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曆程|清末中國在科技方面的歷史貢獻

百年曆程|清末中國在科技方面的歷史貢獻

本文將主要就清末期中國科技發展及歷史貢獻進行總結分析。

一、在科研方面嶄露頭角

清末,世界科學技術已經從經典時期進入了新的階段——現代科學技術誕生。同時期,中國留學生開始進入世界科學的前沿,在其老師和同窗的幫助下,在求學過程中為現代科學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中國雖然還沒有形成科技工作者群體,但是這些少數留學生回國後,為本領域在中國的科學學科萌發奠定了基礎,為推動科學技術本土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創建是從留學生歸國開始的。李復是我國第一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的物理學家。1906年,他在德國物理學家、大氣中氡的發現者凱瑟爾等人指導下,從事光譜學研究。其博士論文的題目是“關於勒納的鹼金屬光譜理論的分光鏡實驗研究”。1907年,何育傑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碩士學位,1909年歸國,任京師大學堂格致科(下分物理、化學等6目)教習。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格致科改為理科,他任物理教授。他曾被譽為中國最早並且是最好的物理學大師。1905年,夏元瑮赴美留學,後師從普朗克和實驗物理學家魯本斯,回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26年任北京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他們成為我國近代物理學的第一批開路先鋒。

二、近代企業與工程技術引進

清末以來,政府在財政極度匱乏的情形下,仍然陸續開始建設比較符合世界潮流的產業,並引進所需要的各種先進技術。特別是以鐵路、輪船、航空、電報、印刷機等為代表的技術引進,為日後現代國家的交通和通信行業等的形成奠定了技術基礎。洋務運動在建立起新型的現代意義上的企業的同時,也必須引入相應的現代科學技術。最典型的是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該公司是中國近代第一座鋼鐵聯合企業。1908年,盛宣懷奏請清政府批准合併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而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夕,該公司員工已達到7000多人,年產鋼近7萬噸、鐵礦50萬噸、煤60萬噸,佔清政府全年鋼產量的90%以上。由於漢冶萍公司是清政府唯一的新式鋼鐵聯合企業,所以控制該公司實際上等於控制了清政府的重工業。產品主要是鐵礦砂、生鐵和鋼軌,暢銷全國,遠銷南洋群島和澳大利亞等地。對當時全國興起的收回路權、自建鐵路運動發揮了一定作用。

李鴻章在廣設電報通信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00年,李鴻章奏請慈禧太后批准設立南北洋電報,他認為,電報對於軍事行動和保衛國家疆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建設費用不過十幾萬兩,一年半可以告成。南北洋電報於次年建成。而且,在洋務運動中,我國已經有能力仿製國外蒸汽船艦及火車。例如,1888年,留學歸國的楊廉臣等監造中國第一艘巡洋艦“開濟號”,該艦排水量2200噸,蒸汽機功率2400馬力①。1880年,天津機器局試製一艘形如橄欖的潛水艇,入水半浮水面,可從水下發射魚雷。1881年,胥各莊修車廠製造出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中國火箭號”,牽引力100噸。1908年陳沛霖等仿製成功單缸臥式8馬力煤氣機。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先後接收了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以及一些鐵路機車車輛修造廠。至此,中國的機械工業已積累一定經驗,工藝水平有所提高,產品普遍實現了商品化。1918年,江南造船所按美國提供的設計,為萬噸級運輸艦製造了4臺3000馬力的大型蒸汽機。後來又製成3300馬力、300轉/分鐘的高速蒸汽機及配套鍋爐。一般的民營廠可以造4~160馬力單缸或雙缸蒸汽機,以及400馬力蒸汽機的配套鍋爐。

同期,中國近代電力工程也在不斷得到發展。1907年,我國首臺汽輪發電機組投入運行,1913年,遠東第一大發電廠——上海楊樹浦電廠建成發電。1912年,我國第一座水電站——雲南石龍壩水電站竣工發電。

在引進人才、輸送留學生和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科學技術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在國家管理機構、國家教育行政機構中設置有關學術和技術崗位,軍隊中設立了技術官員崗位,在企業中設立工程師、技術員等科技崗位等。

洋務運動中,清政府利用國家財政的力量,創辦了不少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如鋼鐵廠、機械製造局、鐵路建設和運營企業、電話電報公司等。鐵路公司中的鐵道技術工程師、電話電報公司中的通信工程師、北洋水師中的輪機長和火炮技師等,均是新興的科技崗位。可以推斷,在大型企業建設和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過程中,各類新興產業中一定會出現科技人才和相應的科技崗位,這些科技要素的形成為科技工作者群體的進一步壯大奠定了行業基礎。

三、科技社團萌發

鴉片戰爭的失敗推動了有志之士加快探索救國救民的步伐。特別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進一步讓國人清醒地意識到了中華民族的危機,愛國志士紛紛尋求富國強民的道路。有識之士意識到:“培養民力、民智、民德,才是使中國富強的根本辦法”,“欲開民智,非講西學不可”[1]。

清末,一些西方傳教士打著傳播“福音”的旗號創辦了一些學會,如益智會、醫療傳道會、上海文理會等[2]。他們通過發行報刊、翻譯國外書籍、創辦學校等。在傳播宗教的同時,客觀上也在開啟國人創辦自己的學會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大力提倡現代團體組織觀念[3]。在維新派的大力倡導下,全國各地陸續開設了一批學會,這些學會會員作為當時早期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支撐力量,為啟迪國人思想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1568年的一體堂宅仁醫會成立後,至1895年,我國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科技團體——瀏陽算學社在湖南成立(現在仍在運行的最早的科技團體是1907年成立的中華醫學會)。當時影響比較大的學會包括:1895年8月,譚嗣同等人在湖南瀏陽成立的算學社;1895年9月,康有為等人在北京成立的強學會;1895年10月,康有為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強學會;1896年8月,羅振玉等人在上海成立的農務總會等。根據有關學者的考證,王爾敏的《清季學會匯表》共收錄學會63個,張玉法在《清季的立憲團體》中收錄學會68個,閔傑在《戊戌學會考》中收錄學會72個等,不一而足。

本文摘自《百年曆程:中國科技工作者群體的起源與成長》(科學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章第三節《清末中國在科技方面的歷史貢獻》

作者系:

何國祥: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劉 薇: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施雲燕: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劉春平: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張 楠: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副研究員

呂 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注:

①1米制馬力≈735.5瓦;1英制馬力≈745.7瓦。


參考文獻:

[1] 嚴復.原強//嚴幾道.嚴侯官文集.北京:特別譯書書局,1903.

[2] 範鐵權.近代中國科學社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

[3] 蔡尚思,方行.譚嗣同全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45.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