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環境影響報告書全文公示

5月22日,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發佈《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環境影響報告書》。

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環境影響報告書全文公示

項目特點

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位於廣州市東南部,線路自廣佛環線東環的琶洲站(不含)引出,向東南方向經大學城東、化龍引入佛莞城際蓮花站(不含)。工程新建線路長約 17.621km 。正線橋樑 0.093km,地下線路 17.017km,路基0.511km,橋隧比例達 97.10%。全線新建大學城東、化龍 2 個車站,均為地下站。新建 110kV 蓮花牽引變電所一處。採用 CRH6 城際動車組,設計速度目標值為 160km/h。

本工程的建設是穗莞深城際引入廣州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穗莞深城際引入廣州中心城區,充分發揮項目功能的需要;是完善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網絡,發揮系統整體效益的需要;是廣州實施南拓城市發展戰略,促進社會經濟一體發展的需要;是發展綠色交通、實現可持續發展、創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因此本項目建設具備充分的必要性。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過程

2016 年 6 月,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接受廣東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委託,正式承擔本項目勘察設計工作。環評作為勘察設計相關專題,由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承擔。

2016 年 7 月 7 日在《信息時報》和評價單位網站 上刊登了第一次環評公示。評價組人員在熟悉工程設計資料的基礎上對現場進行了認真踏勘和調查;在工程分析和環境影響篩選的基礎上,實施現場監測和類比調查和監測、資料收集等現場工作;在現狀、類比調查與監測的基礎上進行現狀評價、預測評價,提出汙染防治措施。

2016 年 9 月 30 日在《信息時報》進行了第二次環評公示,同時將《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環境影響報告簡本》鏈接於評價單位網站上,並在各敏感點醒目位置張貼環評公示材料;

2016 年 10月至 11 月以發放調查表的形式對沿線公眾和團體進行了問卷調查,廣泛徵集公眾意見。因化龍至蓮花段改為地下敷設方式,2017 年 6 月 17 日在《信息時報》進行了第二次環評公示補充公示,同時將修改完成的《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環境影響報告簡本》鏈接於評價單位網站上,並對相關敏感點進行補充公參問卷調查。

2017 年 9 月,依據《新建鐵路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初步設計》(2016 年 12 月)和《新建鐵路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初步設計補充材料》(2017 年 6 月)編制完成了《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環境影響報告書(送審稿)》。

2017 年 11 月 3 日,廣州市環境技術中心組織召開本項目環評報告專家審查會,形成專家組意見。

2018 年 5 月,根據專家意見和初步設計報批稿方案,修改完成《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環境影響報告書(報批稿)》。

本工程為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以電力驅動,不會產生大氣環境汙染等環境問題;本工程主要為地下線敷設,相對於地面高架敷設的線路,聲環境影響的範圍及程度要小;本工程水汙染源主要來自沿線各車站,汙水均有條件納入市政管網中,進入所屬城市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本次評價範圍內,本工程涉及環境敏感區有海珠區基本農田保護區、萬畝果園、生態保護紅線區、番禺區貝崗溼地公園、番禺區赤坎溼地公園、深井三聖宮文物保護單位及學校、居民住宅區等。

本工程建設符合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城際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的要求。在取得貝崗溼地公園行政許可手續,落實報告書提出的各項環保措施後,工程建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可得到有效控制和減緩,從環境保護角度分析,本工程的建設是可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