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二世由胡亥換成子嬰,秦朝是不是還可以再搶救一下?

本紀君

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呢?在回答之前,我們還是先搞清楚一個問題:所謂秦三世子嬰的身世。子嬰是嬴姓趙氏,秦朝宗室的身份肯定沒問題的。畢竟出身秦朝宗室遠支的趙高不可能找個外人來繼承老嬴家趙氏一脈的江山,所以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疑問的。問題是他到底是誰的兒子?這一點歷代史家一直存在爭議。有說是秦始皇長子扶蘇的兒子,有說是秦始皇的兒子,也有說是秦始皇的其他孫子之一,甚至有人說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的庶子長安君成蟜之後;總之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個人覺得,首先,子嬰是扶蘇兒子的可能性不大。秦二世矯詔即位後第一個除掉的就是對其皇位威脅最大的秦始皇長子扶蘇。既然已經動刀子了,秦二世沒有理由不斬草除根,留下扶蘇的兒子。況且,秦二世即位之後對自己的兄弟大開殺戒,為消除隱患,大有寧可錯殺,絕不放過的意思。在這樣的情況下,放過扶蘇的兒子這麼一個最大的隱患,似乎有點說不過去。畢竟,秦始皇沒有立皇后,無嫡子,遵從無嫡立長的原則,扶蘇系在宗法上是有優先繼承權的,所以,秦二世不太可能放過扶蘇的兒子。



子嬰是秦始皇兒子的說法,個人覺得,也不太說得通。之前說了,秦二世即位後,對自己的兄弟大開殺戒。按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有個別僥倖倖存者,應該也屬於要麼本身有生理或者心理問題,對皇位夠不成威脅,比如傻子,或者嚴重殘疾等;要麼就是年紀太小,秦二世覺得暫時構不成威脅。但是,問題又來了,史書對子嬰從無有疾患的記載,而且,從他誅殺趙高的果敢勇武來看,也不像有問題。同時,子嬰被趙高擁立為秦王時已然成年,而史書記載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幼子,而且死時才二十四歲。所以,年齡上子嬰與秦始皇年紀非常小的兒子似乎也不符合。



那麼,是秦始皇的其他孫子呢?很多人會覺得,秦二世應該不會趕盡殺絕、一個不留吧?不過,個人覺得未必。先搞清楚,秦二世為什麼對他的兄弟大開殺戒?是因為自己皇位來路不在,心虛,所以要消除威脅,斬草除根。那麼,僅僅殺幾個兄弟有用嗎?要知道,秦二世是老么,古人又多早婚,所以,彼時他部分哥哥的兒子可能已經成年,不照樣還是隱患?所以,秦二世不可能僅僅殺幾個兄弟就完事,屠刀既然已經舉起,必然是除惡務盡,斬草除根了。所以,秦始皇的其他孫子應對也是難逃厄運,甚至更下一代男丁可能也難逃一死。當然,這只是個人推測而已。



綜上所述,個人覺得子嬰作為秦始皇直系後代的可能性真的不太大。本人倒是更願意相信子嬰是秦始皇唯一的弟弟長安君成蟜的後代,當然是兒子還是孫子已經不重要了。成蟜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叛秦降趙,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不太可能會善待他的後代。所以,成蟜這一支基本和秦朝的皇位是絕緣的,秦二世展開“除草行動”時,忽略了這一支的堂兄弟、堂侄也就說得通了。成蟜這一支的後代卻因禍得福,逃過了秦二世的大規模殺戮。秦二世被趙高殺了之後,秦始皇直系後代實際已經被秦二世殺光了。趙高要立嬴姓趙氏子弟,血緣最近的就只剩成蟜這一支了,子嬰自然也就入選了。大概是因為祖上失勢,子嬰未能生於大富大貴之家,反倒是成就了他果敢、勇武的性格,一舉將趙高誅殺,頗有其祖上雄風。可惜,彼時的大秦帝國已是日薄西山、江河日下,縱秦始皇復生,也回天乏術。子嬰再如何能幹,也改變不了亡國之君的命運。

所以,秦二世由秦始皇的兒子胡亥換成子嬰,這個命題本身就不成立。秦始皇當時有那麼多的兒子在,怎麼可能傳位於一個曾經的政敵且叛秦降趙的弟弟之後呢?正因為有了秦二世胡亥即位後對秦始皇直系後代的大屠殺,子嬰才有了成為秦王的可能。沒有秦二世胡亥,子嬰只能是秦朝一個失勢、落魄的宗室子弟而已。所以,秦二世由胡亥換成子嬰這個假設根本不成立,其前提和基礎就不存在。不過,如果即位的是扶蘇或者秦始皇其他稍微有些能力的兒子,秦朝二世而亡的命運倒還真未必會出現。如果即位者及時轉變政策,儘量與民休息(大致就相當於漢初的無為而治),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樣濫用民力,加之沒有之後秦二世和趙高的亂政,秦朝真的未必會那麼快走向滅亡。個人覺得,至少不會二世而亡那麼悲催。說到底,還是要怪秦始皇,如果他明立皇太子或者立一個皇后,有嫡子存在,趙高、李斯想改立胡亥恐怕就得廢點事了,或許胡亥就成不了秦二世了,秦朝的命運或許就又不一樣了。


