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ABYSS8470378

德軍突襲蘇聯之初,毫無戰爭準備的蘇聯西部軍區被德軍擊潰,確實有大批蘇軍被德軍俘虜,但並沒有幾百萬人之多。


缺乏警惕而被動應戰的蘇聯在與德國第一回合的交手中,就像一個踉踉蹌蹌、步履蹣跚,幾乎快要被對手打趴在地的拳擊手。但由於蘇聯本身實力雄厚: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至蘇德戰爭爆發,蘇聯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工業化強國的規模。再加上當時美國及加拿大的大批量戰爭物資援助,從而使蘇聯得以迅速恢復戰爭經濟的元氣。就蘇聯的地域而言,由於蘇聯具有橫跨歐亞的戰略大縱深地帶,尤其是蘇聯廣袤的中亞及遠東地區形成了蘇聯廣闊的戰略迴旋空間:德軍要想在短時間內佔領蘇聯全境絕非易事;就蘇軍兵力消耗的補充來說,包括俄羅斯在內蘇聯共有十六個加盟國:如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乃至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加盟國,以及彪悍的頓河哥薩克人和庫班哥薩克人等民族無疑是蘇聯雄厚的兵力資源。

由於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因嚴寒而受挫,再加上有遠距離馳援莫斯科的好幾個遠東西伯利亞寒帶作戰師,蘇軍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即向德軍發起了強大反攻,一鼓作氣將德軍趕出莫斯科以西近兩百五十公里以外。緊接著之後的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第六集團軍三十三萬人被蘇軍合圍聚殲;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由於德軍失利而使蘇軍奪得了戰爭主動權;一九四四年蘇軍在本土實施戰略大反攻,同年六月二十二日蘇軍發起收復白俄羅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動:德軍再被蘇軍殲滅二十八個師……。



戰爭的開局儘管其中一方損失慘重,但戰爭的最終勝利走向並不是按照戰爭開局的路徑,而是往往取決於交戰雙方其中一方的堅韌耐力,以及其得天獨厚的綜合優勢:蘇聯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實例。


Mrttlzz99

蘇聯,當時全國有約1億5000萬人口。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一共動員了大約3000萬人員。所以,蘇聯擁有足夠的兵員,重新補充部隊。也就是說,在補充部隊,人力資源這一方面,蘇聯並不存在問題。

其次,蘇聯當時實行一種,一個正職首長,攜帶兩名副職首長。當部隊開展開拔,一名正職首長攜帶一名副職前去作戰。原住地,留有一名副職首長,該名副職首長,將會,接收,新來報到的人員,組成新的一支部隊。這樣,這一支新的部隊,擁有原先的,擁有經驗的,各級首長,以及相應配套的士官,這支新的部隊的作戰能力同樣,十分可觀。這一方案,使得蘇聯部隊可以在短時間內的予以擴張。所以,蘇聯在被消滅大量部隊之後,人就可以組建相當數量的新的,擁有作戰能力的部隊,予以支援。

同時,在二次大戰爆發以前,蘇聯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擁有相應的完整的重工業體系。雖然開戰之初,蘇聯軍隊損失慘重,但相應的為蘇聯的人口以及重工業的轉移爭取了時間。蘇聯烏拉爾山以東地區,也有相應的重工業基地,可以為蘇聯的部隊提供武器裝備。槍支彈藥,火炮,坦克飛機等,重型裝備,蘇聯,並不缺乏。這使得蘇聯新組建的部隊並不缺乏武器,戰鬥力相當可觀。

同時根據租借法案,英國美國也向蘇聯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軍事援助,裝甲車汽車等,甚至於包括做陸戰靴所使用的皮革糧食等等。

同時,蘇聯同日本在東北進行了諾門坎戰役,使得日軍,敢向北進行進攻,蘇聯可以將遠東地區的部隊調往,莫斯科戰場西線投入到同納粹德軍的作戰當中。

德軍前期,深入蘇聯,向蘇聯發起進攻。過於漫長的補給線,使得德軍的估計已經存在相應的非常重大的問題。而且,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進入了漫長的冬天,對於德軍的進攻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

