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改變世界的往往是成績不好的人,而優等生只能成為高級打工者?

taooolu

敲黑板: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好不好?!


有研究統計了60個頂級商業大佬,包括:


  • 製造業:典型代表張瑞敏(海爾)、董明珠(格力)、宗慶後(哇哈哈)、劉永行(希望集團)、魯冠球、劉永好(新希望)、李書福(比亞迪)等;

  • 房地產行業:王石(萬科)、王健林(萬達)、許家印(恆大)、潘石屹、馮侖等;

  • 零售、教育等行業:王衛(順豐快遞)、黃光裕(國美)、張近東(蘇寧)、郭廣昌(復星集團)、沈南鵬、俞敏洪(新東方)等;


以下為部分大佬的學校和學歷:

結果顯示:

  • 60個大佬中,985院校畢業的大佬有27個,211院校(不含985)畢業的有7個,普通大學本科畢業的13個,沒有上過大學的只有13個。

  • 如果再考慮年齡的話,年輕的大佬好學校佔比更高,比如褚時健、陶華碧(老乾媽創始人)幾個都是年齡大沒上過學的嘛。

  • IT互聯網裡頭,只有賈躍亭是專科的(跑路了),黃章沒上過大學,其他30個人都是本科,21個985的,3個211的,6個是其他普通大學的,包括馬化騰和馬雲兩個超級大佬。


嗯,還有李總理(北大)、以前的王書記(西北大學),難道這些都是成績不好的人?!


您看完後,還覺得改變世界的往往是成績不好的人,而優等生只能成為高級打工者嗎?


對了,經常有人說比爾蓋茨沒上大學(其實後來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了)。

嗯,人家只是中途輟學而已,而且是從哈佛輟學的,能考進哈佛的人,還不算優等生嗎?


我只想說一句,別給自己找藉口和安慰了。


不好意思,沒有雞湯,喝起來可能會不爽。但我說的是真心話、大實話啊。


我是馮老師,聚焦於青年人才成長與職業發展,不打雞血,不灌雞湯,就愛瞎說大實話的那種!



馮起升

  只說中國歷史,成績不好又能改變世界的人,首先都是有雄心壯志,同時還有有非凡的時運的人。對此現象,唐朝古人章碣的《焚書坑》早就寫道:“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說的就是,秦始皇把優等生都坑殺了,最終爭奪天下,逐鹿中原的劉邦和項羽都不是讀書人,一個是武夫一個是流氓(因為朝儒生帽子裡撒尿)。

  項羽(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又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而在優等生司馬遷寫的《史記·項羽本紀》中:“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所以項羽不僅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更在看到秦始皇的帝王權威之時,非但沒有匍匐在地瑟瑟發抖,反倒生出彼可取而代之也的雄心壯志。而劉邦呢?劉邦家世代於沛縣經商,劉邦本人與當時名士張耳來往,於當地頗有威望。與項羽相似,劉邦在秦都咸陽服徭役時見到秦始皇出遊,發出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嘆。所以,對此類人而言,學習成績不是合適的評價指標。而是如統率力,政治能力,內政能力以及望之是否人君,等等才是評判他們的指標。

   比如,優等生酈食其,在劉邦起事招納人才之時,去拜見他,劉邦向來不待見儒生,曾有往儒生帽子裡撒尿的事蹟,但儒生酈食其不為所動,照樣去見劉邦,一言打動劉邦,他問劉邦是要助秦滅掉諸侯還是助諸侯滅秦,但無論你要幹嘛,不能對長者無理,否則必敗。由此,得到劉邦信重。

