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大哥百度踩過的坑,攜程總要再跳一次?

為什麼老大哥百度踩過的坑,攜程總要再跳一次?

今年過去將近一半的時間裡,互聯網巨頭們似乎都過得不太好,各種流年不利。而攜程最近也因被質疑大數據殺熟而被推上風口浪尖,雖然攜程已經強勢否認,但不能否認的是,縱觀攜程這些年來的發展史,伴隨著業務體量的急劇上升,用戶口碑卻逆勢下滑。

而業績與利潤恰恰是攜程最核心的價值觀。

攜程宣佈併購去哪兒不久,《新週刊》副主編蔣方舟微博投訴攜程,稱出差用攜程買機票,不提供電子客票行程單導致無法報銷,由此名人懟攜程的評論頁成了用戶大吐苦水的集中地。但最嚴重的還屬2017年10月份一篇被攜程認定有誹謗嫌疑的熱文,它牽扯出中消協的調查和眾多大V的統一發聲。

在《一年100億?揭秘“攜程”坑人“陷阱”》一文中,指出在預訂機票、火車票時會被攜程加入一些默認的費用,這種捆綁銷售會給攜程每年帶來大約100億的收入。隨後攜程回應說此文部分抄襲之前的舊文,可用戶在乎的不是文章抄不抄襲,而是內容是否為真。所以回過頭再看這份所謂的舊文,確實曾在去年4月熱傳,關鍵是它也引來了中消協的調查。

調查公告稱,攜程網涉嫌侵犯了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等權益,對此攜程表示配合整改。但是10月份攜程正是因為默認勾選等捆綁銷售,而被大V怒懟,包括演員韓雪、時評人五嶽散人、電商專家龔文祥等。這一次,海量用戶再次站在大V這邊,開始鞭笞攜程。

從2017年這兩件前後關聯的事件可以明顯看出一個問題,在未認識到事情嚴重性之前,攜程的態度就是,錯可以認、但就是不改。

對於2017年的多次風波,梁建章依然鮮見發聲,為數不多的發言獻給了王興和李開復。6月份,王興挑起了多元化和專業化的業界討論,梁建章專門撰文懟王興,“有些企業成功後就想多元化,是因為缺乏創新優勢 ”,當然後來攜程跨界進入網約車,這就是後話了。懟完王興之後,梁建章又駁斥李開復的人工智能威脅論。

一路被狂懟的攜程和開始懟別人的梁建章,其實多多少少有些關聯,梁建章不可能不知道攜程從捆綁銷售帶來的業務收入情況,由此他就不得不警惕用戶為此而流失,新美大則成了潛在威脅。只是梁建章的表態,註定要淹沒在用戶的“口誅筆伐”中。

再回頭看2015年合併之後的攜程,公司的業務體量因併購和投資而增大,可除此以外,攜程似乎也沒有任何實質性改變。無論是加入網約車大戰,還是在AI上小打小鬧,攜程總是趕了個下半場,更關鍵的是,所謂的一站式旅遊服務,並沒有構成健康的生態閉環,移動直播大氣難成,線下門店疑似推進受阻。

而且從梁建章駁斥王興的言論可以看出,他本身就不贊同多元化跨界,甚至諷其“缺乏創新”,所以又怎麼可能大規模佈局?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攜程所做的無外乎深耕在線旅遊,可服務體驗沒升級,倒是讓外界見識到了各種掏用戶錢的產品“創新”,諷刺之處在於此。

相同的境遇再次發生在攜程,雖然去年財報出色,可相比活躍在互聯網中心的美團、今日頭條等公司,攜程就像是偏居一隅、富而安穩的“中年人”,雖然依舊龐大可缺少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反而日顯臃腫。或者也可以換句話說,相比剛剛併購去哪兒時的野心,攜程現在的狀態對不起曾經外界對它的看好。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威脅者開始出現,比如美團和阿里飛豬。根據美團方面提供的信息,2018年3月,美團酒店以2270萬的單月間夜量首次超過攜程、去哪兒、同程藝龍的總和。而飛豬則在機票領域和出境旅遊給攜程帶來一些壓力。

但現在最關鍵的還是輿論,輿論攻擊不減,用戶得不到滿意答覆,久而久之,積怨已深的情況下,任何事都會成為更大麻煩的導火索,滴滴很明顯就是一個先例。

只是攜程系的所有業務都在以利潤為中心運作,梁建章能夠為用戶體驗犧牲多少呢?從去年韓雪怒懟攜程、刺激產品整改可以看出,即使刪除捆綁銷售,攜程也不會白白放棄這部分利潤,而是換種形式找補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