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懸壺濟世”的壺是何意?葫蘆與中藥的文化淵源

許多人也許不明白為什麼一些中藥店門前要掛一個葫蘆,但是,提到“葫蘆裡不知賣的什麼藥”這句俗語,你就會知道這葫蘆肯定與藥有關。我們常聽到“懸壺”、“懸壺濟世”,那麼懸的是什麼壺呢?

根據《詩經》中記載:“匏”、“瓠”、“壺”、“甘瓠”,指的都是葫蘆,只是品種有別罷了。古時候在中醫、中藥鋪門前常掛著一個葫蘆,或者四處行醫的郎中腰上也都掛著個葫蘆,人們就稱為“懸壺”。可是,為什麼行醫賣藥都要以葫蘆作為標誌呢?

文化漫談:“懸壺濟世”的壺是何意?葫蘆與中藥的文化淵源

考證“藥葫蘆”的典故,

出自《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的記載:懸壺濟世 雕像“費長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於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復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華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其飲畢而出。翁約不聽與人言之,復乃就樓上候長房曰: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子寧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為別……長房遂欲求道,隨從入深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遂可醫療眾疾”。

文化漫談:“懸壺濟世”的壺是何意?葫蘆與中藥的文化淵源

關於壺翁的記載,則有“壺公謝元,歷陽人,賣藥於市。不二價,治病皆愈。語人曰:服此藥必吐某物,某日當愈,事無不效。日收錢數萬,施市內貧乏飢凍者。”以此觀之,壺翁乃身懷醫技、樂善好施之隱士醫者。因其診病貨藥處常懸一壺為醫幟,所以人稱壺翁。

因為壺公當時懸壺賣藥行醫,於是後人便紛紛仿效,行醫或賣藥的人都在自己的店鋪前掛上葫蘆標誌,藉以表明自己的醫術高明,藥石靈驗。“懸壺”一詞就因此被沿用下來了。

文化漫談:“懸壺濟世”的壺是何意?葫蘆與中藥的文化淵源

元朝張昱《拙逸詩》“賣藥不二價,懸壺無姓名。”唐朝杜甫《寄司馬山人》:“家家迎薊子,處處識壺公。”由這兩首詩可發現,“懸壺”這個典故名稱由來已久了!

中醫除了“懸壺”這個別稱外,常見的別稱還有“歧黃”、“青囊”、“杏林”,另外“橘井泉香”也是中醫的另一則典故。

《神仙傳‧蘇仙公》記載,西漢時湖南有個叫蘇耽的道人,非常孝順父母,後來得道成仙。在他成仙前曾叮囑母親,隔年將有疫病流行,到時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葉來治病。翌年果然爆發大規模疫情,他母親按照他所說的,用井中的泉水泡橘葉救活了無數的鄉民。而“橘井”也就成了中醫的另一個別稱。

文化漫談:“懸壺濟世”的壺是何意?葫蘆與中藥的文化淵源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