   在中國傳統中,優等生應該做的事,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而在亂世之時,則要麼獨善其身要麼良臣擇主而事,實際上在各事其主的過程中,最終無論誰坐了天下,大多數優等生都能得到一個位置,只有少數與失敗的主公捆綁太緊只能陪葬。這是優等生的生存策略,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創業失敗很可能九族要被毀滅。而高級打工者,一方面安全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照樣能改變世界。所謂,天下不能馬上治之。對優等生最深惡痛絕的朱元璋等領袖,最終還是得用優等生治理天下。而帝王則是所謂天命之人,優等生通常會放棄成為天命之人的機會,選擇更加穩妥的道路。


三思逍遙

第一,學習成績不代表綜合實力。學習成績特別好的人,通常都是老師說什麼他就做什麼。老師規定的任務,他通通完成。老師不讓做的他堅決不做。這不是像極了上下級的關係嗎?如果說成績好的人往往會成為高級打工者。那是因為從中學時代開始,他們就已經開始給人“打工”了。

第二,改變世界的人,骨子裡都有一種改變世界的熱情。只不過這種熱情並不在語文,數學,地理,這些課本上。他們的熱情,可能是計算機,電影,極限運動之類的事情。所以他們在學校的成績通常都並不好。他們沒辦法分散自己的熱情而投入在枯燥的課本上。

“人才”有兩種,那些成績好,容易取悅老師的學生,往往是體制的受益者。另外一種就是極度反感規則的人。而那些能夠改變世界的人必定是反感規則的人。因為改變世界本身就是打破規則。

這是好學生和“改變世界的人”之間有一個天大的矛盾。

拿美國來說,有一個調查跟蹤了81個在學校學習期間內成績特別好的學生。這些人就相當於中國的高考狀元。很順理成章的,他們考上了好的大學。也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他們其中的大部分人的人後來都成為了醫生,律師之類的人士。這在美國已經算是不錯的工作了。不過這些人裡面,沒有一個成為了像喬布斯那樣的人物。

不可否認,這些成績優異的學生確實是人才。但也許中學的那幾年,就是他們人生的頂點。有人統計,美國百萬富翁高中時的GPA,平均只有2.9(滿分4.0),也就是中等生的水平。

但是請注意,並不是所有想改變世界的人都能夠改變世界。事實上,大部分想改變世界的人,活的都不如高級打工者。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缺少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運氣

那菲爾普斯來說。他的身體長得很畸形,腳特別短,上身特別長,手掌特別寬大。這種體型。其實非常不適合在陸地上運動。但是對於游泳來說這就是最好的體型。

試想一下,如果他當年沒有去游泳,而是做了會計,律師之類的工作。那麼它還能夠獲得今天的成就嗎?他可能只是芸芸眾生之中的一員。沒人認識他。

所以想要改變世界,不光要有改變世界的基因,還需要適當的運氣。

高級打工者也好,改變世界也好。每一種選擇都存在風險和代價。世界上沒有萬全之策,這才是真實的世界。


源靖

這個真的不是這樣子的。

我以前讀書的時候,經常和一些學渣混在一起,他們整天逃課,泡妞,去網吧通宵打遊戲,我問他們為什麼不花點心思讀書,搞好成績,他們總會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那比爾蓋茨,那扎爾伯格,這些牛逼哄哄的人,那個不是從大學輟學後,開啟開掛式的人生?別人可以的事情,我當然也可以複製的啊!等我過一兩年輟學了,我也去搞點大事業給你們看看。

我看著他們得意洋洋,語無倫次的樣子,真的不知道該開心還是傷心。

人類看待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會被一個個標籤所束縛。

一想到王寶強,就以為人家是草根,土裡土氣,一點時尚味道都沒有,一想到黃磊,就認定人家是居家好男人,上得了廳堂,也下得了廚房,當然,一想到比爾蓋茨,扎爾伯格,就以為他們兩個都是由輟學以後,才開啟開掛式的人生,學習只起到耽誤他們的作用。

說到底,我們之所以相信社會上一個個標籤,只是因為我們過於懶惰,不想動用各種資源去思考而已。

只要你稍微動點腦筋就知道,你和比爾蓋茨,扎爾伯格這些所謂的輟學生相對比,完全都不是在同樣一條起跑線上。他們擁有的資源,早已經把你甩到十八條街之外,就拿扎爾伯格來說吧,他還沒輟學之前,就建立一個軟件程序抓取同校的美女學生頭像,逐個進行打分,導致整個網絡癱瘓。

而你呢,又有什麼樣的成績可以拿得出手?

