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周興健

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哥舒翰身體不好造成潼關守軍內部矛盾嚴重,內部政治鬥爭因素造成的出兵時機不對,哥舒翰個人指揮失誤。

唐玄宗天寶年間,全天下有戰鬥力的軍隊都控制在十大節度使手裡。十大節度使分別是范陽節度使(兵力91400人)、平盧節度使(兵力37500人)、河東節度使(兵力55000人)、河西節度使(兵力73000人)、隴右節度使(兵力75000人)、劍南節度使(30900人)、朔方節度使(64700)、安西節度使(24000人)、北庭節度使(2萬人)、嶺南五府經略使(兵力15400人)。

其中平盧節度使與范陽節度使、河西節度使與隴右節度使,兩者經常兼鎮(一人擔任兩個軍鎮的節度使),是全天下最重要兵力最多戰鬥力最強大的兩個重兵集團。平盧、范陽被合稱為東統,河西隴右被合稱為西統。安祿山長期統領范陽平盧、哥舒翰長期統領河西隴右,當時被視為兩個實力相當的軍事集團首領。

(電視劇《唐明皇》中的安祿山)

天寶年間,各軍鎮已經有了自成體系的傾向,門戶之見非常嚴重,不是和本鎮關係密切的人當節度使很難完全掌握局面。連曾經兼任四鎮節度使的名將王忠嗣,兼任河西、隴右節度使時也遇到了嚴重問題,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但不是本鎮出身,威望遠不如在其出身的河東和朔方。

安祿山和哥舒翰的地位,不僅來自於其長期擔任兩鎮節度使,同時也因為二人都是從本鎮一路升上來的,是本鎮根基深厚。安祿山能長期擔任范陽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除了唐玄宗過於崇信外,安祿山是本鎮出身的節度使能穩定掌控軍鎮也有不小關係。安祿山叛亂前,哥舒翰因病在長安修養。

安祿山起兵叛亂時,同時兼任河東節度使,但對河東鎮僅能控制一部分兵力,基本盤還是范陽和平盧。安祿山起兵造反前,派人劫持了在太原的北京副留守楊光翽,使河東鎮自己不能控制的大部分軍力暫時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狀態,無力威脅自己。

安祿山造反後,內地長期和平人不習戰,更無有戰鬥力的軍隊,進軍非常快。邊鎮軍隊短期內來不及入援,唐朝廷臨時倉促招募了十幾萬新軍,由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統領,自然毫無懸念的被擊敗,潼關以東包括東都洛陽短時間內被安祿山佔領。

戰線在潼關一帶暫時穩定下來,邊軍陸續入援。劍南鎮因為天寶年間徵南詔,損失慘重,實力沒有恢復。安西、北庭兵力有限並且太過於遙遠,入援的主要是河西、隴右、朔方三鎮。朔方軍主力從山西入援,先穩定了山西局勢,後從山西入河北,給安祿山後路造成很大威脅。

河西、隴右軍則集結到關中,然後去防守潼關。當潼關大軍彙集了河西、隴右軍主力之後,前方統帥的選擇就很有限了。從經歷、資歷、威望各方面因素考慮,最穩妥最合適的人選除河西隴右本地出身長期統軍的哥舒翰外很難尋找了。雖然哥舒翰這時候有病在家不能理事,朝廷也不得不啟用哥舒翰統領大軍。

(電視劇《唐明皇》中的哥舒翰)

唯一可以代替哥舒翰的另一個選擇,朝廷更加不可能選擇,這個人叫安思順。安思順是安祿山的便宜堂兄(安祿山的母親帶著安祿山嫁給了安思順的叔叔安延偃),在河西隴右系統任職數十年,擔任過河西節度使,安祿山起兵時擔任朔方節度使,不久被免職,由郭子儀接替朔方節度使。

朝廷為求穩妥不得不讓有病在身的哥舒翰統領潼關守軍,也可以看出此時軍事體制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即使沒有安祿山的造反,也已經到了必須進行大的軍事改革才能避免嚴重危機的地步。

