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消淮长——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智慧!

湘消淮长——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智慧!

在天京即将攻陷前, 河南巡抚张之万于六月初十日率先奏上《裁勇练兵折》 ,建议整顿制兵以代替勇营 ,清廷也认为是首要目标。天京攻下后,朝廷就有了遣撤归农的想法。后来镇江冯子材和扬州富明阿部纷纷全撤。

1864年7月19日随着湘军攻占天京,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 ,湘淮军的去留 ,成为摆在清政府和湘淮军统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何功成身退,又把自己一手创建的这种兵制保留下来就成为了曾国藩的首要目标。

湘消淮长——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智慧!

一方面,曾国藩是想急流勇退的。在他心中十分明白 ,清廷最高当局在重用他的同时, 疑忌和不满也在不断增大。早在咸丰初年,就有人向皇帝进言,认为曾氏创练湘军,"恐非国家之福"。致使他一直坎坷蹭蹬而得不到封疆实权。只是到了咸丰十年江南大营第二次兵溃,环顾海内,只有曾国藩可以统率湘军应敌, 清廷才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

湘消淮长——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智慧!

另一方面,曾国藩与他一手扶持的李鸿章的淮军迅速壮大有着重要的关系 。他说:"湘勇强弩之末 ,锐气全消 ,力不足以制捻 。将来勘定两淮,必须贵部淮勇任之 。国藩早持此议,幸阁下为证成此言 。兵端未息, 自须培养朝气、涤除暮气。淮勇气方强盛,必不宜裁 ,而湘勇则宜多速裁。"

李鸿章有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制定出朝廷满意的裁军问题。李鸿章的考虑,是将淮军撤去一半或三分之一, 保留精锐主力。这样做 ,不但可以缓解遣撤时发还欠饷的实际困难 ,而且可以实现李鸿章的 "以备海防"的需要。

可以说,面对清廷的裁军逼迫,曾国藩和李鸿章一退一进使得清廷对曾国藩的猜忌,也保证了大清还有那么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