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科普一下相對論催生了原子彈的出現,簡單介紹下發明原子彈的始未?

老虎

以時間序列梳理如下:

1803年,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道爾頓,是的就是我們高中化學課上常提的那個道爾頓,在帶領學生做實驗時觀察到了分子有重影,這其實就是觀察到了比分子更小的粒子——原子,五年以後,道爾頓正式開創原子理論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和質能轉換方程。

1911年,新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發現了原子還可以繼續細分,原子是由中央很小的原子核和原子核周圍不停做環繞運動的電子組成的。

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發現中子,並且憑藉這個獲得了1935年諾爾貝爾物理學獎,中子的發現歷程是曲折的,這個以後專門講

上圖為查德威克

PS:下面這段話是查德威克的老師盧瑟福說的,仔細讀一下,這預言的不就是中子嗎?實力證明搞科研跟個大老闆是多麼重要的。

在某些條件下,一個電子有可能更緊密地同氫核相結合,從而形成一箇中性偶極子。這樣一個原子將具有很異常的特性。它的外部電場實際上將等於零,除非很靠近它的核。因此,它能夠很自由地通過物質。用分光鏡來探測它的特性可能是困難的,把它保存在一個密閉的容器中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它應當很容易地進入原子結構中,或是同核結合,或是被核的強場分裂。

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了用阿爾法粒子轟擊元素可產生放射性。

同樣是1934年費米發現用中子轟擊元素也可以產生放射性,並且用能量小的熱中子比快中子更容易引發這種效應(那時還沒有核裂變的概念,實際上是發生了核裂變反應)。隨後費米用中子一頓有計劃地轟炸,鈾、釷等元素當然不放過。

1938年

,哈恩用慢中子U235時發現核反應非常強烈釋放出大量能量,並且釋放出能量更大的中子,由於像生物裡的細胞裂變,取名核裂變,並意識到這個效應可以利用在武器製造方面,即可以知道核武器。

核裂變發表在《自然雜誌》後,有一些科學家也已經看出了這背後隱藏的威力,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科學家分頭行動開始研究核武器的競賽。

德國的的一位科學家、教授、又是德國納粹高級軍官的人艾裡希 舒曼 就像希特勒建議研究這種威力極大的炸彈的建議。希特勒甚至將核武器當做是救命稻草。

美國有逃到美國的費米、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匈牙利物理學家維格納,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主任奧本海默等等大牛,物理學或者核物理學專業同學肯定聽過這些名字。

上圖為奧本海默

所以原子彈的發現是分子、原子、中子、質能轉換方程作為理論,此後有經歷各國科學家好幾年的研究成果才研究出來的,從理論到應用的路從來都是漫長的,曲折的。


五月21號

有點難。

長話短說,質能轉化的出現,可能會扯淡般的提高爆炸威力。

然後本來的核物理優勢國作死,把猶太科學家趕走,歐洲各國欠美國一屁股債還戰火紛飛,沒人有閒錢搞未來科技。

美國順利接受,有錢,有資源,有安逸的環境,核彈的出現順理成章。

還是很欽佩那個年代人的計算能力,那種算力都能算出來。

更佩服中國人,靠幾個領頭羊,愣是自己攢出原子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