事後看,如果大唐朝廷選擇其它資歷威望不合適的人選,雖然冒險點,會面臨指揮不暢可能會遭遇慘重失敗,但也不會比選擇哥舒翰更糟糕,但歷史沒有如果。

哥舒翰擔任主帥後,身體原因不能正常履行統帥責任,手下分為兩派互不服氣內鬥激烈,嚴重影響了軍隊戰鬥力。潼關守軍同時還有封常清、高仙芝招募的新軍殘餘,新軍和河西隴右邊軍同樣矛盾重重。河西、隴右軍處在對抗強大的吐蕃帝國前線,長期與吐蕃作戰,兵力戰鬥力不弱於范陽平盧,但特殊的形勢嚴重了影響了戰鬥力。

同時,哥舒翰自己也涉入了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可能個人也有政治野心),引起了後方朝廷與前方軍事統帥的相互拆臺。哥舒翰有下屬勸其留一部分兵力守潼關率大軍回長安誅殺楊國忠清君側,哥舒翰有點心動,還沒有發動這個謀劃就洩露到楊國忠那裡。楊國忠非常驚懼,招募了一隻萬餘人的新軍求自保。哥舒翰則上書要求這支調這支新軍守潼關,唐玄宗答應後,哥舒翰則很快將殺掉其首領,清洗楊國忠的人。自此哥舒翰與楊國忠矛盾更深,哥舒翰不敢真去清君側,也對重重得罪了楊國忠很不安,更加速了身體狀況的惡化,完全不能履行統帥職責,潼關大軍內部更加混亂。

楊國忠懼怕哥舒翰繼續謀劃清君側,不斷勸說唐玄宗讓哥舒翰早日主動出潼關與叛軍作戰。唐玄宗一方面被楊國忠眩惑,另一方面也對哥舒翰手握朝廷能掌握的大部分軍隊長期在離長安不遠的潼關有疑慮,同時此時叛軍的情況看起來也不利,就不斷的派人催促哥舒翰快點出兵。

這一系列事件中,哥舒翰表現出了極度低劣的政治手段。主動的清君側是造反的代名詞,哥舒翰看起來又不像真有和安祿山一樣野心的樣子,況且身體條件也不允許。去控制楊國忠驚懼之下組織的小規模新軍,更是無任何好處只有壞處的糊塗做法,哥舒翰真想要清君側,這隻新軍無任何威脅,楊國忠想對哥舒翰不利,這隻新軍也沒啥作用。哥舒翰這麼做,除了深度得罪楊國忠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更嚴重破壞了前方大軍與後方朝廷的相互信任。

楊國忠同樣沒有宰相的擔當,在國家危難之際卻將個人私利置於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局至上,為私利而壞國事。

(電視劇《唐明皇》中的楊國忠)

唐玄宗李隆基同樣喪失了作為一個優秀君主的能力,判斷力出了嚴重問題,不能處理好臣下關係。主動干涉前方統帥的作戰方略,引發了嚴重後果。

(電視劇《唐明皇》中的李隆基)

哥舒翰出兵前,安祿山處境相當不好。潼關前線雙方處於對峙狀態,朔方軍進入河北和河北佔領區的人民起義,叛軍控制不了河北很多地方,洛陽與范陽的道路一度斷絕,安祿山本人都一度都就是絕望了。如果潼關前線繼續對峙,安祿山的處境會相當困難。

但即使潼關大軍內部問題嚴重影響戰鬥力,大軍與後方朝廷相互猜忌,都不至於導致哥舒翰在靈寶之戰的慘敗。種種不利因素,可能會導致作戰不利,連續打幾個敗仗,損失很大,或者在與叛軍主力進行的大決戰中大敗。而不是歷史上哥舒翰的近20萬大軍被叛軍兩三萬人的少量兵力打的基本全軍覆滅。

哥舒翰本人指揮失當才是慘敗的最重要直接原因。哥舒翰被安祿山部將崔乾佑指揮的少量兵力誘敵,進入了山間的不利地形,叛軍乘機利用有利地形從高處攻擊唐軍,又縱火焚燒草車製造煙霧,讓唐軍陷入混亂,最後精銳騎兵從後方夾擊,唐軍徹底崩潰。戰場位於黃河邊上,無數官軍被趕入黃河喪命。杜甫後來有詩:“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哥舒翰的低劣指揮,同樣與惡劣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有關,一個完全履行不了職責的將軍掌握著唐帝國最重要的大軍,最終造成了悲劇。

