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多樣性的學校建設勢不可擋

儘管全國有幾千所學校都在建設未來學校,我相信未來學校是一種理想的模式,是一種發展的狀態。未來學校不可能是一個模式,但未來學校的確具備一些基本特徵。

未來已來,多樣性的學校建設勢不可擋

第一,有量身定製的教學計劃

量身定製的教學計劃是希望探索一些從班級教學走向個別化學習的方式,比如讓孩子在學校經歷的不僅僅是一種課堂的學習,還有一種學習的歷程。學生是在生活中學習,在校園中體驗式學習,課堂不再是教師展示的舞臺,而是鼓勵學生進行項目學習、解決問題的平臺。

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中,我們需要為兒童提供的是什麼?提供的是資源,是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環境。過去學校提供的更多是教師的課本、教材、教具,但現在我們要給學生提供一種資源、場所,一種情境模擬的世界,一種交流的氛圍,這樣孩子才能得到一個全面的發展過程。

教室的空間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兒童也可以在一個完全自由的交流環境中學習。學習會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中發生,iPad是一種學習,網絡是一種學習,在校園的任何一個角落中也是一種學習。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我們為每一個孩子打造一個個性化、可變的學習目標,幫助他們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開展學習。

這樣一個學習空間,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校裡永遠離不開一種人,就是教師。學生的學習是在自由空間裡發生的,但任何一個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和學習方式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同時,這樣的學習過程也離不開對學習結果、學習效果的測評。所以,考試還會存在,作業也會存在。

第二,需要靈活多樣的課程結構

我們需要不斷地調整現有的課程結構,壓縮學科門類,安排好學時,節約下來的時間,我們希望能增加選修課的內容,增加社會實踐課的內容。在這種綜合學習的方式中,孩子才能夠建立起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之間的聯繫,建立起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聯。

這種情況下,課程資源就變得非常重要。課程資源會給孩子提供一種情境化的學習,也可能會為孩子提供一種實踐化的學習,學習可能在課堂教學中發生,也可能在校園任何一個環境中發生,當然也可能在大自然、在社區、在工廠、在企業中發生。通過一系列學習方式的變化,為孩子提供一個豐富的課程資源。

除了資源以外,學科教學也需要與實踐體驗並舉。學校提供的不僅僅是一門門學科,還可以超越學科,有一些學科之間的綜合,有一些實踐活動的體驗,讓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教師來說,培養孩子綜合素質,學科之間的統合就變得非常重要。

在這種前提下,教育要從單一的學科走向綜合學科。同時,我們還缺藝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高度整合。怎樣把一門一門語文、藝術、外語和數理化的學科整合成人的科學素質、人的藝術素養、人的人文精神,這需要學科的綜合,需要有體驗、有實踐。同時,這樣的學習需要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有機整合。

第三,要為學生提供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

在未來學校,我們可以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學習,可以有獨立學習的方式,有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還可以有基於網絡的研究方式、協作的學習方式、遊戲化的學習方式,大家還可以尋找更多學習方式。這些都是課改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學習方式的改變不是單一的改變。現在許多學校總想獨立地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我們經過近20年的實驗發現這件事挺難做到的。我們不斷地培訓教師的教學理念、教育觀念,但改變他們的教學方式仍然是很難做到的。

為什麼?因為每一種教學方式都需要資源支持,每一種教學方式都需要獨到的環境支持。過去,我們在課改中硬性要求學習方式變革,卻沒有考慮到每一種學習方式對環境和資源的需求。

第四,需要開放多元的學習空間

如果沒有學習空間提供支持和保障,新的教育改革、新的教學方式變化是很難做到的。未來的學習環境建設一定是樸素、簡單的,是兒童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學習的,而不一定是精緻化、規範化的。

總之,未來教育應是一種適合的教育,為每個孩子提供有更多選擇性的教育。有了多樣性、選擇性,可能我們離未來學校的建設就越來越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