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想哭

原文@MOViE木卫 载于中读App

《绿鱼》是李沧东“绿色系列”的第一部,连同《薄荷糖》、《绿洲》,确立了他在本土的地位,同时在国际电影节也收获了知名度。

二哥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即便它在李沧东电影里显得不成熟,缺点可见)。因为每次拉着开头结尾看,会莫名想到身边的人和事,生活的家庭,新建的城市,似乎与电影故事平行发生着。它们都在上演一些细小的敲击破碎和卑微的不甘眼神,总之,真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可以试着先看下开头)。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想哭

导演:李沧东

编剧:李沧东

主演:韩石圭/宋康昊/沈惠珍/文成根

上映日期:1997-02-07(韩国)

《绿鱼》跟李沧东的关系,如同《小武》之于贾樟柯,同为第一部剧情长片,它们先后获得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龙虎奖。两位导演的处子作都相当成熟,对两国电影均有划时代的历史影响,现时的李、贾二人,都成为能代表本国电影的大导演。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想哭

作家出身的李沧东是名编剧好手,这是不争事实。粗看《绿鱼》的故事并不新颖,大哥与小弟的黑帮情仇,看上去有点陈腐老套——就如同某款海报上三位主角并肩一块、上墨镜下黑衣造成的误导,搞不好要以为是激烈的枪战动作片。

究其原因,显然是韩国特色的明星本位宣传,十有八九的海报都要做成PS大头贴。

《绿鱼》当然可以被视为韩国帮派片,不过,它走的是李沧东个人特色的写实路线。何谓写实?吴宇森跟古惑仔那种“死都死得那么潇洒”的港产片子当然不是写实,至少不是以写实为重。

李的高超,在于他通过写实带出与消逝有关的忧伤情感,主人公莫东的“命该如此”,一部分就由于周遭社会环境的改变所造成。

不可否认的是,悲剧性的莫东是李沧东热衷表现的那类人。退伍回家的他一事无成,心系家庭却只能茫然度日。转机很快到来,莫东得到帮派老大赏识,进了黑帮当小弟。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想哭

之前出现的致命女子,并没有就此消失。致命的她不在于美貌妖娆,而是身份——美延是大哥的女人。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想哭

他们的爱情出路在电影开头就已经预示写好:莫东追赶不上那趟远去的载有美延的绿皮火车。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想哭

莫东带着些失落情绪回家,《绿鱼》给了一个全景镜头,老房子对面不远,矗立着成片的高楼新城,后面屡次暗示和强调这一事实。

此时的韩国还没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尚没有出现《薄荷糖》中爆发的种种弊病,但城市化的脚步却已经到来,它影响波及了整个社会的上上下下。这些人一度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却没有他们的份,那就如同无处可去、找不到人生位置的莫东。

李沧东想要表现的电影主题是借助类型化的帮派片,关注韩国社会的变化,探讨城市现代化从何而来,就如同台湾等其他东亚国家地区的电影所讲述:

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祖辈相传的价值观念遭到了破坏,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卑劣不堪。身处这个熔炉中的渺小个体,无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牵连影响,莫东就是其中之一。

《绿鱼》的序幕部分是一组老照片,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还有一些照片已经从墙上脱落。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想哭

影片由一趟回家的火车开始,莫东跟过去的兵役生活告别。为了收拾无赖,他甚至砸碎了军队里的奖章碑,空手而归。

小号演奏的主题音乐中,隐约道出人是物非。他一个人念叨着, “这块地以前不是我们家的么”,“以前这里有好多槐树”,但面对眼前成片的住宅小区,任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也无人搭理。

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同那次精心安排的家庭野餐,转瞬破灭,过去的东西已经找不到了。此外不时出现的新兴夜总会,这是美延工作的地方,也是后来莫东经常光顾的地方,同为城市夜生活的一面。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想哭

李沧东准确地把握了小人物的心理状态,莫东善待亲人,随身携带发黄的老照片。他情难自禁地爱上了不该爱的女人,如同追求着残存不可得的美好幻想。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想哭

站高处看,莫东不过是个被时代抛弃的小人物。他瞎打误撞,闯进了不属于他领地的帮派生活。他的处境如同一家人的小房子,直视河那边的现实尴尬。

帮派组织的生活有一个顺利的开始,莫东很快获取大哥的信任,他努力办事。但再小的地方也人心纷乱,事情不断。

与帮派生活相对应的是莫东的家庭,它的分崩也是电影力求表现的重心。母亲不仅要照顾手脚抽搐,身为脑瘫患者的大哥(此大哥非彼大哥),还要当保姆养家糊口。二哥酗酒成瘾,家庭矛盾闹个不停。三哥开着小车,忙着卖鸡蛋赚钱。小妹做小咖啡厅的招待,博取客人一笑。一大家子人,却饱受金钱物欲的困扰,生活不见得好。

莫东嘴上说着赚钱,想承担责任。他有着近乎盲目的乐观,实际上不胜重负。莫东身体不算强壮,拳脚也一般,处事待人,都有把控不住的无力感,好似随风摇摆的垂杨柳。

他几次寡不敌众被揍打,却带着一股狠劲伺机报复。暴力成为莫东习以为常的一种手段,相似地方在于,美延身上也有着暴力留下的伤痕。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想哭

莫东跟美延的悲剧因子,不只是错误的开始,不只是那趟追赶不上的列车。有了大哥的翼护,莫东成为了帮派分子,但大哥这一称呼也是难以逃脱的阴影。

后面列车相会,仍然离不开它的影响。偏偏莫东有正直信念,不计回报地付出,这就促成了悲剧。这是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感情用事,他愿意为某种事业、某个女人英勇地死。

即便事实上,纯真的感情是一个人能拥有的宝贵品质,但放置在成人社会,也总被顺理成章地理解为幼稚。

性格随和、执着义气的莫东,就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趁着末段,李沧东赋予他超越一般帮派电影人物的魅力,完全爆发。

“大哥,别挂电话,别挂电话!”

红色的桥,绿色的鱼。丢失的拖鞋,被蜜蜂叮蛰了的妹妹。大哥,你记得吗?

把关键场景安设在废墟之上,与惶恐莫东对话的,则是没有清醒意识的残障大哥。心酸的嘲讽之外,《绿鱼》不避讳韩国社会转型的阵痛.

丧失道德观念的忧虑,传统价值观念的坍塌,李沧东发觉时代推进无可扭转,只能选择相对保守的故事结局。因为莫东,一家人搬到一起继续生活,不失为微弱的人性希望。

重看《绿鱼》,1997年就像当代韩国电影的史前时代,一切早已经变化得天翻地覆。今天的国民级演员,大饼脸宋康昊只能当一个打手小反派。2008年,张勋在《电影就是电影》里COS了一段《绿鱼》,巧妙地玩起了致敬游戏——关于电影和生活的联动。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想哭

(2008年 《电影就是电影》的司机换成苏志燮)

在很多人看来,《绿鱼》不如《薄荷糖》的悲怆,没有《绿洲》的沉重,不比《密阳》尖锐,也跟《诗》的文学性相去甚远。过于出挑的音乐,跟李沧东后来的电影制作理念并不一致。

然而,从第一部长片判断这名电影导演的未来演变,那是太过有趣的一件事。李沧东因为侯孝贤的影响而走上电影之路,《绿鱼》的列车序幕,俯瞰天地的结尾,不难看出有侯孝贤的影子。

正如李沧东自己所说,电影并不结束在灯亮起的那一刻,而是在观众生活中的某个瞬间。对我来说,《绿鱼》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