靈寶之戰後,安祿山叛軍很快貢獻潼關,緊接著佔據長安。唐玄宗逃往成都。

河西、隴右軍大部覆滅後,唐朝廷能掌握的最重要的一隻軍隊,就是主力基本完好的朔方軍。郭子儀再造唐室的地位,來自於他是此時的朔方軍節度使。


仁勇校尉

在八年安史之亂裡,哥舒翰大軍慘遭安史叛軍毀滅性打擊的靈寶西原之戰,堪稱整個叛亂裡的災難性一仗。唐王朝不但失去了提前平叛的黃金機會,更是瞬間被開了大刀口,這以後中原幾乎淪陷,藩鎮豪強割據,一切都似大堤決口般無法阻擋。慘遭重擊的大唐,一百多年都沒恢復過來。

但號稱大唐名將的哥舒翰,帶領的傳說中隴右河西的精銳,為什麼會敗到這般崩潰?首先一個原因,好比戰爭片裡常說的一句臺詞:新兵蛋子打不過老兵油子。哥舒翰麾下這二十萬大軍,就是戰鬥素質有限的“新兵蛋子”。

雖說頂著“隴右軍”“河西軍”的頭銜,但在這支唐軍裡,真正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老兵,卻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都是之前洛陽戰役裡的殘兵,就是一群新招募來且又被安史叛軍打過的菜鳥兵。熟悉戰爭的人都知道,這群人放在部隊裡,大戰前就是標準的火藥桶,單是每張嘴繪聲繪色講戰敗,就足以把軍心折騰的亂七八糟。另外還有一部分,是長安周邊招募的新兵。

如此一支魚龍混雜的隊伍,戰場上稍有風吹草動,分分鐘就容易土崩瓦解。但這事也並非絕對,歷史上也有很多傑出的戰將,攤上多爛的隊伍,總能迅速覆雨翻雲,轉眼就把隊伍打造成鋼鐵雄獅。比如與哥舒翰同時代的大唐戰將李光弼,就是此中高手,硬是憑著強大帶兵手腕,給大唐帶出一支再造江山的鐵血軍團。那作為李光弼“前輩”的哥舒翰呢?

這就是唐軍此次敗的如此慘的另一大重要原因:主帥哥舒翰的個人能力問題。

在唐朝大詩人李白等人的深情謳歌下,大唐戰將哥舒翰的無敵形象,至今依然光芒萬丈。放在唐代戰場上,多年來與強敵吐蕃打了一票惡仗,看上去是個優秀的軍事人才。但放在這次戰鬥裡,他卻有個大短板:哥舒翰是個將才,但打贏安史叛軍,需要的是帥才。

哥舒翰此人,衝鋒陷陣是一把好手,帶兵風格也無比嚴厲,一點小錯就鞭打士兵。歷次戰場輝煌,也基本都是狠打硬衝的套路,論戰略謀劃能力,無論比起他昔日在隴右的老上司王忠嗣,還是在他之前鎮守潼關的高仙芝,都是差距太遠。

於是,以相關史料記載,自從哥舒翰火線就任後,這支之前已經被高仙芝帶出模樣的軍團,就是各種折騰。由於當時哥舒翰已經中風癱瘓,所以日常軍務基本放手,各級軍官們更是畫地為牢。安史叛軍還沒打來,部下王思禮和李承光就成天互掐,外加哥舒翰的帶兵方式,還是一貫的簡單粗暴,發現士兵們一點小錯,就是能動手不抄抄,逮住就往狠了打。這一套帶昔日親兵有用,帶這二十萬菜鳥兵?當然是火上澆油,弄的全軍怨聲載道。

所以,在公元756年六月七日的靈寶西原之戰開打前,被哥舒翰以簡單粗暴方式管理的二十萬唐軍,其實已到了瀕臨分崩離析的時刻。外加哥舒翰打硬仗不懼,可情報戰略方面的工作,做的卻是十分粗線條,連安史叛軍的兵力配置和戰略意圖,都沒有完全掌握。慘敗前的基本條件,這支部隊差不多齊活了。

