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但凡能動腦的,千萬彆著急動手

某日,語文晨讀。我走進教室,沒有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卻看到每個學生都在埋頭寫字,只有筆和紙摩擦的沙沙聲。走到一個學生旁邊,看他正在一張單頁的小片子上默寫《岳陽樓記》。再看看其他的同學,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因為班主任老師也在,我不太方便說什麼。直到第一節課的上課鈴打響,課代表站起來喊一嗓子要求交剛剛默寫的小片子,很多同學還在奮筆疾書。這時候班主任已經走了,開始我的語文課,我就示意課代表坐下來,告訴他和其他同學,這個默寫可以暫時不收。

然後,我問他們,我不是讓你們晨讀時間朗讀《岳陽樓記》和其他古詩文嗎?怎麼改成默寫了?他們說是班主任老師的要求。我對他們說,即使是班主任老師要求,也應該想一想該不該做啊。學生說我們哪兒敢啊,老師讓我們做什麼就做什麼唄。

我覺得這是一個關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重要問題。有必要和他們好好說一說,釐清他們頭腦中的一些錯誤認識。

孩子,但凡能動腦的,千萬彆著急動手

於是,我提出一個問題:“從我們的本校到分校,你們會怎麼走?”

學生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啊,不就是出了本校的西門,直接往北走,兩百米左右,就到了分校的南門了嗎?

我對他們說,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只有一個答案,可能有諸多的答案。一個很簡單的從此地到彼地的問題,其實需要思考的有很多。

第一個要思考的就是為什麼要去那個地方,去那個地方的目的和意義何在?

如果沒有必要去那個地方,那這個從此地到彼地的問題就不成其為問題。一定有其目的和意義,你才從此地到彼地。

如果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是必須去,有必要去,那接下來就要考慮怎麼去的問題。怎麼去又涉及到至少兩個問題,一個是路徑的選擇,一個是採用什麼樣的交通工具。而絕不是一旦決定要去彼地,什麼都不想,拔腿就走。俗話說,“不要只顧埋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不能時時抬頭看路,只顧埋頭拉車,很有可能就掉到溝裡面去了。

孩子,但凡能動腦的,千萬彆著急動手

回到今天默寫《岳陽樓記》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為什麼要默寫?

學生說,考試當中不能出錯別字,出了錯別字就要扣分,差一分差一操場人呢,所以要默寫啊。我說很能理解你們對分數的渴求。這可以說從此地到彼地的理由充分。但是,接下來還有路徑和交通工具的選擇問題呢。

為了考試默寫不出錯別字,不被扣分,難道就一定要全文默寫嗎?你們哪一個人“慶曆四年春”這幾個字會寫錯,寫錯的同學舉手。學生知道我是在和他們開玩笑,當然也的確極少有人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

《岳陽樓記》全文不到500字,如果我們讀一遍,即使是比較注意節奏語調的朗讀,也就三四分鐘足矣。可如果我們寫一遍,需要多長時間呢?一般而言,我們寫字的速度多說每分鐘20餘字,如果默寫全文,至少要20分鐘以上,這也正是你們很多人晨讀時間沒有寫完全文的原因。

我們如果用20分鐘的晨讀時間,把《岳陽樓記》反覆讀若干遍,讀熟記牢。然後一邊在頭腦中默默背誦,一邊隨手把文章中容易出差錯的字,比如通假字、同音字、形近字、字形複雜的字等等寫一遍,這些字在《岳陽樓記》全文中多說也就是三四十個,只佔全文的十分之一不到,

我們用三五分鐘就可以完成,而且重點難點相當明確,相當突出,這樣做不是更有效率嗎?

學生聽我說完,非常開心。因為他們覺得終於不用一遍又一遍地默寫了。

孩子,但凡能動腦的,千萬彆著急動手

我告訴他們,凡是能動腦的地方,千萬彆著急動手。有一些人看起來很勤奮,但這種勤奮只是在鍛鍊手部小肌肉,本質上是非常懶惰的。學習更應該動腦,而不是埋頭苦幹,拼命硬幹。那種拼命硬幹,埋頭苦幹而不加思考的做法非但不值得表揚,反而應該提出批評。

試想,如果人類搬運東西,只動手不動腦,不惜氣力,那就不會出現後來的槓桿滑輪等簡單機械。如果只滿足於使用這些簡單器械,那就更不會出現後來更為複雜的可以代替人類勞動的機械。

孩子,但凡能動腦的,千萬彆著急動手

這個問題看起來已經可以到此結束了。但是,我又拋出一個問題:“到底有沒有必要默寫全文。”學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剛剛不是已經否定默寫全文的做法了嗎?怎麼又提出來有沒有必要默寫全文呢?

我把問題又往後退了一步,問問他們有沒有人在從本校到分校的時候,選擇從本校西門出發,然後向南到長安街,然後再向東到圖書大廈,然後再向北,向西回到分校呢?

很多學生哈哈大笑起來。有誰那麼傻啊?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公理。為毛繞那麼遠,不是精神病嗎?我很鄭重地對他們說,我就有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當然,我說的不是單純是從本校到分校這個具體問題,也不單純是考試得分的問題,而是在說讀書的問題,在說人生的問題。因為功利心的驅使,我們太多人的選擇是考什麼學什麼,考什麼讀什麼,但這樣的後果就是知識面太窄,即使單就考試而言,一旦調整了考查內容,就只能不斷調整方向疲於應對。人生也是如此,太過於功利化,只看到了眼前的有用和實用,看不到未來的“無用”與大用,就會欲速則不達。

須知:讀書和人生,都不是隻有長度問題,還有一個寬度問題。想明白這個,就要放平心態,要一步一步慢慢來,不要不顧一切地猛打猛衝,一條道跑到黑,而要慢慢走,欣賞啊!

“慢慢走,欣賞啊”,這是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最後一封的標題。朱先生在這封信中說: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流如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事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默寫《岳陽樓記》全文呢?

一杯茶,一盞燈、一個靜謐的空間。那時候,我們以欣賞品味的態度,一邊輕輕地吟誦,一邊一筆一劃慢慢地默寫《岳陽樓記》,一定會收穫更多。

孩子,但凡能動腦的,千萬彆著急動手

本文中我所舉出的只是不勝枚舉的同類事例中的一個。

如今,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以身體的勤奮代替頭腦的勤奮。這些同學看起來很努力,結果可能是高投入,高產出,更可能是高投入,低產出。更為可怕的是,他們這樣的做法,還常常得到老師或家長的認可甚至表揚。

這種以身體的勤奮代替頭腦的勤奮,只是虛假的勤奮,絕對不可取,也絕不可提倡。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成年人負有不可推卸的引導的義務與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