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節至今,中國電影市場增長非常迅猛,票房紀錄一次次被打破:春節檔票房57.23億元,2月票房破百億,3月51億,第一季度票房202億……國產電影表現格外搶眼,《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3部影片票房過20億,《無問西東》票房口碑俱佳。相比之下,同期上映的《星球大戰3》《黑豹》《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等卻表現平平。在國產片良好的市場形勢下,中國電影人如何繼續堅持文化自信,進一步提升電影質量?
4月3日下午,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的“堅持文化自信,提升電影質量”研討會在京召開。研討會上,十多位電影界專家學者和影評人,圍繞著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市場的可喜成績和存在問題,為中國電影建言獻策。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饒曙光首先發言,他感慨地說:“去年春節檔後三四五月份我們遭受到了好萊塢大片的強勢衝擊,國產片票房一度只佔百分之十幾。今年的表現確實讓我們感到非常的驚喜。”不過,饒會長認為,中國電影還是要穩定發展速度,保持在10%到20%更為合理,“太低了可能有問題,太高了也有問題。太高了一定會造成我們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為此,他提出了三個問題:“我們能不能從數量型發展轉變為質量型發展?能不能從高速度發展轉化為高質量發展?能不能通過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來增加更優質的作品,同時提高單片的產量?”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章柏青在發言中居安思危,一方面提出了要努力提高觀眾欣賞水平的問題,創作者不能完全迎合觀眾,只有這樣,中國電影的整體質量才能提高;另一方面,他指出在全國票房增長的同時,影院上座率和單銀幕票房的下降,這一現象值得重視。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則分析了以《戰狼2》《紅海行動》為代表的國產新主流電影崛起的現象。過去講電影就是三分法,主旋律、藝術電影、商業電影。這三者互相排斥,很難融合兼顧。真正出現轉機是《中國合夥人》,該片一舉贏得了政府、市場、專家三方面一致好評。
尹鴻表示,如果說中國合夥人出現還是一個偶然的話,那麼這幾年相繼出現的《智取威虎山》《戰狼》《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等,就形成了新主流電影的規模,未來的主流電影一定是這樣的“新主流電影”,而不是單一主旋律、藝術活商業的類型。
北京大學中西文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認為,中國電影市場太大了,現在不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而是美國電影走向中國,全世界電影走向中國,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變化。不過,他擔憂目前中國電影的內向性更強了,《紅海行動》和《戰狼2》在國內票房很高,但真的沒有國際性,而且這種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中國電影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和奧斯卡的成績,不如張藝謀和陳凱歌拍文藝片的那個年代了。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表示,中國電影需要在商業大潮中辨識清楚我們根本性的方向,“是以票房為王,還是以價值引領為中心,我覺得這個可以視為一個根本的方向的辨識,甚至是一個討論。需要解決有數量缺質量的問題,重視電影創作的質量問題。”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則分析了當前中國電影類型新格局,從當前中國電影湧現出的新類型著手,把中國電影分為大義動作片、主題劇情片、輕喜劇片、溫情片、喜劇奇幻片、武俠片、邊緣詩意片等七種類型,並對這些類型出現背後的深層次文化原因作了闡述。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旭光對中國電影持續繁榮提出了幾點思考。他認為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背後,有著很多隱憂,比如說口碑與票房的矛盾、對IP的過度膜拜、部分電影的低俗化,有些資本投機的亂象等等。對中國電影質量的提升,要有三大保障機制,第一是創作機制保障,第二是生產機制保障,第三是觀念方面的保障。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趙衛防從微觀著手,以電影《紅海行動》為例,對這部影片主流價值觀表達的深度和廣度做了細緻地分析,認為從該片中能夠看到我們電影人的文化自信。
北京電影學院圖書館館長王海洲在發言中表示,“自信”和“質量”確實是現在電影創作中亟待解決的兩個重要問題。“中國電影掙了錢之後,面對中國人,面向世界,中國的藝術形象在哪裡,中國電影自己的特色在哪裡?”
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秘書長王丹對中國電影的未來非常看好,認為未來中國電影的增加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電影質量,另外一個是讓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網絡影視評論委員會副主任賽人先談了文化自信的話題,提出中國電影不應該學習好萊塢的觀點,“有一天讓美國人學我們,我們辦一個金雞獎,美國人得一個金雞獎最佳外語片獎舉國歡騰,那才叫文化自信出來了。”他不認同馮小剛導演垃圾觀眾的說法,認為觀眾永遠是被動的。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影視風向標》創始人胡建禮則認為,至少在電影工業上,中國必須學習好萊塢。只有借鑑才能發展,特別是好萊塢的系列電影和“電影宇宙”概念值得學習,比如說漫威電影宇宙從2008年至今拍了18部電影,全球累計票房高達144億美元!而國產電影雖然近年來對系列電影模式的嘗試和探索很成功,但與好萊塢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只有先把系列電影堅持拍好了,以後才能談建立電影宇宙的事情。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本次研討會主持人張衛最後發言,他從“文化創新與中國電影工業升級”的角度談了自己的觀點。根據幾部票房火爆電影的分析,他認為中國觀眾的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要求全面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文化訴求,既要求愛國,還要求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比如《戰狼2》一開始展示了不公平不正義的社會現象,主人公憤怒反擊了製造社會不公的惡人惡勢力,讓觀眾覺得解氣;二是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文化;三是草根文化;四是青年文化。比如《羞羞的鐵拳》和《前任3》;五是直面自我的文化,如《無問西東》;六是非現實主義觀影文化。要深刻地認識當下中國電影文化的複雜性,針對性地進行電影文化的創新,這樣才能在堅持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發展中國電影事業。
研討會上,各位業內專家、影評人圍繞著“堅持文化自信,提升電影質量”這個主題,從各個側面談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認為,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的美學精神,不斷提升創作質量是吸引觀眾的真正動力,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新時代觀眾的更多需求。
閱讀更多 影視風向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