但即使這樣,此時的哥舒翰,依然贏面狠打。瞧瞧756年的平叛戰局就知道:在河北唐軍的浴血反擊下,北線的安史叛軍正在節節敗退,郭子儀李光弼的精銳正高歌猛進,朝著安史叛軍的老窩范陽狠殺過去。就算哥舒翰這邊出來打比較困難,只要唐軍能夠憑著人數優勢和潼關天險,安住營盤守好,進退兩難的安史叛軍,基本就會在這一年灰飛煙滅。

換句話說,這場戰爭裡的哥舒翰與麾下唐軍,面對的就是中國足球常碰上的簡單任務:打平就出線。雖說有很多毛病,但完成這個任務,還算不困難。

但最重要的一條原因,卻讓這個簡單任務,徹底變得亂七八糟:唐王朝的坑爹指揮。

自從安祿山扯旗造反後,唐玄宗的自尊心就遭到了深深打擊,從此以後看武將就像防賊。外加他的實在親戚兼宰相楊國忠,更是個志大才疏的坑貨。此人玩弄權術得心應手,但行政辦事卻是嚴重昏聵。安祿山扯旗造反時,他就歡天喜地安慰唐玄宗,說沒幾天安祿山的部隊就要譁變,結果被洛陽淪陷打臉。這時安史叛軍兵臨潼關,他竟又耳根子發軟,連“潼關外安史叛軍就剩四千人”的謠言都信,猴急著死催哥舒翰出戰。

當然也有史料認為,楊國忠這麼做,是因為妒忌哥舒翰的功勞,生怕哥舒翰立了功回來與他爭宰相,所以故意下藥叫他打輸。可是潼關淪陷長安不保的嚴重性他都想不到?如果此事為實,那此人簡直蠢且壞。

可比這“蠢且壞”更蠢的,卻是唐玄宗李隆基,這位開創一代盛世的帝王,此時非但不復青年時的睿智,用人做事更到了急功近利的地步。其實在洛陽失陷後,如果李隆基能夠洞察局勢,繼續啟用高仙芝,局面也不會崩壞。而在殺害高仙芝啟用哥舒翰後,就連遠在河北的郭子儀都苦口婆心勸,叫唐軍不要輕易從潼關出兵,守住就是給前線時間。可急於平叛的他,卻在楊國忠的鼓譟下,拍板做了最蠢決定:催促哥舒翰出戰。

於是,後果也毫無意外,本就不能戰的哥舒翰,帶著一盤散沙的二十萬大軍,分分鐘就撞進叛軍的埋伏圈,最終悲慘全軍覆沒。然後潼關淪陷,洛陽淪陷,唐玄宗倉皇跑路,中原陷入一片浩劫。不作不死的唐王朝,以其弱智的高層指揮體系,親手斷送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我們愛歷史



首先我們來看這所謂的大軍是什麼樣性質的軍隊。

這支大軍從人數上看是非常嚇人的,有二十幾萬,並且號稱是隴右、河西鎮的軍隊 。其實是一群烏合之眾,基本上全是新兵,根本沒有任何戰鬥經驗。

新兵戰鬥意志薄弱,戰術素養差。那麼這樣的軍隊能不能打仗呢?

答案是完全可以,但只能打順風仗。也就是說,把敵人打敗時的追擊戰,或者是面對相對比弱的敵軍時。二十萬人殺出去,山呼海嘯,足以讓敵人聞風喪膽,絲毫不敢抵抗。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好可以提高新兵的自信心,提高新兵的戰術素養。

俗話說,將在智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在歷史上不缺少幾千人打敗十幾萬人的例子,精兵能撕開敵人的防線,打得讓對手懷疑人生。精兵根本就不在意對手是哪一個,就象我們常說的:我要拿第一名,不管對手是誰,我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打敗他。



安祿山的部隊卻是長期在邊關與外敵作戰的精兵,又處在士氣正盛的時候。

安祿山一路上從河北殺到河南,又向陝西進發,被幾十萬人堵在了潼關。

縱觀歷史上的名將,基本上都是立足於防守做進攻,至少要做到不敗或者不大敗的前提下,再去進攻,戰爭不能隨便去冒險。

這支二十萬的大軍駐紮在潼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守好長安的東大門,防止安祿山的部隊進入陝西。



