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前幾天,我在逛超市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同樣是沖泡類飲料,為什麼奶茶大多為杯裝,而咖啡大多為盒裝?

乍一看,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顯: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 因為奶茶裡除了「粉末」,還有「珍珠」,而喝珍珠一般還需要「吸管」,這三樣東西既不能揉在一起(否則就糊了),也不好完全獨立(否則用戶使用麻煩)。所以,就把它們統一裝進一個杯子裡吧。

  • 而速溶咖啡就不一樣,反正全是粉末,就直接袋裝裝好,再統一放在盒子裡就夠了。

這個答案是我在超市裡想到的,也基本能夠解釋最開始的問題。

不過,等我回去之後,始終感覺這個答案太膚淺,或者太片面,所以就繼續往下想...

果不其然。

我發現:這個小小的問題背後,的確還蘊含著很多其他的知識。

高頻消費VS低頻消費

之所以咖啡多盒裝,奶茶多杯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咖啡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奶茶不是。(對大部分人來說)

根據相關記載,人類從十五世紀便開始種植咖啡,即便在中國,也有近100年的歷史。

而奶茶呢,雖然號稱千年歷史,但就中國市場來說,它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才開始慢慢普及,只有30年曆史。

至於超市裡的速溶咖啡和珍珠奶茶,它們的歷史懸殊也很大,前者誕生於1938年,而後者是1984年。

另一方面,咖啡的主要作用是“提神”——它更像是一種生活必需品,跟柴米油鹽醬醋茶差不多。

奶茶則更多是一種消遣——偶爾過過嘴癮,與冰淇淋等小吃類似。

而以上這兩個因素(市場被教育的時間長短&產品滿足的需求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們的消費頻率——咖啡的消費頻率相對較高,而奶茶相對較低。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對於“每天都要喝的產品”,消費者會自行為其準備相應的配套設施,比如購買專用的咖啡杯,咖啡勺,有些對口感極為苛刻的消費者,還會購買方糖、咖啡伴侶和咖啡機等等。

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商家都沒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只需提供最基本的包裝(比如袋裝和桶裝),有時甚至連配料都不用準備,直接售賣純咖啡豆就行了。

而對於那些“偶爾一喝的產品”,由於消費頻率較低,消費者不願專門為其“做準備”,所以就需要商家提供更全面、更方便的解決方案(也就是提升“可達性”)——珍珠、吸管、杯子都是現成的,你只需要買回去,衝點熱水就可以喝。

當然,這僅僅是針對國內大部分市場。

在一些有喝奶茶習慣的地區,杯裝就顯得有些多餘,比如下圖就是我搜索“進口奶茶”的結果,絕大部分都來自臺灣和馬來西亞。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所以,如果你的產品也屬於低頻消費品,是不是也應該考慮,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呢?

比如網上賣新鮮牛排的,如果你只有牛排,很多消費者可能會因為平時很少做牛排,所以調料很難買齊,或者沒有相關的餐具,就直接放棄購買了。

這時候,你就應該學習香飄飄——將配好的調料包,牛排的具體做法,甚至餐具等都作為商品出售(或贈送),為消費者打通“做牛排”的每一個環節。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當然,這裡也不僅僅侷限於低頻消費品,有些高頻消費的「新產品」也是一樣。

比如你是做線上培訓的,每天都有課(頻率不低了吧),但由於很多用戶之前沒試過線上培訓,所以根本就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

這時候,如果你只有課件,往往也不會有多好的效果。

因為用戶要完成“線上學習”這個任務,至少需要“產生動機”,“做計劃”,“看課件”,“練習”和“反饋”這5個環節,而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讓你課程的價值變得更低。

新產品,先嚐一嘗

其實,我之所以糾結“杯裝和盒裝”的問題,是因為最近在做的一個項目。

這個項目跟速溶咖啡一樣,都是沖泡型飲料。

不過,它是一種較新的品類,大部分人都沒有聽過,目前準備在線下商超進行售賣。

(品類名稱保密,暫且叫它“DD粉”吧)

而要做沖泡型飲料,就必然涉及到包裝形式的選擇。

目前的市場上,主要有5種形式的包裝:罐裝,盒裝,大袋裝,杯裝,小袋/條裝。

這麼多種類,究竟該怎麼選擇呢?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剛才我們說了:“DD粉”是一個新品類,很多人都沒聽過。

而任何一個新品類上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人們並不清楚它究竟是什麼,能用來幹什麼,很難形成大規模購買力。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一般有兩種做法:

① 通過大量的宣傳去教育市場。

比如當初的王老吉,就在各大電視臺播放“怕上火,喝王老吉”,從而讓更多的人瞭解了涼茶的功效。再比如極草,也是通過大量的廣告,讓人們第一次瞭解“蟲草含片”這種新品類。

② 降低消費門檻

宣傳的作用,更多是“建立認知”,但要想達成購買,還必須想辦法降低消費門檻。

我們在逛超市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導購員,手裡端著一個托盤,托盤裡放著幾個小杯,而杯子裡裝的,就是他正在推銷的飲料的「試喝品」——你可以先試一試,看看好不好喝。

包括在淘寶,一些比較生僻的品類(比如干海參),都會在發貨的時候附贈一些

「試吃裝」——你可以先嚐一下,覺得不好吃可以退貨。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再說回“DD粉”的包裝。

無論是罐裝,盒裝還是大袋裝,它們都有一個特點——消費者一買,就相當於要買很多。

而這對於一個新品類來說,難度實在是太大。別人都不知道你是什麼,憑什麼一上來就買一大罐/盒/袋抱回家?

