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的麥梢兒變黃,河北農村麥收季來了,你還記得當年情景嗎?

從田間阡陌走過,忽然發現麥梢兒有了金子一樣的顏色,風一刮飄來熟悉的麥香味。村口的杏樹上稠密的杏子黃得像一樹小太陽。麥子要熟了。這情景不由讓我憶起夏收過麥的往事。

田間的麥梢兒變黃,河北農村麥收季來了,你還記得當年情景嗎?

改革開放之初,家住農村的大姨家分到不多的田地。每到麥熟時節,因我們這些被稱作非農戶的孩子家裡沒地種,十幾歲的我總被大姨徵去做義工。

田間的麥梢兒變黃,河北農村麥收季來了,你還記得當年情景嗎?

割麥的頭天晚上,我和姨弟被早早趕到土炕上,養精蓄銳。屋地下,姨夫貓著腰唰唰唰在磨刀石上磨鐮。每個人的鐮刀都被他磨得削鐵如泥,吹髮可斷,姨夫說磨快了的鐮刀用起來出活還省力。鐮刀把也都被他細心地纏上布條,這樣就不咯手了。

田間的麥梢兒變黃,河北農村麥收季來了,你還記得當年情景嗎?

次日一早,格格窗上窗紙剛露白,大姨就爬起來了,為每個人備好長袖襯衫,以防麥芒扎身,接著開始點火燒水。水燒開,倒進一個大大的塑料桶裡,再彈幾粒糖精進去,供我們帶到地裡消暑解渴。往地裡走的時候,正是黎明時分,常常是姨夫拉一輛排子車,我和姨弟坐上去,此刻,天空上還掛著一彎亮晶晶的月牙,星星們也還沒有隱退,習習涼風吹過,還覺得是天大的享受。

田間的麥梢兒變黃,河北農村麥收季來了,你還記得當年情景嗎?

割麥子是極苦極累的體力活,要不停的地彎腰,一隻手把麥子攏在一起,另一隻握鐮刀的手要及時送上,貼著地皮齊根把麥秸割下,重重複重重,機械又單調,一遭下來腰痛腿痠,雙臂被麥芒扎的紅點密佈,似起了層痱子,汗水一蟄,隱隱作痛。割倒的小麥要捆成捆拉進打麥場。

田間的麥梢兒變黃,河北農村麥收季來了,你還記得當年情景嗎?

那時候,幾戶人家合用一個打麥場,脫粒機排隊使用。打完一戶再打另一戶。輪到大姨家用脫粒機的時候,多數排在晚上,一盞白熾燈下,機聲轟鳴,一干人馬分工明確,有負責運送麥捆的,有管往機器裡填送麥捆的,往機器裡填送麥捆的人必須膽大心細,一不小心把胳膊送進去就毀了,哪個年頭,沒少出這種意外的事情。

田間的麥梢兒變黃,河北農村麥收季來了,你還記得當年情景嗎?

打場這活兒特別髒,麥子在田間經過一年的風雨,從秸稈到麥穗每棵都沾滿塵土,所以打起場來,塵土飛揚。所以每個打場的人都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有口罩的自然戴口罩,沒有的只好找來毛巾捂住鼻子和臉。即使這樣細細密密的塵土還是隔著衣服鑽進去,落滿每一寸肌膚。黑呼呼的煙塵落到臉上,被汗一衝,就像一道道小河溝。

田間的麥梢兒變黃,河北農村麥收季來了,你還記得當年情景嗎?

打場機的另一端,是出麥秸和麥粒的,麥秸出得快,要有人拿著木叉子專門往場邊堆麥秸跺,叉起一堆麥秸就往高處輪,麥秸跺眼瞅著就堆積如山了,小孩子們這時候搭不上手,最喜鑽到麥秸窩裡玩耍,大人們忙著打場,根本顧不上理會這些孩子。孩子們玩著玩著就在麥秸窩裡睡著了,也不知睡到什麼時辰,有大人上前搖醒帶回家。此時,打場機早停下來,麥堆也用苫布蓋好,單等著第二天在毒辣辣的日頭下曬場了。

田間的麥梢兒變黃,河北農村麥收季來了,你還記得當年情景嗎?

田間的麥梢兒變黃,河北農村麥收季來了,你還記得當年情景嗎?

麥收的苦與累自不待言。猶記得我們小聚的酒館鋪面不大,乃是間土坯房,擺開幾張老舊的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兜裡沒有幾文錢的幼時朋友,叫上一碟蒜薹炒肉片,幾杯啤酒,頗有些“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