不務正業歪醫生

我一直都覺得秦國是一個很彪悍的存在。從這個國家建立開始,經過幾代人奮發圖強,秦國日漸強大之後幾乎每一任國君都勵精圖治,是所有諸侯國中出現昏君最少的國家了。

縱然始皇帝統一了六國,為秦朝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可是老話不是說嘛,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秦國是因始皇帝而存在,而強大,他死了,誰也無法掌握這個國家,無論換胡亥還是子嬰。

但是,我覺得扶蘇可以。

如果扶蘇不死,其它任何人都不敢亂來。因為在那個時候,無論幹什麼都要有理由,就算是造反也要。後面的這些造反者為什麼能夠造的起來,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打著為扶蘇昭雪的名義。扶蘇的仁心仁德在朝在野有口皆碑,如果他當時沒死,而是帶著蒙恬和他的30萬精銳之師,回到咸陽,聯合蒙毅王離,任誰都不敢輕舉妄動,畢竟扶蘇是長子,默認的帝國繼承人,他回來了,等於帝國又有了核心,誰敢反。就算有抖膽,想送死的,我想百姓也不答應,前面說了,扶蘇仁德,深得民心,要造反,沒人會參與。再加上他憂國憂民的心性,

他雖然不能像他老爹那樣,把手巨掣,攪動風雲,但是他會給大秦帶來另一番景象,百姓安居樂業,商業農業會更加繁榮,諸子百家重新歸位,各司其職,六國遺民也日漸融入,吃穿不愁了,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想造反了。再說如果真有人想造反,他還有章邯和蒙恬兩位無敵大將軍,根本不怕。


等我一下下z

如果把秦二世胡亥換成秦王子嬰,或許秦朝的國祚會長久些?是的,國祚一定要長些。

在這個問題上涉及到趙高和李斯。尤其是趙高的種種陰謀手段,碰上了一個被裝進桶裡面的秦二世胡亥。等到這個有能力的奸臣把桶蓋釘完成,秦王朝已經完了,軍隊也被消耗殆盡。而子嬰一上位,接手的爛攤子,要將沒將,要兵沒兵,要宗室支援,人也找不到一個,大臣慌張,百姓無主。劉邦已至灞上,項羽己坑新安。這樣的王,任了誰也不能把家國起死回生,挽既倒於復立。然而,子嬰好歹殺了趙高,把僅存的部隊調去固守咸陽。魚爛不可復全,堤決不可復擁,天下大勢土崩瓦解。他又能幹得了什麼?

如果秦二世胡亥不用趙高,不殺宗室,不受矇蔽,聽聽大臣如李斯的話,事情也不致於如此不堪。須知,趙高怕秦二世追責於他,他才指鹿為馬,起了殺秦二世的壞心。

秦二世是壞,但不傻,曉得起用少府當大將軍,臨事而武裝酈山刑徒為兵去平定關外動亂局勢。趙國久討不定,他調王離引三十萬大軍南下圍趙歇張耳於鉅鹿城,又派使者去南方軍尉佗(趙佗)部,因種種原因不濟才作罷。但是,秦二世失敗了,他讓他的老師害慘了,家國破亡,身死非常,不能不說,晦氣透了。

假使子嬰直接從沙丘平臺承受詔命(假定的),而作秦二世子嬰的話,如何對待趙高和李斯,恐怕對付這兩個老滑頭還是當務之急。以他後來除趙高的智謀,他能除去趙高,再整治李斯。善待宗室兄弟。以他屢次向秦始皇秦二世胡亥的進言看得出,他有與民休息,與眾官同濟而治理百弊叢生的帝國的願望和憂心。如此一來,若干年之後,國力恢復,北逐匈奴,南伐五嶺,東平朝鮮,西鑿西域,一個大帝國雄踞東方,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這不可能。因為是假設而己。





劉一千五

00

一小菜一


一小菜一

秦朝亡於暴政和苛法。秦統治者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亡國是必然的。至於挽救,首先得秦帝意識到危機,否則連危機都不知道,還談什麼挽救?秦始皇后人中,都是養尊處優長大的,高高在上,滿腦子貴族意識,不但看不到嚴刑峻法和暴政的危機,恐怕還很欣賞、享受嚴刑峻法和暴政吧?對這個狀況,只有一個人——公子扶蘇——感覺到了不安,屢次進言反被派到北邊修長城去了——親身看到修長城的現場,反而更加深了扶蘇的想法。遺憾的是,歷史被李斯和趙高改寫了。唉,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