失敗者經常用幻想中的人和事來安慰自己,不然就會難受地要死。


曾少賢

建議大家先養成一個好習慣:先問是不是,然後問為什麼。

這說法真的是個徹頭徹尾的謊言,今天無良HR就給大家好好闢辟謠。

我們來看看十大互聯網企業大佬的學歷,如下。

阿里創始人:馬雲,杭州師範學院本科(1988)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深圳大學本科(1993)

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南開大學本科(2005)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中國人民大學本科(1997)

網易創始人:丁磊,電子科技大學本科(1993)

新浪CEO:曹國偉,復旦大學本科,留美碩士,美國註冊會計師。

搜狐創始人:張朝陽,清華大學本科(1986),MIT博士後(1993)

360創始人:周鴻禕,西安交大本科(1992)

小米創始人:雷軍,武漢大學本科(1991)

除了馬雲和馬化騰這兩位,其他大佬哪一個不是985大學畢業的?

然後因為馬雲人生經歷非常傳奇,經常被人拿出來說,他自稱是差生不過是自謙的說法,演講現場活躍氣氛的,然後很多人居然也都信了?

真實的馬雲是什麼樣的呢?

16歲的時候就在西湖邊上給人做英語翻譯,帶外國朋友遊杭州,認識了澳洲莫里一家人,與小莫里英語通信5年。

大學畢業後創業做中國黃頁,做外語翻譯社。

還去過商務部工作一年多。

隨便阻止個偷井蓋就能上電視。

然後大家要想一想,阿里巴巴是怎麼被軟銀的孫正義發現的,我至今想不通。

這一切的一切,能用學習成績不好來解釋嗎?恐怕有點牽強吧。

而且,把本科生說成成績不好的人到底是什麼心態,天吶,現在大家對於學渣的要求這麼高嗎?

對於那些改變世界的人,媒體都喜歡給他們套上一個屌絲光環。大眾也樂於接受這樣的人設,接著就可以大張旗鼓的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那誰誰誰當年不也是啥啥啥嗎,老子只是沒發跡而已。然而,這樣的話,只能用來騙騙自己,騙不了世界的。

隨便舉幾個例子,那些真正改變世界的人:

1、漢高祖劉邦,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屌絲。然而人家沒造反之前就是亭長了,縣公安局長,很屌絲嗎?

2、牛頓,都說他是一個蘋果掉在頭上,發現了萬有引力,大家覺得這個人不過是被上帝砸中的幸運兒而已。

你們哪知道人家是劍橋大學畢業的,大四就發現了二項式定理,並據此整理出了微積分。大家都對大學學的微積分深惡痛絕,人家是大學就發明微積分,這個差距之大,細思恐極。

畢業後牛頓在劍橋任教,後因倫敦大瘟疫,劍橋大學被迫閉校,牛頓回鄉務農兩年。這兩年裡,人家發現了

光學和力學三大定律。再次回校的時候,牛頓才25歲而已。大家25歲的時候在做什麼呢?

一個人靠自學、自己搗鼓就能搗鼓出改變世界的學問。這難道是有些人所說的成績差的人嗎?

