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評|不要把賣米的奮鬥販賣為無力和焦慮

摘要:不要把賣米的奮鬥偷換為一種無力和焦慮。販賣焦慮和無力,是當下新媒體和自媒體慣用的流量策略。“天妨英才”“命運不公”“底層無力”的消極感慨毫無價值,看看張培祥穿著病服的笑容,向她24歲活出的優秀致敬!生命的長短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別浪費在朋友圈無病呻吟的無力、焦慮、脆弱和矯情中,專注那些自己努力能改變的!

暖評|不要把賣米的奮鬥販賣為無力和焦慮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2004年《當代》發表了張培祥這篇紀實長文後,曾引起轟動。那一年我剛畢業參加工作,從《讀者》上讀到這篇文章時,不知道文字背後的故事,還以為只是一則流行的礪志雞湯,所以當時並沒有什麼感覺。14年後,這篇文章被從浩如煙海的文字中翻出來,在社交媒介引發了更大的轟動,她的故事再被媒體提起。

這14年,媒介和文學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天這裡都生產無數的10萬+,但經典就是有一種穿越時空震撼人心讓人淚流滿面的力量,不是快消的爆款,常被時間記起,常被翻出來讓人洗滌一下人心。――與其說是經典的力量,不如說的真實的力量。不是營銷號編出的煽情雞湯,背後是一個真實的人和她為了生活而用盡全身力氣的真實奮鬥,真實的殘酷,真實的讓人感覺窒息,真實得讓人感覺很想說幾句,卻堵得說不出一句話。

人們從《賣米》中讀出很多東西,有人讀到的是樸實文字的力量,幾乎沒有什麼修辭,真實的生活永遠比無病呻吟的描寫更能觸動人心;有人讀到的生活的沉重,有些人只為生活就已經花光了所有的力氣,這世間沒有感同身受,唯有親身經歷;有人讀到的是社會分配不公和農民生活困頓,農村賣谷糧的被動和被壓榨,背後的體制問題;還有人讀到的是沉重的嘆息,天妨英才,命運真的很不公平,有的人出生在富豪家庭,無病無災長命百歲,有的人生在貧苦家庭,缺醫少藥難熬出頭,好不容易熬出頭卻是這個結果。

不要把賣米的奮鬥偷換為一種無力和焦慮。販賣焦慮和無力,是當下新媒體和自媒體慣用的流量策略,張培祥的悲情經歷,在有些人看來也許寫滿無力、無奈、無常和焦慮。生於貧窮之家,好不容易跳出農門,進入中國最高學府,拼命地生活,想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卻在嶄露頭角時英年早逝,一家人痛失去這個讓他們驕傲的希望後,又回到貧窮的原點。

我沒有讀到半點無力和焦慮,我讀到的是奮鬥的意義和努力的價值。生命的長短是我們無法控制的,生活的無常,重病,災難,也在我們力所能及之外。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更是無法選擇,只能承受。--這些方面的無力與焦慮,沒有任何意義。奮鬥的意義就在於,在自己的努力所能控制的地方,做得最好,拼盡全力,不留遺憾。這正是張培祥讓我們感動的地方,她在自己努力可控的方面做到了最好,在有限的生命長度裡活出了最優秀的模樣:靠自己的努力跳出家門,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在大學裡寫了100多萬字,爭取到策劃名欄目的機會,在大學贏得那麼多人的尊重,把短短24年的生命過得那麼充實、優秀、閃光和波瀾壯闊。生命是她無力控制的,她只敗給了病魔,但她的奮鬥又使她以另一種方式活下來了,10多年後她的文字和故事還被人提起,被人緬懷,被人致敬。

“天妨英才”“命運不公”“底層無力”的消極感慨毫無價值,看看張培祥穿著病服的笑容,向她24歲活出的優秀致敬!別浪費在朋友圈無病呻吟的無力、焦慮、脆弱和矯情中,專注那些自己努力能改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