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精選10金句,助你過上智慧的哲學人生!

《六祖壇經》是一本佛經、同時也是一部哲學書籍。

當你迷惑時,打開這本書,你會發現有很多的佛法智慧可以帶領自己走出迷津。

比如以下10句話,當我們能頓悟當中的內涵,並學以致用,迷茫、焦慮一定會遠離我們。

1、“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很多人都聽說過哲學的三大問題,但卻不知道哲學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哲學的本質很簡單,就三個字:“愛智慧”。

那怎樣才是愛智慧的表現呢?

哲學家會告訴你,其實就是“反思、改過”。當我們能不斷反省並精進,智慧就會從我們的內心生出來了。

然而,患了懶癌末期的眾生喜歡逃避問題而不去改過,因為有這種護短的思想,心內又如何能賢惠呢?

《六祖壇經》精選10金句,助你過上智慧的哲學人生!

2、“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很多人都想修功德,卻不知道從何修起。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告訴了我們最簡單的修功德方法:“保持內心謙下,外行於禮”。

這是最難做到知行合一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卻做不到。

你真的做到謙虛了嗎?真的做到彬彬有禮了嗎?

正因為還沒完全做到,所以我們才需要不斷修這個功德啊,修好了才真的是功德無量啊。

3、“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哪裡是佛土?

很多人以為“佛土”,一定是在有佛像的寺廟這些地方。

其實佛土無處不在。

當我們的心皈依清淨,自生福田,福田就是佛土,心淨一切皆靜,所以佛土也靜。

《六祖壇經》精選10金句,助你過上智慧的哲學人生!

4、“隨所住處,恆安樂”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伊壁鳩魯曾說過:“誰不知足,誰就不會幸福”。

隨遇而安,知足常樂。

大道至簡,能遵循大道的人恆安樂,不遵循大道的人常慼慼。

5、“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在深圳,每逢初一十五,到弘法寺求神拜佛的人絡繹不絕,攔都攔不住。

他們求財、求姻緣、求生子、求平安等等,但其實他們心裡都知道怎麼可能會有求都必應呢。

我認識一個老師,他去拜佛時,大師送了他這句話:“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他當下就頓悟了,比如說求財,來求神拜佛的人絕大部分都希望自己能發大財,但能最終能做到的只有寥寥幾人。

這幾個人會有什麼共性呢?

他們的共性之一,一定都是“行動派”,因為賺錢不是光靠想就能賺到的,還要靠腳踏實地去做。

佛法叫你莫向身外求,不是叫你完全不求金錢物質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是叫你要懂得明心見性,修煉好自己,你會找到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並最終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它們。

《六祖壇經》精選10金句,助你過上智慧的哲學人生!

6、“若與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很多人都陷入一個誤區,以為修行就得到寺廟去。

如果到寺廟才能修行,那一般人的普通生活不就都成了業障了嗎?

所以,六祖惠能直接指出“修行,在家亦得”。

我們每一個行為,其實都是在修行。

7、“心平何勞持戒?”

傳統的佛法提倡要遵守各種各樣的戒律清規,但戒律太多,往往也會讓人無所適從。

比如碰到像老和尚那樣是否要背女人過河的場景時,死守戒律的人如老和尚的徒弟就會認為:“背女人過河就是破戒”。

對此,心平如止水的老和尚告訴他,自己已經放下。

如果老和尚被戒律所束縛,不幫助這個女人過河,這才是罪過,之前的修佛也是白修了。

可見,當我們能做到心平氣和,不需墨守陳規也能自然修佛。

8、“行直何用修禪?”

“修禪”,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有所安放的一種修行方法。

然而,能令你的心真正安定下來的最佳方法並不是“修禪”,而是“行直”。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幸福,來自心思誠直和智慧豐碩”。

當你懷有一顆直心,因為沒有邪念心自然定,擁有了這種大智慧後,何須一定要修禪呢?

《六祖壇經》精選10金句,助你過上智慧的哲學人生!

9、“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世間最美莫過於一個“和”字。

而“讓”則是“和”的前提,當然我們這裡所指的“讓”不是一味的退讓,而是像孔融讓梨那樣的“讓”。

讓,是為了更好的前進。如果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都停滯不前。

而“忍”則是遠離眾惡的最好方法。

你越不能忍,眾惡越是纏身。

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成大事者,都能忍。

10、“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相信你一定忘不了那些年喝過的比黃蓮還苦的中藥,然而藥雖然苦,見效也快。

進入青春叛逆期後,我們都不想再被爸爸媽媽、老師等長輩的思想控制,所以把他們的話當作耳邊風。

然而在進入社會,跌跌撞撞、摔跟頭摔到懷疑人生時,暮然回首我們才發現當初那些聽起來一點都不順耳的話,原來都是對的。

佛法無邊,哲學無界。

《六祖壇經》將佛法和哲學完美結合,在書中暢遊,我們能領略到無盡的智慧。單是能頓悟以上10句話,已經足以讓我們過好這一生了!

對於佛法和哲學,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面發表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