是,牛頓自謙的說過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那也是一個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

另外,據小道消息,被蘋果砸的故事,是在法國的伏爾泰胡編的。

3、愛因斯坦,總有故事說他小時候笨,總考不及格,做個小板凳醜的不行,還能掏出幾個更醜的小板凳。然而並沒有這樣的事兒,也是後人穿鑿附會的。人家也是二十多歲就能寫出諾獎級論文的人,跟牛頓的天才一般無二。

造這些謠言的人,他們顯然不在金字塔的頂層,頂層的人或是靠資源,或是靠超人的智慧,都擁有無比的自信,不屑於造這樣的謠言。只有那些惶惶自己會掉落階層的中產階級,才會造這樣的謊言,給同樣是中產階級,或是努力的無產階級聽。聽完大家就不會去努力了,只等著有一天一隻金蘋果會掉在自己的頭上,就可以轉運啦。

然而現實就是,如果你站的不夠高,上帝在茫茫眾生中根本找不到你,怎麼會有幸運落在你頭上呢?


無良HR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意思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這東西的別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等。

這個概念用在這個題目裡是指什麼呢?就是說,我們見到的那些所謂“改變世界的人”其實是篩選出來的倖存者,並不是說“改變世界的往往是成績不好的”。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我們中了倖存者偏差的蠱,而且那些“改變世界”但同時具備“成績不好”特質的人,更容易在他們功成名就之後宣揚他們的成績不好的“黑歷史”,比如馬雲就經常說自己高考失敗的事情,俞敏洪也經常說其高考勵志的往事……但你沒發現嗎,他們那麼說可能是在說他們自己牛逼,或者鼓勵你,又或者在傳達他們的商業目的,塑造自己的形象,但終歸不能論證成績差就可以改變世界。

以前我還回答過一個題目,問我年薪百萬上市公司高管近半“出身985高校”,好大學能給人帶來什麼。我還回答過你會怎麼看待那些文憑很低但知識水平很高的人。而現在回答的是,為什麼改變世界的往往是成績不好的人,而優等生只能成為高級打工仔呢。

這些問題背後呈現的事實不是矛盾的嗎?!

那些改變世界的人和高級打工者,這兩者在數量上來比,前者應該比前者少得多,也因此我們見到的也更多是高級打工者。

基於種種的認識壁壘和漏洞,我們形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倖存者偏差”。


白詩詩

不好意思,前提就是錯的。

高級打工者?我們看看這世界最富有的10個人,他們應該是最頂級的老闆了吧?

他們成績不好嗎?看看他們什麼大學的。

我們按照福布斯財富榜前十來看。

以下信息由個人整理

https://www.forbes.com/sites/thecovercard/2017/03/20/forbes-2017-billionaires/#6dec551a4324

第一名: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他以860億美元的身價蟬聯第一,同時這也是比爾蓋茨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第18次奪魁。

大學:哈佛大學

第二名:股神沃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淨資產756億美元。

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轉尼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

1947年,沃倫·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兩年後轉學到尼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一年內獲得了經濟學士學位。

第三名:亞馬遜創始人兼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淨資產728億美元。

大學:普林斯頓

第四名:西班牙零售巨頭阿曼西奧·奧特加Amancio Ortega ,淨資產713億美元。

未讀大學

第五名: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淨資產:560億美元。

大學:哈佛大學

第六名: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 Helu,淨資產:545億美元。

大學: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

(墨西哥最好的大學,創建於1551年,是墨西哥和拉丁美洲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

第七名:拉里·埃裡森,是世界上最大數據庫軟件公司甲骨文的老闆,淨資產:522億美元

大學:伊利諾伊州大學就讀,二年級時離開了學校。過了一個夏天他進入芝加哥大學,同時還在美國西北大學學習。

第八名:由兄弟兩人並列。他們就是總部位於堪薩斯州的美國第二大私人公司科氏工業集團

科赫兩兄弟,該公司業務包括石油、能源、化工、木材等。董事長兼CEO查爾斯·科赫 Charles Koch和副董事長大衛·科赫llDavid Koch,淨資產:483億美元

大學:麻省理工學院

第十名: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 Michael Bloomberg,1981年,他創辦了布隆伯格新聞公司(彭博新聞社)。2001年,他成為美國紐約市長,並將繼續在這個位置上呆到2014年。淨資產:475億美元

