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鳳雅去世:你們關心的只是怎麼表演憤怒,而非孩子本身

小凤雅去世:你们关心的只是怎么表演愤怒,而非孩子本身

節奏太容易被帶,人們太容易憤怒。

小凤雅去世:你们关心的只是怎么表演愤怒,而非孩子本身

小鳳雅及其母親。

文 | 王言虎

遺憾連著憤怒,成了很多網民在此事上的反應。不少人順著網帖爆料,將矛頭指向小鳳雅家人。這其中,上述爆款文章提供的信息,如其家人籌到15萬善款卻“救兒棄女”,還拒絕償還善款等,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時間,指斥小鳳雅家人“利用女兒的重病行騙”的聲音甚囂塵上。

小凤雅去世:你们关心的只是怎么表演愤怒,而非孩子本身

但在這些事實確證之前,網上掀起的對小鳳雅家人的道德批判卻一浪蓋過一浪。有網絡大V就直言:“小鳳雅疑似被親生父母虐待致死”;有人說,“地獄空蕩蕩,小鳳雅的父母在人間”;還有自媒體以漫畫形式,腦補其家人被弟弟欺負、被爺爺奶奶嫌棄、因為和弟弟吵架而被媽媽“暴打”的場景……

小凤雅去世:你们关心的只是怎么表演愤怒,而非孩子本身

我們看到,這兩天的輿情風波中,不同志願者、自媒體紛紛發聲,而小鳳雅家人呢?

到目前為止,涉事各方的發聲頻次與音量嚴重不對稱。我不敢說,小鳳雅家人說的就必定是事實,可至少我們應該“兼聽”,避免主題先行地“扔道德石子”。

小凤雅去世:你们关心的只是怎么表演愤怒,而非孩子本身

在此事件中,小鳳雅家人在為女兒籌款和治病過程中,確實得到了公益組織的很多幫助。若果真挪用了善款,或許確應致歉。

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在慈善的施受兩端,可能存在雙方話語的不對等。慈善行為一旦出現糾紛,掌握話語權的組織、志願者可以通過不同平臺發聲。而被救助的一家,可能在輿論場中天然失勢。特別是小鳳雅家人不在城市,這意味著其與網絡世界的連接通道很多時候是屏蔽的。

這並不是要為其家人辯護,而是想說,雖然他們是被救助的弱者,但其聲音也該被傾聽。接受了救助,不等於就該被索垢尋疵。在事實確證之前,不輕易出惡語,也是應有的剋制。

小凤雅去世:你们关心的只是怎么表演愤怒,而非孩子本身

小鳳雅家境確實很貧困。

從媒體報道看,小鳳雅家在農村,五個孩子,兩個病童,還吃著低保。考慮到貧窮的境遇,就算其家人對所剩不多的善款動了點小心思,是否就該窮追猛打,或許也是個值得思考的慈善倫理問題。

眼下真相在漸次浮現,相信很多偏頗的道德審判會退燒。但我們也希望,下一次再發生類似慈善糾紛時,身在底層的被救助者說法能被更廣泛地傾聽,而不是蜷縮在一隅,被“誤解”,被“指控”,卻默不作聲。

□王言虎(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