所以,可能的選擇,就只剩「杯裝」和「條裝」了——你可以先買一杯/一條,回去嘗一嘗,就算不好喝,損失也不大。

這在本質上,與之前提到的“試喝品”與“試吃品”是類似的道理。

說到這,我突然想起之前在地鐵站看到的一則廣告: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所以,你認為這個產品(代餐奶昔粉),如果在線下商超出售,會賣的很好嗎?

杯裝還是條裝?

那杯裝和條裝,又該如何選擇呢?

也許,有人會從成本的角度去考慮:

杯裝的成本,比條裝高多了,還是做條裝吧。

不過我認為:新產品上市,最重要的並不是考慮產品的成本,而是宣傳的成本,或者說建立消費者認知的成本。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別的先不說,我們看看那些餐廳就知道了——在你的記憶中,是不是很多餐廳在剛開業的時候,味道、衛生和服務都是最好的。而過了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味道沒以前那麼地道了,衛生也沒那麼幹淨了,服務員也對你愛搭不理的樣子...

我們先不管它為什麼會越變越糟,就去想它為什麼剛開始一定要做的那麼好?

答案很明顯——餐廳剛起步,需要讓顧客認為“這家餐廳真不錯,以後可以常來”。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你看,連餐廳老闆都知道:為了建立消費者認知,前期需要“不惜工本”。

就更不用說王老吉剛上市的時候,那鋪天蓋地的天價廣告了——花這麼多錢打廣告,就是為了建立消費者對新產品的認知。(另外,那時候的罐子也比現在更結實,當然這可能另有原因...)

再說回包裝。

包裝的本質是什麼?

包裝的本質,不是產品包,而是信息包——包裝就是產品最好的廣告。

① 貨架上的“廣告”

每一個貨架,其實都是一個廣告位。

雖然杯裝和條裝,就產品的分量(DD粉的淨重)來說,可能都差不多,但如果採用杯裝,就意味著每一份DD粉,都需要用更多的包裝。(因為包裝面積更大嘛)

而如果我們把包裝當成廣告,就相當於:每一份DD粉,都投入了更多的廣告。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也就是說:杯裝比條裝更具陳列優勢,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並且能承載更多的信息。

② 生活中的“廣告”

我們知道:沒有一家公司能一次性承擔所有營銷活動的成本,因為每一項營銷活動的成功,都必須依賴後續的“連鎖反應”。

而所謂的“連鎖反應”,其實就是指消費者之間的口碑傳播和使用產品的「展示效應」——如果人們能切切實實看到別人在使用某一款產品,就更有可能去購買。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杯裝也是更好的選擇——假如銷售了1000萬杯DD粉,就相當於有人免費為它打了1000萬次廣告。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而條裝就不行了,只能在自己的杯子裡喝,很難展示給別人看“你喝的究竟是什麼好東西”...

所以,基於以上幾點,現在你應該能想明白,為什麼江中猴姑米稀(一種比較新的品類)在線下,仍以杯裝為主的原因了吧?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好吧,也許你還會問:“那為什麼線上就可以賣盒裝呢?消費者不擔心買回去不好喝嗎?”

而在線下,基本上只能靠那一點點包裝了...

杯裝和盒裝,是兩個市場

這裡,還得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DD粉”的背景。

這個產品已經銷售一段時間了,銷量非常好。不過,它之前走的是線上代理的模式,而且產品的包裝,跟盒裝咖啡類似——一個大盒,裡面很多小袋裝。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而現在要走商超渠道,就很可能產生一個問題——如果消費者都跑到超市裡去買,那代理商還賺什麼錢?

當時為了規避這種情況的發生,甚至還想過重新打造一個新品牌...

不過,如果採用了杯裝方案,這種情況就基本可以避免了。

為什麼?

首先:之前盒裝裡面的小袋,算下來也就3塊錢一袋,而現在用了杯裝,即使分量和配方都不變,再怎麼也不會低於優樂美的4塊5吧。

也就是說:同樣的分量,我超市賣得比你代理商貴,不僅沒有奪走你的生意,反而還能讓你看上去更加划算;而且我這邊大量的廣告,也相當於是為你做了一定的宣傳。

另一方面,杯裝和盒裝,其實是針對了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場景。

就拿奶茶來說。

喜歡買杯裝奶茶的人,更多是偶爾一喝,或者是因為不想洗杯子,又或者是出門在外;而喜歡買盒裝奶茶的,基本就是長期喝奶茶的死忠粉了,並且使用場景主要在室內。

所以,看似相同的兩個產品,其實是滿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這是兩個市場,它們並不衝突。 (袋裝泡麵和桶裝泡麵,也是類似的道理)

事實上,即使是完全一樣的產品,也可能對應著完全不同的市場。

比如戴比爾斯的鑽戒,最開始是賣給求偶的男性,然後戴在女性的左手。

超市裡,為什麼奶茶多為杯裝,而咖啡多為盒裝?

但到後來,原有的市場接近飽和,戴比爾斯就打出了“左手代表我們,右手代表自己”的新口號,切換到“右手市場”——把完全一樣的鑽戒,賣給那些希望彰顯自己經濟獨立的女性。

這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前者滿足的是“求偶”的需求,而後者滿足的是“表達自我”的需求。

最後,回顧一下

你看,通過“杯裝or盒裝”的問題,我們的確可以看出很多營銷理論和常識,哪怕它們都是路人皆知的:

  • 如果你的產品是低頻消費品或新品類,就應該考慮為用戶提供全環節解決方案;

  • 對於新品類或人們不熟悉的產品來說,應該降低消費門檻——低成本試用;

  • 新產品上市,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立消費者的認知。

  • 產品的包裝就是最好的廣告,無論是貨架上,還是生活中;

  • 市場並不是根據產品去定義的,而是根據“它滿足了消費者的何種需求”去定義。不同的包裝,可能就意味著完全不同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