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合報第24期:農村承包地確權工作進入收尾階段

壹周合報第24期:農村承包地確權工作進入收尾階段

主播:劉媛媛

壹周合報(第24期):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經驗; 農村承包地確權工作進入收尾階段

(2018.4.30-5.6)

一、“三農”政策

1.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11號)、《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進一步提高漁業防災減災能力,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形成漁港經濟區,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的通知。通知對漁港的主要功能和重要作用、沿海漁港建設情況、漁港建設總體思路、漁港建設佈局、建設內容與投資模式、效益分析與環境影響評價、保障措施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2.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經驗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4年起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分三批將2個省和246個城市(鎮)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率先探索城鎮化關鍵制度改革。2017年底,第一批試點2個省和62個市鎮試點任務基本完成,取得一批階段性成果,其中一些典型經驗已通過政策性文件在全國範圍推開。為在更廣範圍釋放改革紅利,國家發展改革委對第一批試點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健全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加快引導城市要素下鄉、改革創新行政管理體制5方面的主要經驗印發各地區借鑑。

二、行業資訊

1.農村承包地確權工作進入收尾階段

當前,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入收尾階段。各地確權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了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普遍認可。但隨著確權工作進入收尾階段,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有的地方土地權屬不清、糾紛多,有的地方地形地貌複雜、勘測難度大,一些已完成的地方還存在前期工作質量不高造成返工等問題。

為繼續做好確權工作,農業農村部將重點從三方面發力:一是加強督促指導,要求尚未完成的省份加快進度,已完成省份要重點解決遺留問題。二是加快數據匯交,推進國家級確權登記數據庫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應用平臺建設,提高農村承包地管理信息化水平。三是探索確權成果應用,為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承包地有償退出、互換並地等提供支撐,充分釋放確權紅利。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均開展了承包地確權工作,共涉及2747個縣級單位、3.3萬個鄉鎮、54萬個行政村;承包地確權面積11.59億畝,佔二輪家庭承包地(賬面)面積的80%以上。

2.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現場交流會在天津召開

5月2日-3日,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現場交流會在天津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部署推進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大中城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走在前、作表率。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2017年全國35個大城市蔬菜、肉類、禽蛋、水果等自給率穩定在80%左右,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保持較高水平。會議強調,各大中城市要立足資源稟賦,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重點是保證“菜籃子”產品高質量供給、大力推進都市農業綠色發展、著力培育農業品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現代要素支撐。

3.農業農村部提出紮實推進《農藥管理條例》貫徹落實

5月3日,農業農村部召開《農藥管理條例》貫徹落實調度推進會。會議強調,貫徹落實《條例》是推進依法治農、依法建農的重要措施,各級農業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把《條例》及配套規章落到實處,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會議強調,貫徹《條例》是農業部門的職責所在,一要繼續推進職能調整;二要加力推進規範審批;三要加強農藥市場監管;四要加快信息平臺建設。

三、專家觀點

1. 張曉山:促進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研究員今日在“2018中國(花園)鄉村治理高峰會議”上發言指出,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村湧現出一批強村、富村,共同的特點是在改革中堅持、發展和完善集體經濟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但模式、路徑又各有不同,構成具有不同特色的鄉村治理體系。花園村發展之路,給了我們如下啟示:一是集體經濟、民營經濟、個體私營經濟共同發展,共生共贏,良性互動,促進鄉村治理體系的健康發展與完善;二是村民自治充分利用傳統農耕社會的制度遺產;三是法治保障下的自治,真正落實、運行順暢的關鍵是對權力的有效制約;四是抓德治這個基礎要把黨建擺在首位。。

2.葉興慶:振興鄉村首先要振興鄉村產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研究員近日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振興鄉村首在振興產業,沒有產業的興旺,就沒有理想的就業和收入。沒有理想的就業和收入,就不能吸引和留住年輕人。留不住年輕人,鄉村就不可能充滿生機活力。新時代振興鄉村產業,要從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捕捉機遇。用好農業資源價值重估的歷史機遇要從提高農業競爭力的視角來把握。用好非農產業資源價值重估的歷史機遇要注意振興鄉村產業,鄉村不能只搞農業,還要促進經濟多元化。用好鄉村資源價值重估的歷史機遇,關鍵在改革創新:一是產權制度改革,二是引進人才,三是土地制度問題,四是業態重塑。。

3.劉文霞等: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激發了農業生產主體的市場化行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劉文霞等近日在中國農村經濟雜誌上撰文指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穩步推進中國糧食收儲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探索中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響家庭農場加入合作社行為的因素後,2016年實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地區的玉米農場加入合作社的概率顯著高於其他沒有實施收儲制度改革地區的玉米農場。這是因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後,玉米由原先的國家指定收購轉為市場主體自主收購,生產者必須隨行就市銷售玉米,從而面臨市場銷售問題,而加入合作社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降低銷售風險。因此,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激發了農業生產主體的市場化行為,反映真實供求關係的市場機制開始對生產和需求發揮調節作用。

四、合作社新聞

1.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04.4萬家

農民合作社發展至今,越來越多的農民感到自己離不開合作社。農業農村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個村平均有3家農民合作社。截至2018年2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04.4萬家,是2012年底的3倍;實有入社農戶11759萬戶,約佔全國農戶總數的48.1%;成員出資總額46768萬億元,是2012年底的4.2倍。合作社逐步向一二三產融合拓展,向生產、供銷、信用業務綜合合作轉變,向社際聯合邁進。但快速發展的農民合作社應如何實現規範化發展?龐大的資金需求又該如何解決?在合作社聯合社、信用合作、合作社辦公司等新事物、新情況不斷湧現的背景下,國家的合作社扶持政策下一步應如何優化等一系列問題仍需探索解決。

2.《我們在行動》促成合作社搭建產業橋樑

5月2日晚,由東方衛視出品的全國首檔精準扶貧公益紀實節目——易居樂農《我們在行動》如約播出。經過上一期對滿族村認真摸索,公益大使們決定引入合作社帶動村民參與黑豬養殖,並順利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響應。本期節目陳蓉、王寶強、潘石屹、郭碧婷不但在當地試點滿族特色民宿,以此提高黑豬肉銷量;更在四位喜劇人的共同努力下爭取到百萬訂單,成功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村民合作社宣告成立。公益大使不遺餘力為扶貧,不斷嘗試新方法的精神和行動,廣獲各界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