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年輕人,是時候培養富人的思維了!

工作多年,並且月入不菲,雖然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卻依然買不起最想要的房和車。

職場生存法則

貧窮的年輕人,是時候培養富人的思維了!

或者你剛大學畢業,找到一份實習工作,開始對生活“自負盈虧”,你想摘掉“窮學生”的帽子,但是卻陷入了提前消費的陷阱。分期付款帶給你便利,滿足你的慾望,但也讓你“負債累累”,花唄也不能蠻滿足你消費的需要。你喝著昂貴的咖啡,穿著柔軟合身的羊絨,出入在各式各樣的高端場合,甚至是高消費場合中,卻從未嘗試著在消費前想想自己月底將面對的賬單。我們的年輕人,是怎麼變窮的?原因應該顯而易見吧。

職場生存法則,你周遭的年輕人都在變窮

對於年輕人來說,人生才開始不久,窮應該是常態,也可以說,窮幾乎是這個人生起步年齡的階段性標誌,但是,有多少人願意天天被人說自己窮呢?年輕人的收入較低是真的,收入不夠穩定也是真的,但是,他們卻一直嚮往著那些上層的消費水平,即使自己沒有那樣的消費能力,偶爾也會“打腫臉充胖子”,為的就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企求從高額消費中獲得一份滿足感。

貧窮的年輕人,是時候培養富人的思維了!

但是我們看看我們身邊的同事朋友,甚至是我們的親人,每個月付完房租,水電費伙食費,這樣扣下來後還能有多少剩餘呢?所剩無幾的人比比皆是吧,但是,為了滿足那些非必要的娛樂性消費,比如加完班的時候,我們都喜歡吃頓大餐來慰勞一下自己,在節假日的時候更是要聚集一班好友來喝一杯,輕鬆一下;小長假為了參加朋友圈的攝影大賽我們拼死也要去個什麼地方旅一趟行,更別提平日裡我們各色“必買”的流行爆款。

貧窮的年輕人,是時候培養富人的思維了!

他們本來就為數不多的錢還能堅持多久?此外,年輕人的生活的水平,與周遭的環境,幾乎也決定了消費慾望的高昂。80、90一代的中國青年,出生在一個較好的年代,生活優渥,搭上市場經濟和互聯網的東風,在生活水平上,與父輩的生活水平存在著天壤之別,並且見識過、體驗過更優質的物質和精神享受,如果說,讓他們體會父輩的生活,下田種地,沒有好的教育,沒有各種交通工具,更沒有互聯網,他們會怎樣生活下去,相信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他們體會過好的生活,只會嚮往更好的,就像消費一樣,買到好的東西,就會有繼續購買的慾望,至於差的東西,誰還會去正眼相看呢。

科技讓年輕人見識得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把年輕人推向了“頂峰效應“的大坑:渴望更美的、更好的年輕人期望無限滯留在愉悅體驗的頂峰,陷入在經濟和精神上被拖垮的危機。這些年來,為了追求高端得消費,滿足自己,可是“坑”了不少人,“賣腎換iPhone“,“裸貸“,這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除了年輕人群體本身的原因,時代因素、社會大環境因素,以及其他各種不可逆的因素,也是造成年輕人們崇尚高消費的原因,以致於年輕人們走向貧窮的漩渦。根據調查顯示,近年來大學生的收入基本穩定在3000到4000內。

貧窮的年輕人,是時候培養富人的思維了!

雖然這兩年來一直在增長,但是增長的幅度卻遠遠追不上物價飛漲的水平。這樣的工資並不能讓他們生活得多“體面”,更別說那些以為自我追求“精緻”的人。 窮這一詞,幾乎是我們當代中國年輕人的一個通病,或者說是渾然不覺或者刻意迴避,卻又最鮮明、最共性的年輕人標籤。

職場生存法則,全球的年輕人都在變窮

其實,年輕人變窮的趨勢是全球性的。在國內,拋開大陸地區不講,就講香港,香港有一半以上年輕人的收入低於社會薪資中位數,而臺灣同胞就用“青貧族“來形容生活在困窘中的年輕一代。

貧窮的年輕人,是時候培養富人的思維了!

