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員,做做“吹鼓手”又何妨?

教研員要有過硬的業務知識與理論水平。面對我所擔當的各學科教研工作,深知都是些“邊緣”科目,更特別是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給這些“邊緣”科目的教研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與挑戰,如何去適應它,如何去駕馭它,更如何以它們為突破口,去帶領全校的同行,真正理解它的真實意義,熟練掌握它的精髓與要義,使之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起到推動作用?這,就是我所思考的這些學科的教研工作內涵。

最富有挑戰性的教研科目,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短短几年,它形式在變,從活動課演變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它內涵在變,從單一的說說唱唱,蹦蹦跳跳,簡單製作,學科活動延伸,到關注生活中的事,關注身邊的事,關注天下事的綜合性活動;它活動方式在變,從課堂型的單一活動,到開放式的多方面的體驗活動;它教授的內容在變,從開始的“變相有教材”,到徹底的無教材,而需要自身開發的一門課程。等等這些,無不給課程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對諸多的新問題,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掌握,更只有親身實踐,才能很好地駕馭。郭元祥等專家教授的有關綜合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的專著,學習了幾大本,做讀書筆記與心得不下十萬字,撰寫並在有關刊物上發表綜合實踐活動方面的論文十多篇,教研報告若干篇,教學案例若干篇,活動反思若干篇。通過各種媒體有效宣傳,召開教研會,舉行示範活動,召開典型引路活動,舉行全縣優質課比賽,舉行全縣優秀論文評選,帶領老師們走出去學習等等活動,有力地支撐了我縣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使該學科教研在黃岡市名列前茅,並走上了湖北省乃至全國的講臺。首創的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七步走“被省室所推崇,併成為其後各地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範式。

分享/教研員,做做“吹鼓手”又何妨?​教研員有要過硬的筆桿子水平與能力。教研員不同於單純的學校老師,對於一般的老師而言,教好書,是最大的本事,也是最大的貢獻,能教好書,也是一老師的過硬本事。可教研員不僅僅是教書的事,更重要的還得有理論素養與水平,要能寫,能說,會道,小到一節課的感悟,大到融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大報告,都必須會寫,這是教研員的基本功底。

有些教研員少有拿起筆桿子寫文章,更別說寫大報告了。在最近幾年之中,面對教研室的大環境的觸動與“逼迫”,好多人學吹鼓手;面對同伴的篇篇文章的出籠,都被也被趕鴨子上架了。鍛鍊寫作能力,鍛鍊學會思考,使自己勤快起來,變成了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好網絡,也不能另外。在網絡上,開博客,是使大家勤快起來的愛好“工程”,開博客,也是心跡的又一次迴歸。業餘時間,已經少有玩牌的身影,閒暇時候,也少見我閒聊的份兒。感悟,思考,寫下來,見諸於自己的網絡空間,亦或與朋友共同探討關注的事物。慢慢地,慢慢地,習慣了,每天不寫點什麼像樣的東西傳上網絡,就好象失落什麼似的,不一樣的我顯現了,懶字不見了,勤快起來了。

由於自己不懈地努力,觀察問題的視角比原來寬廣了,分析問題的思路比原來開闊了,所寫的豆腐塊文章不斷地呈現於教育圈子首頁,以致於朋友,主要是教育工作者,紛至沓來,經常瀏覽你的博客,總瀏覽量快五十萬人次了。開博客寫日誌,是生活的寫照,是心靈的感悟,是品格的修行,是朋友間真誠的對話,利於工作,利於自己生活與學習。

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新知識如爆炸般出現,一天不學習,便會落後。學習,是終身的,不在於年齡的大小,四十歲學吹鼓手,也不為遲,關鍵在於人要學會謀事,要善於學習,更要學會善於左右自己的本能惰性,使之向好的方向轉化。

分享/教研員,做做“吹鼓手”又何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