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街道,压缩了中国不同阶层的不同焦虑

这一条街道,压缩了中国不同阶层的不同焦虑

近些年,有一批写作者为当下的非虚构写作注入了新鲜的观察视角。前几年的《寻路中国》,去年的《东北游记》,再加上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这本《长乐路》......这些非虚构写作都出自一批对中国抱有浓厚兴趣的外国写作者,透过他们的视角,为中国日常加入了一层奇妙的“陌生化”的滤镜,让我们对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获得了不同的体察与思考。

《长乐路》讲述的自然是长乐路上的故事,这是一条普普通通的上海小街,它有着一个充满祝福意味的名字。在这条并不宽敞的街道上,是一个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作者史明智选取了十余个不同的写作对象,细致入微地呈现他们的生活——一家花店、一家三明治店、一盒信、一则动迁通知...,背后都是一个个带着鲜活呼吸的生命故事。在这一条街道上,我们得以窥见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希望与焦虑,其中有振奋人心的奋斗,有无可奈何的唏嘘,也有平静如水的淡然——一如我们每日的生活。

长乐路,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在地图上,这只是一段短短的波浪线。波浪线里起伏着中国近现代波云诡谲的历史。法国人在这个曾属于其租界的路上种满梧桐;之后,日本人来轰炸过,又从这座城市撤离,新中国成立;后来,阶级斗争,工厂机器轰鸣;再后来,市场经济大潮裹挟了这个“魔都”里每一个人的生活。时代的洪流来来去去,唯有一片梧桐成荫,绿意长存。

这一条街道,压缩了中国不同阶层的不同焦虑

2010年并不是史明智首次来华的时间,早在1996年,他就作为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者去往四川自贡的乡下支教,写《江城》的何伟(Peter Hessler),写《东北游记》的梅英东(Michael Meyer)都是他在和平队的同事。这几个美国人,拧成了这些年以“外国视角看中国”为主题的非虚构写作的一股力量。

这一条街道,压缩了中国不同阶层的不同焦虑

《寻路中国》与《东北游记》

从四川自贡到上海,剧变的环境让史明智感到,每一天都是一场冒险。

以他居住的长乐路为支点,面目迥异的老百姓上演着闹腾而原汁原味的生活剧。遭遇“强拆”命运的“陈市长”有一堆弄堂的糟心事;卖葱油饼的冯叔总和老伴傅姨争吵不休,因为后者拿着全部退休金换了一个又一个“快速致富产品”,还拉着史明智参加各种诈骗退休老人的传销投资计划;年轻的男孩CK在长乐路上开了一家三明治店,还通过手机做点手风琴的生意,在一杯杯的咖啡时间里,他和史明智倾诉着自己的精神困境;在远处,花店个体户赵女士为了老家大儿子的户口问题担心得睡不着觉……在中国生活越久,史明智越觉得看不懂这个国家。

这一条街道,压缩了中国不同阶层的不同焦虑

《长乐路》

译者:王笑月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3月

相比之下,他对自己在中国的居住社区更了解——每天在长乐路上来来去去,他扎入小人物热气腾腾的日常,看见一条街道上的中国表情。

CK长乐路810号,三明治店

CK在他十一岁的时候忽然明白了一件事:自杀并不容易。连续两个月,他都不断在放学后试探自杀的方式。吞安眠药应该是最舒服的,他觉得。但药剂师不会把药卖给他。“你太年轻了,”她说。从他家公寓的屋顶坠楼不失为一种可能。不行,他总结道:这太痛苦了。“我意识到自己没有胆量跳楼,”他说。

多年以后,CK坐在长乐路的他自己的三明治店里。时钟指向11点,CK已经拉了半个多小时的手风琴。整个上午,店里空荡荡。午餐时间渐渐临近,很快将会有一大拨饥肠辘辘的办公室白领涌向长乐路两侧的人行道。CK用手将手风琴拉开,使它顺畅呼吸。

“这首歌是写给一个我曾经爱过的女孩,名字叫《2-27》。那天是我们相遇的日子。”

曲子从一个悠长的小调音符开始,一个接着一个。曲调萦绕心间,耐心得循环往复,就好像一个快速入睡的人正发出均匀的呼吸。接着,一段俏皮的旋律响起,未经润饰,让人仿佛看到一个男孩在街上漫步,一脸义无反顾的神情,自顾自地吹着口哨。

CK再次闭上眼睛。我偷偷瞥了眼他的手腕。童年的伤口早已愈合。他的音乐回荡在店里的每个角落。

图为CK在长乐路上的三明治店。摄影:Rob Schmitz

赵女士

长乐路109号,花店

“等我丈夫退休,再给大阳(儿子)找个媳妇儿,我得好好休息一下,在这个小屋子里我待了15年。我没有旅行过,甚至没有出门下过馆子,有时候我都怀疑,究竟能不能等到为自己活的那天。”

“等我的大儿子结婚后,我就得负责照顾他的小孩了,对吧?”她问,“中国人就是什么都放不下。我们总在为别人、为下一代而活,无休无止。这很蠢,不是吗?”

那个下午,在锦乐花店里,有好些问题悬而未决,这也是其中之一。

赵女士的电话响了。“喂?你好?大阳!”她的脸上立刻恢复了一贯的粲然。儿子正打电话来向她汇报自己一天的生活。

我走到店外,留给她一点私人空间。太阳已经落山。抬头,办公大楼在悬铃木光秃秃的树枝间闪闪发光。隔壁的修理工在路灯下摆弄着一辆摩托车,他的妻子在店里给他们的儿子下面条。

大街上熙熙攘攘,喧闹中,我听到赵女士笑着聆听儿子讲述一天的生活。她又再一次感受到了幸福。

图为赵女士在长乐路上的花店。摄影:Rob Schmitz

街道里的微观中国

新京报:在决心要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时,你为何不去写自己关注的经济领域,而选择了你居住的长乐路这条街?