在其他國家,比如日本,日本的“大學生貧窮化“早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在歐美國家,歐美的年輕人收入甚至比不上幾十年前的父輩,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喪文化”在世界各國傳播得如此迅速的原因——陷於貧窮的全球年輕人,在“悲傷蛙”、“馬男波傑克”、“笑著流淚”、“喪貓”、“喪茶”這些同質性流行語、表情包、文化圖標中實現了共鳴。

就拿美國來說,根據5名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人員的調查,他們發現美國人子女收入高於父母者的比例明顯減弱,即在大部分人的身上,美國人的子女的收入基本上都不會高於他們的父母。研究顯示,在1940年至1984年這短短的40年中,兒女們收入多於父母的比例從一開始的92%到後來降至42%,在40年間是一個呈直線下滑狀態的。

貧窮的年輕人,是時候培養富人的思維了!

曾經在30年前,社會上的年輕人能賺取的薪金收入,通常來說是可以比社會平均水平要高的;但是現在這個社會在許多國家,年輕人的薪金水平卻比社會的平均水平要低。現在再拿老人們的薪金跟年輕人比較的話,在剛過去的幾十年裡面,我們領取退休金的老人們的可支配薪金是要比年輕人的收入增幅要多非常多的。

我們再來說一說美國,在美國30歲以下的年輕人,是比那些退休的甚至是半退休,只拿基本養老金的老人們還要窮的;而在英國,退休人群的可支配薪金的增幅更加相當於年輕人們薪金增幅的3倍有多;2000年的時候,在美國、英國、意大利、法國、奧地利、西班牙、德國、加拿大等國家出現了薪金水平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在別的一些國家,一部分年輕人工資水平縮水的程度更是越來越大,這甚至超過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大沖擊,使得年輕人們在嚴重的經濟壓迫下更加難以生活。後代收入和生活水平高於父母這個期待也越來越難以實現。

貧窮的年輕人,是時候培養富人的思維了!

職場生存法則,該如何脫貧?

這樣的背景下,“反正我再怎麼努力,房子也買不起。還不如現在就享受人生呢。”成為了不少年輕人的觀念。與其說是破罐子破摔,更像是在給自己的消費冠上理直氣壯的名頭。

貧窮的年輕人,是時候培養富人的思維了!

我們一邊心急如焚地說自己可能會注孤生了,一邊又在口頭上說著要把自己的要求標準降低,只要能養活自己就好,大多數年輕人都是這樣想的。可又不甘和流行、時尚脫節,用信用卡買著愛馬仕,LV,iPhone。他們有著“像樣”的理由:反正我這麼努力的工作,還是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那我還不如預支快樂,透支未來。那麼,年輕人真的沒有辦法從貧窮的怪圈跳出來嗎,應該怎樣去看待我們現下面對的貧窮呢,我們又應該如何變得“不貧窮”呢?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源自古樸哲理的“開源”和“節流”。

1.培養自己的富人思維:

貧窮的年輕人,是時候培養富人的思維了!

窮人與富人,兩者在財富思維上有本質的區別。富人敢於投資,敢於試錯,而窮人沒有富人那麼大的勇氣,從而導致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另外,富人把錢當作自己的資本,以錢生錢;而窮人把錢當交換物品的工具,用錢滿足勝利需求。有了錢就應該開始盤算如何讓自己的錢越來越多,而不是一味地消費。窮人與富人的追求也大相庭徑,富人追求穩健增長,窮人追求一夜暴富。

2.職場生存法則,剋制自己的購買慾望

貧窮的年輕人,是時候培養富人的思維了!

首先,你可以想想,你的生活必需品是什麼,包括品牌和數量,需要支付什麼樣的賬單,比如房租水電費,然後列出你的清單,再權衡這些物品是否真的需要;其次,買清單以外的東西的時候,你可以多聽聽別人的使用情況,如果沒有必要買的東西,就絕對不要買,並且對你一個月內每一個需要花費的項目進行預算,看看是否能將剩下來的錢進行投資。最後,學會存儲。進行定期存儲,或者是進行一些安全性較高的投資,建議大家採用零存爭取,或者做小額的基金定投。

現實總不會是你想要的樣子,但是你可以決定自己的樣子,即使你的起跑線與別人不同,但是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跟他們一樣的高度,最開始的貧窮不算什麼,因為許多人都跟你們一樣也在經歷著貧窮,儘管程度不一,時間長短不一,但是如何結束以及什麼時候結束這種貧窮,就只能靠你們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