以上種種,加之蘇軍,上下同仇敵愾對抗入侵,使得蘇聯能夠在莫斯科戰役,之前,雖然已經損失了數百萬軍隊,但仍舊可以與反殺,最終攻入柏林,消滅納粹。


葉落幻影

圖示:德軍克服道路泥濘向莫斯科進犯

  具體到莫斯科戰役,蘇軍之所以能夠對兵臨城下的180萬德軍展開絕地大反攻,完全是因為一份絕密情報。德軍對莫斯科的大舉進攻,使蘇聯瞬間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一方面要迎戰西面德軍的包圍,另一方面要防範東面日軍的進攻。因為日本作為德國盟國,在地緣上又毗鄰蘇聯遠東地區,蘇聯不得不提前把相當一部分兵力部署在遠東地區,以便隨時應付日軍可能發動的進攻。

圖示:著名間諜理查德‧佐爾格

  為解莫斯科之圍,斯大林急欲查明日軍動向,以便將手中僅有的這支預備隊從遠東調往莫斯科。此時,“紅色間諜”佐爾格的卓越貢獻,化解了斯大林的燃眉之急。1941年8月23日,日本最高統帥部在東京開會,作出了“今年不向蘇聯宣戰”決定。佐爾格通過緊張而危險的地下情報蒐集,瞭解到相關信息後,立即向莫斯科報告了會議情況。10月4日,佐爾格向莫斯科發出了最重要的一封電報:“蘇聯的遠東地區可以認為是安全的,來自日本方面的威脅已排除。日本不可能發動對蘇戰爭,相反,日本將在下幾周內向美國開戰。”雖然在三個多月前,佐爾格提供的“德國6月22日進攻蘇聯”的情報沒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視,但這一次,他的情報深得斯大林相信。斯大林根據這份情報,果斷作出了立即將遠東蘇軍調往西線的重要決定。

圖示:蘇聯遠東部隊向莫斯科千里馳援

  於是,1941年12月6日,在天寒地凍的莫斯科城下,隨著34個來自遠東地區的蘇聯精銳紅軍師的突然出現,110萬蘇軍展開了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全線反攻。

圖示:蘇軍部隊開赴莫斯科反攻戰役前線

  


慕什塔戈

因為國家的實力,因為蘇聯的工業產能,因為大縱深戰役學的誕生,更因為二戰時蘇聯軍隊和人民的堅韌與抵抗意志。莫斯科會戰是反擊的開始,斯大利格勒戰役是戰場優勢的轉折點,而有一場戰役我認為比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更能體現蘇聯軍民的戰鬥意志,那就是列寧格勒戰役。

被空襲的列寧格勒市區。


列寧格勒位於芬蘭灣東岸涅瓦河入海口處,蘇聯解體後改名為聖彼得堡市,是僅次於莫斯科的蘇聯第二大城市和經濟、文化、科學研究的中心。德軍企圖在芬軍的配合下,攻佔列寧格勒,德軍的兵力包括北方集團軍群轄第16集團軍,第18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群等共計29個師,包括6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在東普魯士以及克萊佩達至戈烏達普正面展開,其任務是粉碎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軍,並在中央集團軍群一部兵力和從芬蘭進攻的軍隊協同下奪取列寧格勒、喀琅施塔得。其他兵力還包括有第1航空隊的760架作戰飛機,支援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在芬蘭東南部,2個芬蘭集團軍轄15個步兵師(包括1個德國師)又3個旅,在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之間以及卡累利阿轉入進攻,與德軍會和於斯維裡河及列寧格勒地域。在芬蘭集中的部隊的行動,由德軍第5航空隊的240架飛機和芬蘭空軍的307架飛機進行支援。

列寧格勒市民團結一直參加城市保衛和建設。


與德軍對峙的蘇軍為蘇聯北方面軍,司令為波波夫中將,轄第7、第23集團軍共8個師,西北方面軍,司令為索編尼科夫少將,轄第8、第11、第27集團軍的31個師又2個旅。蘇軍最高統帥部考慮到德軍可能突向列寧格勒,遂將芬蘭灣到伊爾門湖之間的防禦地帶移交給北方面軍,調其一部兵力從南面參加該市的防守。

1941年7月10日,德軍從西南方向,芬蘭軍隊從北方同時對列寧格勒發起進攻。德軍在8月初調整部署,投入了第18集團軍的大部兵力,與坦克第4集群組成三個突擊集團,分北、中、南三路,從8月3日起,分別沿金吉謝普到科波里耶方向、盧加到列寧格勒鐵路和諾夫哥羅德到丘多沃方向發起進攻,8月16日,蘇軍放棄了金吉謝普,德軍在8月底前出到克拉斯諾瓦爾傑伊斯克築壘地域,包圍了列寧格勒市區。

