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容錯過的二戰題材影片,比《血戰鋼鋸嶺》溫情

幾個月來,常常能聽到“今天必將載入史冊”的感嘆,風雲變化,彷彿隔著滄海桑田。人們總說以史為鑑,將歷史作為鏡子,方能知興衰。

二戰結束70多年來,相關的影視作品不計其數。這其中有一類影片,不似《辛德勒的名單》那樣沉重,也不像《血戰鋼鋸嶺》那般血腥,它始終將鏡頭對準孩子——這個星球的未來。

於2017年上映的,由法國、加拿大、捷克聯合制作的《一袋彈子》(Un sac de billes)就屬於這個類型。

最近不容錯過的二戰題材影片,比《血戰鋼鋸嶺》溫情

故事發生在法國,莫里斯和喬(即約瑟夫)是一對年輕的猶太兄弟,父親和兩個哥哥經營著理髮店,母親會拉小提琴,一家人生活溫馨又美滿。

然而,納粹的到來打破了這份平靜,由於特殊的身份,全家不得不分批逃亡,四處躲避。莫里斯和喬被父母安排到一組,踏上了行程……

最近不容錯過的二戰題材影片,比《血戰鋼鋸嶺》溫情

莫里斯和喬是家中年紀較小的兩個孩子,不管是他們的家人還是觀眾都要為他們捏把汗。因此父親在臨行前突然猛抽喬的臉,厲聲質問他是不是猶太人。

平時和顏悅色的父親突然發飆,承擔起在整部片子中都算戲劇衝突很強的一個橋段。但聯繫到分批逃跑後孩子們,尤其是最小的喬,在面對納粹的逼問時承受不住壓力說出身份,震驚的情緒一過,便被悲傷填補上。

兄弟倆在逃亡路上的情景佔據了影片絕大多數時長,導演克里斯丁·杜瓦將這部分設置為“公路+風景+自我找尋+隨機相遇+音樂”,加上戰爭背景鋪墊,很像是傳統公路片與二戰片的奇妙混搭。

幸好,他們在路上“隨機相遇”的都是好人。面對納粹的圍追堵截,神父、渡船人、順風車司機、醫生等就像單機遊戲裡的NPC(非玩家控制角色),幫助主人公拿到通關的鑰匙。

最近不容錯過的二戰題材影片,比《血戰鋼鋸嶺》溫情

還有“自我找尋”主題,當德國宣佈投降,人們拿著法國國旗走向街頭。面對被圍攻的“親德派”店主,喬跳上長桌,大喊“他私藏了一個猶太人”。這一刻,心中壓抑數年的秘密終於在世人面前揭開,他以實現自我身份認同的方式,救贖了他人的生命。

亂世中,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固然溫暖,但影片畫了最大筆墨刻畫的還是一家人細膩的親情。

當喬的腳被磨出了水泡,莫里斯背起了,說道:“你是我弟弟,如果你願意,我可以永遠揹著你。”

最近不容錯過的二戰題材影片,比《血戰鋼鋸嶺》溫情

當一家人終於在尼斯匯合,喬在集市裡幫人跑腿,攢錢幫媽媽買了一把小提琴,媽媽終於又能在全家面前演奏樂曲。

當莫里斯和喬終於經受住納粹的考驗,坐車回到藏身的訓練營,父親驚喜地出現在後座,父子三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最近不容錯過的二戰題材影片,比《血戰鋼鋸嶺》溫情

紛飛的戰火下,親情維繫著這個家庭,親情是他們一刻不停,四處奔波的動力,親情是家庭成員基本存活奇蹟的先決條件。

“街道還是原來的樣子,房頂簷槽之間的天空還是鉛色的,空氣中漂浮的還是那種巴黎特有的晨風吹動稀疏的樹葉的味道。”

總體來說,《一袋彈子》是一部溫情的二戰題材電影。它構圖工整,結構清晰,風格清醒,一些鏡頭和剪輯頗具特色,演員的表演也很自然,是能夠排在年度法語片榜單裡的作品。

近年來,以孩子視角展開的二戰題材影片越來越多,如《芬妮的旅程》《赤腳》《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八月的霧》《地雷區》等。這些作品將小人物的飄搖放在大背景下。這時,殘酷的戰爭已經退居次席,孩子們身上閃光的人性才是永恆主題。

如文章開頭所說,孩子是這個星球的未來,他們身上有尚未被世俗磨滅的天真和無畏,所以也更能展現出善良的力量(而且,這些孩子都長得很漂亮呢)。

最近不容錯過的二戰題材影片,比《血戰鋼鋸嶺》溫情

珍愛孩子,遠離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