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讓人心痛!

《唐山大地震》電影我也看了,當兩個孩子被壓在兩頭時,救援隊說只能救一個,當時母親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弟弟,而放棄了女兒,其實兩人是龍鳳胎,一樣大,但是因為母親重男輕女的思想,選擇兒子,雖然女兒最後被別人救下,但是留下了陰影。

《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讓人心痛!

唐山大地震》看過一遍就不敢再看第二遍了,這裡面的選擇太過沉重,這場真實發生過的災難令人窒息。馮小剛的導演功力還是很強的——尤其在觸碰到人性弱點的方面。

《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讓人心痛!

電影當中,爸爸媽媽發現地震了以後,在別人都拼命地往外跑的時候,他們卻拼命地往樓裡跑,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裡面!登(女兒)、達(兒子),在搖曳的樓中哭喊,爸爸往裡衝,樓塌了,爸爸就往生了!當救援隊來的時候,發現兩個孩子被一塊石板壓著,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在媽媽經歷了無數次的嘗試後,最終選擇救助兒子。這時候的女兒是清醒的,能聽見媽媽的選擇!心疼得都碎了,救了兒子,但是他失去了一隻胳膊,萬幸的是女兒也沒死,但是她卻不想去找媽媽,心裡怨恨!

《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讓人心痛!

媽媽之所以選擇兒子,是因為她想給方家留後啊!自己的丈夫死了,要是再把兒子放棄了,他們方家那就沒後了。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丈夫已經死了,再不能沒有兒子了,要麼就對不起自己的丈夫了,對不起方家的列祖列宗了。這不是用簡單的重男輕女思想就能說明白的,這裡麵包含了一種血緣的歸屬感,一種家族的延續使命。這兩個孩子,他們夫妻都喜歡!不是重男輕女,在他們眼裡手心手背都是肉,從電影最後也能看出來,徐帆飾演的媽媽,給方登的一跪,一聲抱歉,一句你這些年去哪裡了,為什麼不來找我們。看出來,她自從做了那個選擇兒子的選擇,就再也沒有原諒她自己,她那屬於方登的一部分的心,跟著她當時的決定就死了……

《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讓人心痛!

這個選擇放在當下,可能所有的媽媽也還是會選擇兒子吧!但是要是爸爸來選的話,可能選擇女兒的人就多了。父親總是莫名的喜歡女兒,並且當自己的妻子死了,選擇女兒,也是對母親生命的一種延續吧!

《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讓人心痛!

作為兒子的我要是處在這個情況下,我會讓我媽選擇我姐,因為我總是有那麼多不懂事的地方,總是惹到我媽,讓她生氣傷心難過。但是如果選擇了我姐,一方面是我想讓我姐過得幸福,另一方面我感覺我媽跟著我姐,會比跟著我幸福!因為我是那麼不懂事。即使是現在我也有好多地方讓她擔心,沒有好的工作,沒有對象,沒有房子,沒有錢……她有時候為我擔憂,晚上都不能睡覺。要是有這樣的選擇,選擇我吧,只要她們過得幸福就好!

《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讓人心痛!

很多遭受過不公平對待的網友,可能會對電影中讓西紅柿的那一幕深惡痛絕。弟弟已經吃了一個西紅柿,母親還是要把最後一個留給弟弟,姐姐要吃的話明天再買,你就不能把西紅柿切開嗎?憑什麼弟弟小,就要讓著弟弟,難道我就沒有小過嗎?我也是個孩子啊!

《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讓人心痛!

這是中國的傳統觀念,在家庭中,大一點的孩子是要讓小的,有好吃的但只有一個的情況下,父母通常會擅自決定讓大的給小的吃。但是我不這麼做,我會分開它,大孩子吃大部分,小孩子吃小部分。無法分開的就一人咬一口。我認為電影中這樣體現中國的一個傳統,其實就是編劇的心思,讓你為這個情節去討論,在人性和傳統方面去探討。貼近生活中的爭議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讓人心痛!

同理,元妮救兒子沒救女兒,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就電影來說這是成功的。但是你仔細回顧一下那一幕,元妮救兒子或許僅僅是因為兒子的生命力看起來更頑強一些呢?

當時兩個孩子在水泥板的兩頭,如果撬動一邊,另一邊那個孩子就肯定會被壓死。姐姐看起來奄奄一息,她只能敲小石頭,而弟弟還能很清醒的說話,這個時候換成是救援人員,都會選擇救弟弟,因為他看起來存活希望更大。而影片中諷刺的是,弟弟救出來斷了一個胳膊,反而姐姐是完好無損的。

兩個孩子都拉出來之後,大家也是選擇先搶救弟弟,因為誰都認為姐姐已經死了。更大的諷刺就是多年後,姐姐卻完整的出現在母親面前。三十二年後,當元妮說出的那句“媽沒有騙你,西紅柿都給你洗好了!”瞬間淚崩。這個時候,西紅柿可以一買一大盆了。

或許這也是在危急關頭,媽媽選擇救兒子的原因。因為她認為女兒會理解的。所以啊,懂事的孩子往往也是受委屈,被犧牲的那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