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世界第一室內金佛”歷時300年建成 “吐舌”表情至今成謎!


始建於唐鹹通年間的潼南大佛寺位於重慶市定明山下,初名“南禪寺”,後因宋朝時依山開鑿的一尊大佛而改稱“大佛寺”。寺廟歷史遺蹟眾多,文化底蘊厚重,坐擁舉世聞名的十八勝景,堪稱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大佛寺建築氣勢宏大,高達33米的“七簷佛閣”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築,全部以卯榫結構搭建,沒用一顆鐵釘。佛閣內供奉的一尊“八丈金佛”是全球公認的世界第七大佛和世界第一室內金佛,被譽為“金佛之冠”。

“八丈金佛”的佛首開鑿於唐朝末年,直到北宋靖康丙午年才開始雕刻佛身,工期前後歷時近300年。佛像通高18.43米,比例勻稱,栩栩如生,2012年寺廟耗資千萬元為大佛貼了近7萬張金箔,使用黃金約15公斤。

這尊大佛最不同尋常之處,是其“吐舌微笑”的表情為國內佛教造像所不見。有專家猜測,可能是雕刻時沒有準確計算雙唇的尺寸而造成失誤,無奈之下只能雕刻出吐舌的形象。而真正的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大佛的面部線條優美,雕刻手法細膩,兩顆眼珠由楠木雕成,敲擊時還會發出“空洞”的響聲,在國內實屬罕見。這些與眾不同之處在金佛的所有文獻資料中都沒有記載。據專家猜測,楠木眼珠內可能藏有舍利、經書等佛教聖物。

大佛寺右側巖壁上遺存有明宣德年間建造的中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築之一“石磴琴聲”,而在山崖上還有一塊罕見的天然迴音壁“海潮音”,站在石頭下方,能聽到有海潮聲自巖壁深處傳來,原因至今成謎。

在大佛寺周邊約1公里的巖壁上還保存有隋唐至民國時期的儒、釋、道三教摩崖造像共計129龕928尊,文人墨客題詞100餘幅,時間跨度長達1400多年。其中雕刻於隋開皇十一年的道家造像,是西南地區最早的道教造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