列寧格勒被包圍後,蘇軍在拉多加湖的南部冰上開闢了一條冰上交通線,在1941年11月22日開始通車,大量的車輛冒著德軍的空襲源源不斷的為列寧格勒運送著補給,確保著城內人民的基本生活。

什麼樣的精神支撐他們抵抗了3年的包圍,如今的人們可能不會明白了,只能去紀念他們。


為了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解救城內的百姓,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在1942年1月到4月和8月到10月先後在柳班方向和希尼亞維諾方向實施了東西對進的進攻,企圖打通德軍控制的突出部,解救百姓,但是兩次戰役都未能達成目的。城內百姓很多都餓死了,根據戰後的統計,當時的列寧格勒市因為生活問題造成了超過百萬人的死亡,城內居民損失大半,解圍的時候,列寧格勒市區只有30萬居民。

1942年底,蘇軍在斯大林格勒近郊殲滅了德軍戰略集團,取得了決定性的戰略勝利,在南方戰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戰略反攻,隨即,蘇軍統帥部決定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在列寧格勒近郊實施進攻戰役,以打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戰略反擊持續了很久,直到1944年7月才徹底趕走德軍的包圍,一直到8月初戰役結束,蘇軍將芬軍擊退到芬蘭境內,共推進了200到250千米,蘇軍進攻戰役的勝利,解除了列寧格勒的威脅,迫使芬蘭退出二戰。



列寧格勒被包圍3年,但是沒有被攻克。要知道,波蘭只抵抗了德軍一週,法國只抵抗了1個月就被滅亡了,而列寧格勒一座城市硬是抵抗3年沒有淪陷,最終反攻解圍,我想這不僅關乎蘇聯國力,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意志。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總的來說包括幾個方面:

1. 德軍決策層低估了蘇聯的動員能力

2. 巴巴羅薩行動期間德軍損失嚴重

3. 蘇聯此時處於國力上升期

在1941年5月,蘇德開戰前,德軍總參謀部認為:

一旦蘇德開戰,在開戰的頭一年,蘇聯能動員新增40-60個師。

然而實際情況是,截止1942年8月,戰爭進行了將近1年時間,蘇聯動員新增了超過600個師。

很明顯,德國人大大低估了他們的對手。

而在巴巴羅薩行動期間,雖然看上去德軍一路戰無不勝,蘇聯損失慘重。但是此時德軍的損失一點也不小。

在1941年6月,德軍總參謀部評估東線的209個師的戰備情況。

將戰備水平分為5個等級,1級最高,5級最低。

其中136個師處於1級水平,8個師處於2級水平,19個師處於3級水平,22個師處於4級水平,24個師處於5級水平。

而到1942年5月,德軍總參謀部再次評估時。

8個師處於1級水平,3個師處於2級水平,47個師處於3級水平,73個師處於4級水平,29個師處於5級水平。

換言之,到1942年5月的時候,德軍東線的數百萬部隊因為基層軍官,士官的損耗,戰鬥力相比1年前已經極大地降低了。

在蘇德開戰之前,蘇聯剛剛結束3個5年計劃,從貧窮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工業產值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強國。

由於大清洗結束沒多久,此時的蘇聯紅軍可以說是一支相當年輕的軍隊,軍隊平均年齡只有24歲。(一般而言一支軍隊的平均年齡超過30歲)蘇軍大多數軍官都處於壯年期,蘇聯也是如此。實際上雖然巴巴羅薩行動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但是蘇聯的工業產能並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直到1942年9月,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戰前1941年5月的水平。

實際上,打倒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是蘇聯,而非蘇聯的寒冬。


白虎堂

蘇德戰爭前期,德軍的確是殲滅了蘇軍大量的有生力量,蘇軍也一度潰敗,但是蘇軍被消滅幾百萬這個就有些不靠譜了。

我們首先來看看戰爭開始時蘇德雙方的兵力對比。

當時蘇聯總共投入了290萬兵力,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卻投入了550萬兵力之多!題主說到了莫斯科戰役時蘇軍已經損失了幾百萬,但是當時蘇軍一個師總共才1.8萬人,而在此之前蘇軍被擊潰的師級部隊總共144個(這裡是根據史料自行統計,若有不對歡迎指正),這樣一算也就是258萬左右,但是這當中又有不少成功撤回的部隊,也就是說當時的蘇軍傷亡數字不會超過這個數,應該在100萬上下。

而蘇軍之所以被迅速擊潰,就是因為當時蘇聯高層並沒有防備。雖然自己手裡已經有了德國即將入侵的情報,但是各個情報之間誤差過大,導致蘇軍直至德軍進攻的前一天才知道入侵到底是在哪一天!