唐朝中央的大臣們,都只考慮到了兵力上的優勢和戰勝的結果,卻沒有想過一旦失敗了會是什麼結果,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當時的天下局勢,郭子儀李光弼的精銳正高歌猛進,朝著安史叛軍的老窩范陽狠殺過去,安祿山的部隊的後勤補給已斷了。安祿山正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只要哥舒翰守住潼關不出戰,勝利就只是時間的問題,安祿山的部隊就會因為糧食補給的問題自亂陣腳。

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死守潼關,正好可以讓這些新兵錘鍊一下戰術,積累經驗。老兵都是拿 時間和戰場經驗堆積出來的,新兵有戰鬥經驗沒有速成之路。



我們一直講,高收益高風險。高手會平衡收益和風險,貪婪的人只盯著收益看忘記了風險。

唐朝中央的那個大人們很不幸,就是這樣的想的。

他們認為,二十萬人出擊,畢其功於一役,天下就太平了。

新兵數量越多,在戰呈不利時就會出現更多的麻煩。新兵的心理防線很容易崩盤,自己人把自己人的防線給衝破,自己人把自己人踩死,這在歷史上的戰爭中是非常常見的。

在自己佔優勢的時候,尤其要防止狗急跳牆。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就是這個意思,只要不犯錯,慢慢打,最後勝利一定是屬於自己的。就是靠這一招,曾國藩成功的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

太急於求成反而把局勢引向反面,結果潼關一戰,哥舒翰戰死,大軍慘遭安史叛軍毀滅性打擊,向長安的門戶對安祿山的部隊大開。

就這樣安祿山的部隊本來因為糧道被斷出現了大麻煩,這樣關中的豐富物資又給了他們起死回生的機會,最終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又多打了好幾年。


新知傳習閣

哥舒翰這個名字可能大家並不熟知,他是唐朝的一代名將,到底有多厲害呢?我們可以從當時的一首頌揚他的古詩知曉,這首詩是這樣寫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其中之意我便不再細說了,可想而知的一點那便是哥舒翰絕對是當時很有才能的一位邊關將領!天寶十五年六月初四,一代名將哥舒翰“撫膺慟哭”,引兵出關,在潼關與安祿山決戰,兵敗被俘,不久喪節身死,一世英名,盡毀於此!哥舒翰作為當時的一代名將,而且當時的潼關守軍近20餘萬,為什麼他會慘敗於安祿山呢?下面我們就一探這背後的秘密!

時政混亂以註定敗局

唐玄宗前期確實很有作為,但到後期卻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寵信奸臣楊國忠和安祿山,結果一個禍亂於朝內,一個反叛於朝外!自安祿山起兵以來,勢如破竹,一路從河北打到潼關,可謂是勢不可擋!面臨如此困境,身為皇帝的玄宗竟還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加之奸相楊國忠的蠱惑,做下了一件又一件的荒唐事,其一,任命自己毫無戰績的兒子榮王李琬為天下兵馬,其二,斬殺了當時能抵擋安祿山叛軍的名將高仙芝和封常清,殺將之後意識到李琬並不能抵擋安祿山,於是啟用哥舒翰!當時的唐朝政治,可謂是亂成了一鍋粥。

那時的哥舒翰早已不是安祿山的對手

哥舒翰之前確實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名將,但人不可能經久不衰,正所謂歲月不饒人。在玄宗任命哥舒翰為副元帥去抵擋安祿山之前,哥舒翰其實早已是一副病體之軀,癱瘓在床。怎麼病的呢?腐敗了!哥舒翰多年以來軍功很多,官當大了,自然也開始圖些享樂,經常豪飲酒,縱情聲色,身體早已不似當年!玄宗任命他時,哥舒翰就早已知道自己抵擋不了安祿山,曾稱病推脫,但在楊國忠的勸說之下,哥舒翰還是答應了這件事,當時的哥舒翰還是由士兵抬到前線去指揮作戰的!這樣的哥舒翰又怎會是安祿山的對手呢!