大學:哈佛大學


換句話,你的認為,根本就是錯的。

事實上,能夠當老闆的人,本身就不會差,也許你會覺得他當不了狀元,但是他在同齡人中,依然是最出色的那一波。

不要總覺得學習不好做其他的就可以,其實有句很真實話:

連最心無旁騖,最省力,最公平的學習,你都玩不過別人,你還指望自己能夠獲得其他方面的成功?這個概率太小了。

當然,這裡說的,並不是說就盯著一個人,你不能認為你考不了狀元,就不是好學生;成不了世界首富就不是富豪。

但是,至少,你應該具備一定基本的層次。

比如,和同齡人競爭中,處於一個上游地位。


李雷博士

首先,我必須指出題目誇大了成績不好的人的能量。

優等生改變世界的比比皆是。

李開復

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還開發了“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此係統1988年擊敗了人類的國際奧賽羅棋世界冠軍。

而他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這是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頂級研究型大學,該校擁有全美頂級計算機學院和戲劇學院,該校的藝術學院,商學院,工學院以及公共管理學院也都在全美名列前茅。



比爾蓋茨

雖退學,卻是在哈佛讀完一年才退學,可見智力水平超出同等人,他敏銳的捕捉到市場的機遇,與好友創辦微軟公司,從而改變我們的生活。


愛因斯坦

我們小時候總被這樣的偽雞湯洗腦:愛因斯坦小時候特別笨,被老師批評。事實上,人家一直是優等生。

5歲,愛因斯坦對袖珍羅盤著迷。

6歲,愛因斯坦開始學習小提琴。

10歲,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

12歲,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學,感到狂熱的喜愛,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愛因斯坦開始懷疑歐幾里德的假定。

至於後來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為是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自然可以理解,畢竟人家的優秀是貫穿始終的。


這種優等生改變世界的案例比比皆是,他們以自己過人的天賦,優秀的學習能力成為影響世界的一股力量。

那麼,有人問了,成績不好的也有改變世界的呀?

我承認有這樣的人,可是在其背後,我們必須思考他們成績不好,為何還能改變世界呢?明白了這個問題,我們就能發現題目問題顯而易見的紕漏:忽略成功是由多個因素引起的,成績只是一個維度罷了。

因為他們具備優等生的特質:充滿智慧、敢於冒險、勇於開拓,他們雖然表面上成績不好,可是他們具備成功所必需的特徵。

我們繼續追問:如何定義優等生?成績不好就不優等了?

在我眼中,優等生不是一味的以成績作為衡量指標。成績不好難道就不是優等生了嗎?沒錯,成績是可以挑選出智力水平更高,綜合素質更強的人,但是成績不好不代表這個人就不聰明,能力不強,可能他沒有將心用在學習上,可能他某方面特別強,但是在應試教育要求各科都優秀的背景下,他某方面的特長無法凸顯出來,但是你能說這些人智力就不夠優等嗎?

一旦大家進入到社會上,拼的就是你在某方面的優勢和長處,只要你在你擅長的方面成為無可替代,做到極致,只要你具備優秀的品質,你就足以在某一行業開疆拓土,甚至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以馬雲為例,有人說他不是優等生,因為他成績不好,只是杭州師範學院畢業的,可是他成功了,事實上,反觀馬雲的人生經歷,你會發現他有成功者的潛質,他曾是杭州優秀青年教師,發起西湖邊上第一個英語角,在杭州翻譯界有名氣。他在朋友的幫助下認識互聯網,可他眼界不止於認識,他瞅準市場先機,成立互聯網公司,他具有開拓意識和實幹精神。你能說他不優等嗎?


至於要問優等生只能成為高級打工者?