而後來蘇聯為什麼能夠迅速往蘇德戰場補充兵員,還是因為情報。但是蘇聯運用自己的情報能力,已經得知了日本即將南下,而不是北上進攻蘇聯(諾門坎一役讓日軍對蘇軍心有餘悸),這就讓蘇聯能夠放心大膽地將遠東部隊源源不斷地調集至西線戰場。

而那些吃了敗仗的殘餘部隊,也撤退到了後方,重整了冰原,鼓足了勁,往往這樣的部隊對敵人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因為心裡對敵人的仇視比別的剛上戰場的部隊要多得多!

這些倖存下來的有生力量就自然而然的擔任了反攻的重要角色,帶領大量友軍奪回失地!


軍事帝

說到這個問題,就和上次我回答的《二戰時,蘇軍補充兵力為何那麼快?》有交集了,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在這裡我就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談一點拙見。

首先,是當時蘇聯人口基數龐大,有將約1.8億人口。德國二戰時的人口:根據《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中得到準確數字,1933年德國人口6603萬。奧地利被德國合併時有近700萬人口,蘇臺德區有300萬人口,薩爾區75萬人口,梅梅爾區應該還有若干,波蘭200萬日耳曼人,羅馬尼亞90萬,意大利25萬,阿爾薩斯150萬。總人口人口一般認為是8000萬。蘇聯自1940年8月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加入後,面積達2240.2萬平方公里。蘇聯二戰時(以1939年計)人口約1.6億(1941年計約1.8億)。綜上所述,二戰爆發前,蘇德兩國的面積比為:60.5:1(蘇德戰爭爆發時約為5:1)。人口比例約為2:1。二戰德國累計動員總兵力1700萬左右,作戰兵力最高峰在1944年,達到了約950萬人;蘇聯二戰期間累計動員總兵力超過5000萬,作戰兵力1100萬。以上是客觀因素



其次,是情報工作。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情報系統可抵百萬雄師!擁有一個出色的諜報人員,是每個國家都夢寐以求的!而蘇聯當時就有一個可抵百萬兵的諜報組織——遠東情報小組(日本),和一位傳奇式的情報天才——佐爾格!正當德軍兵鋒直指莫斯科時,斯大林除了西伯利亞的預備隊,幾無可用的增援力量,而這支預備隊是為了防止日軍襲擊用的。正在此危急時刻,佐格爾領導的情報小組將一份關係蘇聯生死存亡的情報送到了斯大林的案前,這就是——日本大本營經過激烈的爭論,決定將戰略進攻方向放在了東南亞及南太平洋上,從而徹底放棄了北進配合德國合擊蘇聯的戰略意圖!斯大林及蘇共決策層如釋重負,急忙將數十個齊裝滿員的西伯利亞師通過鐵路大動脈運往前線。當年,這些生力軍在紅場進行十月革命大閱兵後,直接開赴前線,成為了壓垮德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再次,外族入侵激起了俄國人骨子裡原本就存在的血性。在德軍發起莫斯科戰役之前,蘇共就號召所有男性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家園,此時,蘇聯人民爆發出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在這期間,蘇聯動員了530萬名預備役兵員,僅莫斯科市就徵召預備役兵員數十萬。許許多多市民、工人和小業主拿起武器便慷慨的奔赴了戰場。斯大林堅決不同意遷都,還在危急時刻進行了紀念十月革命的紅場大閱兵,從而穩定了軍心、民心,使得蘇聯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抱定了要和德國法西斯決一死戰的決心!


最後,天氣也沒站在德軍一邊。德軍在1941年9月發起“颱風”戰役,以期在蘇聯那要命的寒冬到來以前攻佔蘇聯的心臟——莫斯科。然而,蘇聯軍民越來越頑強的抵抗讓德軍的美夢落空了,蘇聯成功地將德軍拖入了蘇聯特有的秋冬天氣,蘇聯一過十月就進入了雨季,下個不停的雨還不是最糟心的,最糟心的是蘇聯那糟糕的基礎設施建設,糟糕的路況對於嚴重依賴機械化和摩托化行軍作戰的德軍來說,簡直就是可怕的惡夢,雨水使得道路(如果還能稱之為道路的話)變的泥濘不堪,不是坦克陷進了泥塘,就是裝甲車無法動彈,要麼就是汽車趴窩了!搞得德軍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過了秋雨季節,隨之而來的便是蘇聯特有的嚴寒,很多車輛在開動之前必須用火烤一下油箱,否則根本開不了!戴著手套使用武器又不方便,不戴吧又受不了。更要命的是稍微不注意,槍栓就凍住了拉不開,無法射擊!游擊隊又神出鬼沒地頻繁襲擾補給線,搞得德軍神經高度緊張,損失也越來越大,還束手無策!