軍中太亂,將軍不和,士兵龍蛇混雜

當時哥舒翰雖為副元帥總管兵馬,但大部分實權還是掌握在了當時他手下的兩個將軍手中,一個是管騎兵的王思禮,另一個是管步兵的李承光,但這兩個主要將領卻是死對頭,一直有矛盾,所以步兵和騎兵難以配合。當時手下的士兵也是很亂,主要組成是原來高仙芝遺留下來的12萬守軍和京城拼湊的8萬軍士共計20萬人,但亂就亂在這20萬人並非一個整體,其中參雜了多個少數民族的軍士,像奴,剌,頡,跌,沙陀,吐谷渾等,加之高仙芝遺留下來的軍士多是傷殘之兵,真可謂是龍蛇混雜。像這樣一支兵源複雜的軍隊就必須靠嚴明的紀律才能管理,但當時病在床上的哥舒翰根本約束不了這樣一支軍隊!


將相不和,玄宗強令出戰,放棄防守策略

哥舒翰雖病臥在床,但畢竟還是一代名將,對時局還是看得很清楚,他知道主動出擊是不行,只能以守為攻。加之安祿山內部也出現了一些矛盾,以致被哥舒翰擋在潼關之外長達半年之久也未能攻破潼關!可惜這楊國忠又開始作亂了,他擔心哥舒翰手握重兵對自己不利,於是屢次向玄宗進言,催促哥舒翰出戰安祿山,加之安祿山當時內部確有矛盾,玄宗也認為哥舒翰應該出戰,於是派使者強令其出戰,哥舒翰本是不願,然而使者是一個接著一個的來,無奈之下,哥舒翰只能放聲慟哭,赴死出戰。而這正是安祿山所盼望的,安祿山早已在潼關之外設下埋伏就等哥舒翰出來了!加之之前的軍亂只因,以及並無充分準備就倉促出戰,結果被安祿山大敗,被俘敵營,喪節而亡!

唐朝也因此戰失利,形勢急轉而下,潼關被破,玄宗西逃,再不復往日之輝煌!


靈魂的感觸

漁陽鼙鼓動地來,九重城闕煙塵出。大唐天寶十四的安史之亂,註定江山代有英傑出,也伴隨著身經百戰的將星殞落。

在哥舒翰掛帥之前就有高仙芝,封常清大唐名將兵敗洛陽,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後兩人退守潼關,這才保住了通往長安的重要隘口安全。事情就壞在監軍太監邊令誠身上,宦官作監軍自古多沒好事,回朝奏事把兩位大將的敗績添油加醋地宣揚一番,把將軍的頑強和匆忙召募的士兵作戰能力低下一字不提。當初因軍情緊急唐廷根本無法機動部署兵力,在洛陽封常清募得六萬人馬,在京師高仙芝總共匆忙招募十萬軍士,這些臨時湊齊,都是市井子弟,戰鬥力可想而知。



唐玄宗那時還沒有估計到叛軍勢力這麼大,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消滅,竟然不顧兩員忠心大將還在固守潼關要隘,就派邊令誠持旨入軍,誅殺了二人。

仗還沒開打就殺了主將,那總得找個頂包的吧,到這時唐廷才想起用哥舒翰,當年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擊退吐蕃進犯,使吐蕃不敢再入犯青海,朝廷以朔方,河東等地精兵強將十萬人馬歸他管轄,可那是六,七年前天寶八年的事。後來這老哥們兒自戰功成名後唐玄宗授他鴻臚員外卿,平時大魚大肉,酒不離身,按現在說法得了高血壓,輕度中風過,在京城養病呢,基傑屬於退養狀態。



既然朝廷起用,哥舒翰只能再掛甲出征,只是他接盤的號稱二十萬的人馬其基本盤還是高,封二人招募的半業餘隊伍,根本沒有啥精兵良將。

本來這也罷了,不管如何,哥舒翰畢竟百戰名將,通曉兵事,認為據守潼關是目前抵抗叛軍的要務。安祿山雖佔有河北廣大地盤,但不懂兵略,沒有根據地後方的概念,時間一長,補濟困難肯定不會持久。叛軍所希望的是速戰速決,而官軍在潼關背靠關中,有戰略後方,到時叛軍僵持已久必然渙散,到時以逸待勞再擇機出擊,一定事半功倍。



