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事重提,對於現在的聯想有意義嗎?

在聯想事件被爆出來以後,一些關於聯想的陳年舊事也再度被刨了出來,相比較於傳統媒體的刨根問底,現在的網絡自媒體簡直就是刨祖墳。

通過這幾天的媒體文章,我們可以看到,事件已經從簡單的投票事件、延伸到了國家戰略、國家安全;從楊元慶、到柳傳志,再到倪光南;從5G到PC,再到當年的造芯。一件件的舊事被重提,尤其是當年的“倪柳之爭”,以及賈躍亭、孫宏斌,大家似乎想要從根本上,來否認聯想,否認柳傳志。

舊事重提,對於現在的聯想有意義嗎?

爭議最大的,莫過於當年的“倪柳之爭”

那我們就覆盤一下當年的“倪柳之爭”,或者說是“貿工技還是技工貿”的問題,看一下一個企業當時的抉擇有多艱難,又有多重要。

這個問題應當客觀、立體地看待。

在早期,倪光南老師放棄鐵飯碗加入聯想,並且確實在技術上為聯想做了重大貢獻。無論是漢卡的開發,還是在聯想投產286主板初期想出辦法避免飛線,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巧合”的是,倪光南老師也在1988年和1992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個獎份量很重,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也只得過一次)。

舊事重提,對於現在的聯想有意義嗎?

漢卡在當年是突破性貢獻。在當時,計算機如何顯示中文、輸入中文,這是一個大難題,甚至今天看來很自然的把漢字字庫納入系統裡都很難,因為當時的系統性能太弱了。漢卡通過“外掛”硬件的方式,一舉解決了英文系統中使用中文環境的問題。聯想漢卡更是提供了輸入聯想的功能,贏得了廣大用戶,銷售幾萬套,收入幾千萬(那個年代的幾千萬)。也正是靠著漢卡,“聯想”從技術變成了品牌。

1994年,聯想投產286電腦主板,第一批四千多塊主板生產出來,才發現與某些內存不兼容。通常的解法是返工走飛線,但是走飛線一定會影響穩定性、品牌形象。關鍵時刻,倪光南老師冥思苦想力挽狂瀾,找到了電路板上的一個空門,巧妙解決了問題。

舊事重提,對於現在的聯想有意義嗎?

這個例子也說明,“攢機器”遠不是今天看起來那麼低端。在聯想崛起的年代,“攢電腦”遠不像今天這麼容易,“成批生產出質量穩定的電腦”更不是容易的事情。那時候,以聯想為首的國產PC製造商,確實為廣大普通人提供了“物美價廉”的產品,打破了國外品牌PC的壟斷。這種貢獻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不應該用今天的標準輕易抹殺。

至於“倪柳之爭”,當事人雖然都沒有展開詳細談,但也絕不簡單是“貿工技”和“技工貿”之爭。據我以前看過的資料,柳傳志一直在聯想內部力捧倪光南。在其他人工資都只有一千多元的年代,倪光南的工資是五千多。科學院1990年獎勵給柳傳志一套房子,他也轉手送給了倪光南。

舊事重提,對於現在的聯想有意義嗎?

柳傳志的這種做法,甚至引發了其他許多人的不滿。許多人都不同意,在PC性能已經大幅提升的時代繼續重點搞漢卡,更不同意同時開展幾十個研發項目,認為這是“亂來”。在柳傳志患病不在北京的那段時間,北京總部已經明顯分成兩派,大家為“什麼是西瓜什麼是芝麻”爭論不休,換司機之類雞毛蒜皮的事情也要大動干戈。倪光南還向中科院投訴柳傳志有個人經濟問題,調查組幾番折騰,最後結論是沒有證據證明柳傳志有個人經濟問題。

從純商業的角度出發,任何一家正常的公司遇到了這樣的情況,都不會等閒視之,都需要乾淨利落地解決它。我們今天討論“貿工技”還是“技工貿”時,這是不應忽視的背景。也只有理解這樣的背景,才知道“貿工技”和“技工貿”的選擇沒有外人看起來那麼簡單。

舊事重提,對於現在的聯想有意義嗎?

如果一定要爭論“貿工技”還是“技工貿”,我的看法是,經營是一種對複雜性的掌控,但凡成功的公司都不是“始終秉承一種策略”,而是懂得在不同的階段採取不同(但正確)的策略。如果當年一味堅持“技工貿”,也許聯想就不存在了。如果一直堅持“貿工技”,在技術越來越重要的今天,也必然會掉隊。聯想的今天,就是明證。

作為反例,華為在這方面做得確實很好。今天看華為的技術很強,但華為早期也有“技不如人”的時期,這個時期華為在經營上動了很多腦筋。一路走來,才有今天的“技藝超群”。但是,在公司經營中不分階段地迷戀“技藝過人”,其實是種病態。

對於“柳倪之爭”,倪光南可能到現在都沒有釋懷。在2016年的一次活動中,當談引進和自主創新哪一個更有優勢時,倪光南認為從體量上看,聯想集團比華為大五倍,但從發展趨勢來看,華為靠自主創新,現在可能比聯想要快十倍。“所以說,堅持自主創新的道路對企業是最好的方法,不要相信引進可以做得很快。”

舊事重提,對於現在的聯想有意義嗎?

倪光南有句話:沒做成事之前,可能都會被當成唐吉訶德。我們理解,柳傳志在當年只是做了一個商人應該做的,就是做一份掙錢的生意,然後讓企業生存下去並做大做強,倪光南在當年也只是堅持了一個科學家的堅持,發現了一個在商業上不可行在技術上極端重要的芯片製造這一領域,並堅持去做。事情其實並不複雜,但是事後諸葛亮主義以及沒有實幹的理想主義,往往佔據了大部分人的頭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