我們往往只看到金字塔最頂端的人:公司總裁,企業老總,政務一把手……好像這才算成功,如果這些金字塔頂端的人再是當年學習成績不好,後來璀璨逆襲的,就更添油加醋“你看,這名校畢業的還要給人家打工嘞”。

沒錯,存在一些成績不錯混的不好的人,他們可能疲於奔命於考試,沒有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財富,或是情商低下……

可是,你只看到了他們的風光無限,你有看到有一大批成績不好的還在生存的邊緣掙扎嗎?難道我們就不羨慕那些在國企、外企,在互聯網公司的成績優秀的人嗎?這每一個崗位都是千軍萬馬拼過來的,都有自我的價值。試問:有幾個能呼風喚雨的金字塔頂端的人,而在金字塔頂端的又有幾個自身素質不過硬的,是成績不好的人?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因為我們不能以理性的態度看待以成績為選拔標準的教育,我們的社會太浮躁了,太渴望成功,太希望站在頂峰了,但頂峰少之又少。

在這裡,我要說:成績能說明問題,但它不是衡量能否成功的唯一標準,成功需要的是綜合素質。


藝文工坊

不要一葉障目,更不要以偏概全!為什麼成績不好的人一旦出名就被瘋狂炒作?這與下三濫的戲子、無節操的模特、無底線的主播有什麼不同?


改變世界的還真不是成績好的人,想改變世界,必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像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愛迪生髮明瞭燈泡、還有其它的一些發明,比如軋棉機、電報、電話等,其實都已經有了雛形,這些理論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提出來的,只是後來被他人學習了才得以改進。

如果覺得有道理,加關注,咱們接著嘮!


故事小燈塔

先要明確一下這個問題的侷限性,我們評估一個人能力和格局的高低,不可能只看他學習的好壞。性格、家境、雙商等環節都是影響我們人生成績單的因素。再者說,優等生改變世界的案例也不少,成績不好在家啃老的故事更數不勝數。



多說這一嘴是考慮到頭條有很多年輕用戶,這個問題完全有可能誤導到一部分人,認為不學習反而更容易成功。

劃重點,這是大錯特錯的!如果你還處於學習深造階段,千萬不要看了本《喬布斯傳》就熱血沸騰想要輟學創業。記住,從整個生命歷程來看,我們快速攝取知識的階段就只有短暫的校園時光。等到走向社會後,大部分人就已經被限制在一個小區間內了。所以說努力學習的本質不是用算數解決一道問題,也不是多背幾首古詩詞,而是為自己提供更多視野和選擇空間。除了天賦才華外,那些改變世界的人比起普通人只多了一件事:

在希臘德爾斐神廟的門楣上,有一句話叫“認識你自己”。有人刨根究底地問:認識自己的什麼?蘇格拉底回答:德行。是的,美德!這才是那句話的精髓。

事實上,我們只有先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物,才能得到儘快找到人生道路上的成功指南針。

為什麼很多人看起來沒有好好學習卻成功了?那是因為他們事後在“認識自己”這條路上快人一步,別人隨波逐流追求安穩工作環境時他們在思考自己的前途,別人為了一點慣例加薪沾沾自喜時他們在為互聯網大潮而振奮。我注意到,很多早年沒有好好學習的成功者晚年都在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他們自己也往往如飢似渴的瘋狂讀書。所以說,學習不好卻能改變世界,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偽命題。

我還注意到,很多對自己發展不滿意的人特別喜歡在問答網站尋找好的創業項目好的導師,很多投其所好的創業社群裡每天也是人聲鼎沸。但是最後呢?誰真的通過什麼開個淘寶店、加盟個麻辣燙成功了呢?其實這都是沒有認識自己的一個表現。你連自己是誰,自己能幹什麼都沒想清楚,再好的項目又與你何干呢?我本人也曾經在大學畢業的迷茫中徘徊過兩年,好在最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現在想想那段虛度的光陰還不如多讀幾本書。

所以我的結論是,不管你是優等生還是已經告別學校生涯的學渣,其實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誰能夠在經歷中更快找到自己,認識你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