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做做“吹鼓手”又何妨?

教研员要有过硬的业务知识与理论水平。面对我所担当的各学科教研工作,深知都是些“边缘”科目,更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这些“边缘”科目的教研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如何去适应它,如何去驾驭它,更如何以它们为突破口,去带领全校的同行,真正理解它的真实意义,熟练掌握它的精髓与要义,使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起到推动作用?这,就是我所思考的这些学科的教研工作内涵。

最富有挑战性的教研科目,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短短几年,它形式在变,从活动课演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内涵在变,从单一的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简单制作,学科活动延伸,到关注生活中的事,关注身边的事,关注天下事的综合性活动;它活动方式在变,从课堂型的单一活动,到开放式的多方面的体验活动;它教授的内容在变,从开始的“变相有教材”,到彻底的无教材,而需要自身开发的一门课程。等等这些,无不给课程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诸多的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掌握,更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很好地驾驭。郭元祥等专家教授的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的专著,学习了几大本,做读书笔记与心得不下十万字,撰写并在有关刊物上发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论文十多篇,教研报告若干篇,教学案例若干篇,活动反思若干篇。通过各种媒体有效宣传,召开教研会,举行示范活动,召开典型引路活动,举行全县优质课比赛,举行全县优秀论文评选,带领老师们走出去学习等等活动,有力地支撑了我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该学科教研在黄冈市名列前茅,并走上了湖北省乃至全国的讲台。首创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七步走“被省室所推崇,并成为其后各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范式。

分享/教研员,做做“吹鼓手”又何妨?​教研员有要过硬的笔杆子水平与能力。教研员不同于单纯的学校老师,对于一般的老师而言,教好书,是最大的本事,也是最大的贡献,能教好书,也是一老师的过硬本事。可教研员不仅仅是教书的事,更重要的还得有理论素养与水平,要能写,能说,会道,小到一节课的感悟,大到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大报告,都必须会写,这是教研员的基本功底。

有些教研员少有拿起笔杆子写文章,更别说写大报告了。在最近几年之中,面对教研室的大环境的触动与“逼迫”,好多人学吹鼓手;面对同伴的篇篇文章的出笼,都被也被赶鸭子上架了。锻炼写作能力,锻炼学会思考,使自己勤快起来,变成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好网络,也不能另外。在网络上,开博客,是使大家勤快起来的爱好“工程”,开博客,也是心迹的又一次回归。业余时间,已经少有玩牌的身影,闲暇时候,也少见我闲聊的份儿。感悟,思考,写下来,见诸于自己的网络空间,亦或与朋友共同探讨关注的事物。慢慢地,慢慢地,习惯了,每天不写点什么像样的东西传上网络,就好象失落什么似的,不一样的我显现了,懒字不见了,勤快起来了。

由于自己不懈地努力,观察问题的视角比原来宽广了,分析问题的思路比原来开阔了,所写的豆腐块文章不断地呈现于教育圈子首页,以致于朋友,主要是教育工作者,纷至沓来,经常浏览你的博客,总浏览量快五十万人次了。开博客写日志,是生活的写照,是心灵的感悟,是品格的修行,是朋友间真诚的对话,利于工作,利于自己生活与学习。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新知识如爆炸般出现,一天不学习,便会落后。学习,是终身的,不在于年龄的大小,四十岁学吹鼓手,也不为迟,关键在于人要学会谋事,要善于学习,更要学会善于左右自己的本能惰性,使之向好的方向转化。

分享/教研员,做做“吹鼓手”又何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