史明智: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上海同一条街上一小撮人生活的书。我选择写一本关于我所在街道上的人的书,因为他们的生活很迷人,他们在大城市里尝试做的选择很有趣。这本书最初的形态,是一部长达一年的广播连续剧。在一年的时间里,我每个月都会描述长乐路上的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

这是一个直接而单纯的想法。当时,我的目标是向美国听众展示,这些人如何融入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洪流,同时也试图呈现一种历史——即推挤着这些人来到这样的时代节点、并促使他们做出重大人生决定的历史。这本书是对这种努力的延伸,它让我有更多时间和空间,深入探讨这些选择以及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人的梦想。我相信,中国是一个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多样化的国度。

史明智:我不确定长乐路有别于其他街道的独特性是什么。事实上,它和中国城市的许多街道非常相似,我喜欢它。如果说它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这条街贯穿了中国最富有、最国际化的城市的心脏,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书中的每一个人。

这一条街道,压缩了中国不同阶层的不同焦虑

“了解中国是一段旅程,你需要一直努力去尝试”,文中的长乐路实景。 图/视觉中国

陈忠道,一个老先生,他居住的弄堂社区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规划,因此失去了他的家;CK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一边卖手风琴一边开着一家咖啡馆。正因为如此,他在经济上兴盛起来,但后来却觉得,这座城市盛行的物质主义让人感到空虚,他想通过更多的精神生活(比如向佛教寻求安慰)寻求人生意义;赵世玲是一名外来农民工,她开了自己的花店,但她的大儿子被迫回到家乡山东上高中,她的梦想就破灭了。上海的财富对许多住在上海的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新京报:你书里的故事,长乐路上的百姓遇到的问题,几乎涵盖了中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中遇到的一切严肃议题,作为书写者,你最关注的问题是哪些?

史明智:鉴于中国在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经历了动荡的历史,我认为21世纪对几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显著的进步时代,但经济发展过于迅疾,对个人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连带性损害。

作为观察员,我最关心的问题包括:

1、财富的涌入助长了中国社会更多的贪婪,以及物质主义的兴起——这些我们在美国并不陌生——这个问题对个人、团体以及当政者的心理和道德所产生的影响。

2、城乡之间缺乏平等,户籍制度阻碍了阶层流动,制造了一个永久性的下层阶级,他们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

我知道说这些时,我听起来像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但我担心那些整天盯着手机看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我注意到,许多年轻的中国人与他人面对面交谈时,比年长的同龄人要困难得多。我相信这在美国也是如此,但这让我有点坐立不安。

在现代人身上看到的中国变化

新京报:就你写到的长乐路上的年轻一代,比如CK、大阳等人,你认为中国的年轻一代中是否正在萌芽个人主义?或者说,这种个人主义有什么“中国特色”?

史明智:是的,我认为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路口:越来越多年轻的中国人有财力和自由来表达个性,这对我来说是令人兴奋的。“中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包含了这样一种意味:一种为家庭利益服务的自我引导倾向。一些局外的观察者认为,这是对个人主义的限制,但我不这么想。

这一条街道,压缩了中国不同阶层的不同焦虑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副标题: Big City Dreams Along a Shanghai Road

版本: Crown 2016年5月

我认为,这是一种在互相关爱的代际之间,传递梦想和交换观念的做法。今天,老一代中国人越来越愿意去倾听孩子的意见和计划,让自己被孩子的想法所影响,这种变化比十几二十年前更有建设性。对于一种传统意义上比较僵化的父权制文化而言,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变化。

新京报:你在书里涉及很多对于“体制”的谈论,你认为不同代际对于“体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吗?

史明智:“体制”是书中一个主要人物CK的父亲一生都绕不开的概念,但我在书里把这个词扩大到了传统的父权制政治体系以及社会和家庭结构,这个概念贯穿了中国的历史。我把在“体制”中的生活比作在水里游泳——在那里,巨浪正把你推向大海。如果你屈服于它,水流会把你推向不知深浅的水域,你可能永远不会回到岸上。如果你试图直接逆流游泳,你就会淹死。生存的关键是——要让水流成为你自由泳的助推力,顺水流小心翼翼地向前滑行,最终摆脱它(水流)的控制。

我书里的每一个角色,都面临这个“体制”的一个面向,有的人被淹死,有的人被推入了大海深处,也有一些人找到了顺潮流而动的方式,把自己救了出来。每个人都用不同方法来闯出自己的一条路,如今,更是有了更多“智取”的方式。

新京报:你说那些关注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更让你感兴趣,为什么?

史明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看到了很多价值,我很想和那些对此有同样感受的中国人交谈。我住在上海,很多年轻人没有机会去探索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哲学,我认为这是一个耻辱。在美国的大学里,大多数的本科生都被要求学习文科教育课程,在那里他们学习古代史、经典、哲学等等。我一直认为,中国学校应该要求他们的本科生、让年轻的中国人都去接触中国古老、不可思议又复杂的历史、文学、哲学和艺术。

这一条街道,压缩了中国不同阶层的不同焦虑

直接点击 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这一条街道,压缩了中国不同阶层的不同焦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