這戰術謀劃是不錯,可堡壘往往在內部被攻破。有哥舒翰部下建議既然叛軍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那我們不如揮師京師殺了楊國忠,既能滅了叛軍口實,事後也能掌兵握權,老將軍聽了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可這消息傳到那志大才疏的楊國忠耳裡,把他嚇壞了,想起不久前玄宗還聽哥舒翰的諫議斬了安祿山族兄安思順,不禁心裡發毛。楊國忠一方面拉上一批人馬,日夜訓練屯結在灞水之上以應不測,另一方面在玄宗面前死摧哥舒翰主動出潼關抗敵。

哥舒翰這邊則天天擔心背後有人捅刀子,面對朝廷口氣越來越重的詔旨,高仙芝,封常清前車之鑑還在,說不定哪天邊令誠又宣聖旨,老將軍只能勉為其難,率部出擊,進駐靈寶縣西原。

其戰果可想而知,十幾萬業餘部隊憑險固守還勉為其難,對陣而決哪裡是那些久經沙場的胡兵悍將的對手。官軍南迫高山,北臨黃河,亂哄哄地進入叛軍崔乾祐的埋伏圈。叛軍又用火攻,官軍爭相逃上黃河的運糧船逃命,岸上相互踩踏,河裡糧船傾覆,死傷無數。


老將軍雖然中過風可逃命倒不慢,和親兵一路狂跑回潼關,回頭一點十幾萬大軍只剩八千。手下大將火拔歸仁見大勢已去,勸說老將軍十幾萬大軍所剩無幾,今已無法回去面君,高,封兩將榜樣擺在那裡。不管老頭同不同意,竟劫持哥舒翰投奔叛軍大營,潼關就此生守。

哥舒翰面見安祿山竟雙膝下脆徹底服軟,並願意替叛軍招降其他唐將,那安祿山當然樂於接受這個統戰工具,老將軍就此加入了反政府武裝,沒成想老頭招降納叛工作接連失利,人家都不睬他,就一廢物留有何用,最後還是被安祿山殺了,這個李白詩裡讚美過的將軍一世英名,晚節不保。


唐玄宗晚期天下已承平多年,他又重用文臣如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小人。內地無重兵防守,塞外藩鎮盡精銳之師,外強中乾。只要藩鎮一反,憑內地倉促疲弱烏合之久,上陣即潰。哪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再怎麼忠心渾身是膽,也不能呼風喚雨,扭轉乾坤,再加唐廷內部制敵戰略混亂,更使前方將領無所適從,違心出戰,豈能不敗。


看遍山川

安祿山為了叛亂前後準備了10年,逐步用胡人代替了漢人將領,作為邊將統帥的邊兵一直處在守邊的戰鬥狀態,日常訓練和戰鬥力從來就沒弱過。而唐朝內地已經七八十年沒有戰亂承平日久,軍備廢馳。“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對外用兵,進攻今天位於雲南的南詔國被重挫慘敗,主持這次征伐的是大奸臣楊國忠,謊報勝利,實際唐軍傷亡損失不下10萬人,都是最為精壯的男丁。“安史之亂”爆發時,唐朝倉促招募軍隊,高仙芝和封常清可都是軍功邊將出身的名將,指揮烏合之眾哪裡是叛軍的對手?兩人都主張死守潼關不能跟叛軍決戰,老邁昏聵自以為是的唐玄宗把兩人都殺了。哥舒翰是老資格的守邊名將,本來已經年老退休,又被無將可用的唐玄宗起用,指揮的唐軍說起來是有十幾萬,絕大部分還是臨時招募的烏合之眾,訓練和士氣和各部協同都渣的很。所以哥舒翰也主張死守潼關,可是唐玄宗一意孤行想迅速平叛,加上叛軍出動的是老弱殘兵在潼關挑戰,精銳重兵集團埋伏在後,唐玄宗嚴令哥舒翰出潼關主動進攻與叛軍決戰。烏合之眾對陣早有準備的虎狼精銳必敗無疑。哥舒翰全軍覆沒,被部將出賣被俘被殺,潼關失守


