賃需求對接,努力探索盤活閒置農房的新路徑。

現場:百年的張家莊如何賺人氣?

沿京承高速北行約100公里,密三路上一個不起眼的入口,就是密雲田各莊鎮張家莊村的村口。村民張和趙在張家莊村生活了大半輩子。

“我們村民最早是靠種莊稼過活,現在改為種樹養了,核桃樹、栗子樹,還有養豬養雞,但主要都是老輩們在幹農活。”張和趙說,年輕人都走出了村子,有在北京打工的,也有在外地打工的,像他自己的大兒子如今就在海南上班。也因為年輕人都出去了,一部分村民家裡就出現了閒置的農房。

年輕人離開之後閒置的農房該如何利用?三四年前,村民們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張和趙和老伴兒曾經嘗試自己將閒置的房子出租給來自城裡的一對退休老夫妻,但更多的村民卻只能瞅著老房空著。村民齊光玉自己的宅子就已經空了近10年:“孩子上一年級時,我們從村子裡搬走了,房子一直空著。”

村民們將出租難的問題,歸結於交通和設施。張和趙說,同隔壁村子相比,到達張家莊村的公交車線路少,發車間隔長,最快的也要20分鐘一趟,進出村子不算方便。另外,雖然城裡人如今都喜歡到農村來體驗旅遊、呼吸新鮮空氣,可村裡這“三分地”的房子,都是老瓦、老磚、老窗,沒有什麼現代化設施,城裡的年輕人不大看得上。

現象:閒置農房如何變資產

齊光玉口中的“共享農莊”,是一個以“互聯網+”的模式專業從事閒置農宅租賃合作的服務平臺。簡單地說,就是在不改變農民所有權的前提下,將農村閒置住房進行個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並根據需求改造為市民田園生活、度假養生等多種模式,再通過互聯網對外出租,與城市租賃住房需求對接。

“閒置農房資源的盤活,必須要把各種社會資源和村集體、村民都串聯在一起,每個參與方各司其職。”鍾鵲飛介紹,截至目前,北京已有超過2000套閒置的農房加入到“共享農莊”平臺之中,分佈在包括房山、密雲在內的11個近遠郊區,其中60%位於北京“一小時生活圈”內。因為是從農民手中統一租賃宅基地,所有權依然在農民手中,但是通過這種模式農民一方面可以實現租金增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為自家或周邊農莊提供物業服務的方式獲取工作收入。

曙光:“一號文件”點題盤活閒置農房

如何盤活農民們的閒置房?這已經成為農村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問題。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指出,將完善農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政策,放活農村宅基地與農村房屋的使用權,同時開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工作,通過農村閒置宅基地與閒置農房的多元化利用為鄉村振興戰略助力,推動農村快速發展。

3月26日,北京市農委等7部門也聯合制定了《關於規範引導盤活利用農民閒置房屋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中指出,盤活利用農民閒置房屋應在農民合法宅基地上的房屋進行,原則上應以農戶現有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使用權證或相關規劃、建設部門核發的建房手續作為權利證明依據。此項工作要在規劃保留的村莊內開展,房屋應符合本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權歸屬清晰、處於閒置狀態和可安全使用等要求,並經集體經濟組織認可。要以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民宅基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不變為前提,充分尊重當地農民意願,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

期盼:配套細則儘快落地

“看到這份《指導意見》,我們也覺得很受鼓舞,政府現在對農村和農民的重視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做了多年農村閒置土地資源利用的研究,鍾鵲飛也呼籲,有了綱領性指導意見後,還需要配套性的細則文件。一方面,對於農村宅基地的確權工作,希望相關部門能建設一個數據庫,以能準確判斷宅基地的權屬。同時,在不違反政策“紅線”的基礎上,適當把“前門”開得大一些,多鼓勵社會資源和創新業態參與到閒置農房的流轉與鄉村振興之中,並對各種社會力量加強監管。另一方面,具體到閒置農房的改造上,對於改造方案的申報審批,希望可以出臺一套統一的規定。

“現在對於閒置農房改造方案的審批,每個鎮的規定都不一樣,快的半個月就能完成,慢的可能需要一年。”鍾鵲飛說,去年年底平谷區已經針對農房改造出具了一個統一管理辦法,“希望更多的區也能關注到這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