德軍的尖兵終於看到了紅場上克里姆林宮的尖頂,這也是最後一次看到這個尖頂。疲憊不堪的德軍此時已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了!蘇軍在遭受前期的巨大損失後,在得到了來自西伯利亞的生力軍的補充後,開始了大反攻,徹底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神話!德軍潰退之勢真是一瀉千里,要不是希特勒下了死命令——德軍不得再私自後退一步,就地構築工事,抵禦蘇軍的進攻!恐怕德軍會一路退回波蘭了!




弄伐裡奇

那當然了,蘇聯還是有很多人口的,而且因為英國和美國給它的援助,它可以把儘量多的人派往前線當炮灰,反正軍火和後勤都是美國人和英國人給它解決,它只要出人就可以了!

所以蘇聯可以很快集合起部隊反攻,而且人越來越多,因為美國人給它的資源越來越大,糧食都不用自己生產了,美國人可以給它送來大量的軍糧,美國人把現成的先進機床設備直接送給蘇聯,幫助蘇聯建立工廠,效率比它之前的企業高得多,人力這塊又省了一點!

看了二戰以及冷戰歷史,很難想象蘇聯可以撐那麼久,這是一個幾乎沒有自己東西的國家,完全是個空殼子,它存在的越久,它的人民受的苦難就越多,以後的發展就約困難!


帝國曆史觀察者

莫斯科戰役為何能取得勝利以及還能反攻?這裡有林彪元帥的一大功勞。蘇德戰爭開始時,為什麼蘇聯兵敗如山倒?這要怪斯大林對部隊幹部的清洗。團長以上的部隊幹部起碼被斯大林殺掉百分之八十。當德軍進犯蘇聯時。蘇聯紅軍基本上有兵無將。剛提拔起來的軍事幹部基本上無戰鬥和指揮經驗。軍隊成一團亂麻。這樣的戰鬥力,不敗才怪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抵抗。新提拔的將領逐漸有了戰爭經驗。在指揮也純熟了。

這時,中共的八路軍師長林彪正在莫斯科養病。面對蘇聯紅軍的節節敗退。林彪將軍陷入了深思。他打開蘇聯地圖。面對德軍的三路進功,最終,林彪作出判斷。蘇德戰爭最後決戰將在莫斯科進行。德軍的三路大軍都要在莫斯科會聚。蘇聯要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莫斯科決戰將是轉折點。

林彪作出判斷時,距離莫斯科決戰還有半年。林彪把自己的判斷。書面報告給斯大林。斯大林馬上召開元帥,將軍級別的高級的軍事會議,討論林彪的作戰方案。最後一致認為林彪的判斷準確。於是,蘇聯在莫斯科決戰前半年,就開始作戰略部署。作全國總動員。把莫斯科的每一條街道都做了詳細的佈置。第一波人犧牲了,第二波第三波從什麼地方出來援助都佈置到位。以及後勤都得到保障。林彪還考慮到莫斯科決戰可能要拖到初冬。在後勤上還要準備棉衣。

戰爭的進程果然與林彪的判斷相吻合。林彪也因此贏得蘇聯軍隊高層的友誼。林彪在治病期間,很多紅軍元帥將軍都去看望林彪。抗日戰爭後期,蘇聯紅軍儘快出兵我國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都有林彪的貢獻。


快活老俠客

蘇聯戰前本來就是算人口大國,有過兩億多人。戰前蘇聯整個社會軍事化情況很嚴重。任何機關學校也包括工廠工人都經常參加軍事訓練衛國戰爭初期損失的軍人很快被這些受過軍訓的人填補。另外蘇聯還將一些在校的軍校學生以及正在服刑的罪犯派上戰場。可以說二戰期間蘇聯的動員能力還是很強的。德國佬那一點點人怎麼能贏蘇聯那麼多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