立志成蟲

哥舒翰是突厥部落的突騎施人,是個標準的官二代加富二代。在四十歲之前,哥舒翰一直是一個遊手好閒濫飲狂賭的富家公子哥。直到四十歲那年,他父親去世,失去經濟來源和政治靠山的哥舒翰,因為受到別人冷落一夜之間洗心革面奮發圖強。


他報名從軍,被玄宗初年名將王忠嗣慧眼識英雄,受到重用。在對抗吐蕃的戰場上,哥舒翰多次取得重大勝利。唐詩《哥舒歌》贊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著名的石堡之戰,王忠嗣先攻石堡不下因此獲罪,哥舒翰力保王忠嗣,玄宗遂強令哥舒翰必須攻下石堡城。哥舒翰極力勸諫說,石堡城地勢險要極難攻下,如果強攻必然傷亡慘重得不償失,可是玄宗不聽。無奈哥舒翰硬著頭皮去攻石堡城,付出數萬唐軍傷亡的代價後,終於攻下了石堡城,哥舒翰受封西平郡王。李白有詩諷此事,“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杜甫的批判更露骨,他在《兵車行》中寫道“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高仙芝和封常清戰敗被殺後,玄宗想起哥舒翰,可是哥舒翰這時卻因為常年聲色犬馬身體落下殘疾無法行走,哥舒翰力辭不成只得走上了平叛這條不歸路。當時的形勢是,安祿山雖然佔領洛陽稱帝,但是顏真卿在河北的敵後戰場已成氣候,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朔方軍也形成了切斷叛軍後路之勢,叛軍往南方的進攻也因為張巡在睢陽的固守而受阻,所以哥舒翰只要堅守潼關再多些時間,安祿山必然會逃回范陽。


可惜老糊塗的玄宗這是竟然聽信楊國忠挑撥,逼迫哥舒翰出潼關主動求戰,後果可想而知唐軍慘敗哥舒翰被俘。哥舒翰晚節不保,變節投敵,甚至還主動寫勸降信給其他唐軍將領,自取其辱,最後仍不免被叛軍所殺,一世英名付諸東流。


集賢院居士

首先,哥舒翰帶的不是什麼鎮軍邊兵,主要是長安、洛陽臨時募兵,‘皆市井子弟。’當然,也有部分禁軍(飛騎、彍騎)和蕃兵,但是少數。而且從洛陽一路敗退,軍無鬥志。

其次,將相不和,楊國忠、哥舒翰二人水火不容,各自在皇上面前拆臺。

第三,哥當時身體狀況相當不好,中風多年,基本不能管理部隊。馬步軍各由王思禮、李承光統領,‘二人爭長,不相統一。

再加上戰場具體指揮明顯不如崔乾佑,具體可以翻翻《資治通鑑》,寫得很詳細。如此,必敗無疑。

那麼,邊兵在哪兒呢?主要在郭子儀、李光弼那裡,正在河北打安祿山老巢呢,而且打得挺順手,安祿山都準備逃回北京了。他們一直建議讓哥堅守潼關,因為他們很清楚‘哥舒公老疾昏耄、諸軍烏合’,潼關利在堅守。沒想到哥舒公沒昏聵,皇上先昏了頭,聽楊國忠的,一個接一個派特使催哥出兵。結果長安丟了、皇上跑了、貴妃死了,形勢也變得不可收拾……


一分鐘神思漫遊

主要長時間木打過仗,加之平時訓練不到位。最主要是唐玄宗瞎指揮。若聽哥舒翰的,先避起銳氣,老其師,復己信心。堅守不動,待機而動,安綠山的勝算不很大。因當時大多地方軍民是不喜安。並在戰鬥。


蕭孫申子

用的只是哥舒翰的威望而已,你覺得中風病人能打成什麼樣?就像韋孝寬打尉遲迥的時候,也是不怎麼理事(他兒子也就是韋珪的祖父當年是周武帝近臣)陰壽(唐滅隋時的那個陰世師)代替指揮,不過是那個打贏了,田良丘打輸了。火拔歸仁跳反時哥舒翰想拔刀自殺都做不到,將軍百戰聲名裂,悲劇吧,要知道安祿山身體也不咋地,到洛陽不就就要不糖尿病要不高血壓的看不見東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