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賞玩、鑑藏看唐宋硯臺文化

龐思建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及藝術品市場的興盛,作為收藏品的古硯逐漸引起人們關注,但硯臺愛好者對硯臺文化及市場狀況瞭解甚少。硯臺的文化內涵豐富,涉及面廣,如何從“賞”到“藏”來把握古硯的豐富內涵及特殊性?單就石材方面,什麼樣的硯臺才是好硯臺?正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硯德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呈現的不同材質的 140 餘方硯臺就是最好的答案。那麼,清代之前的古硯所用材質也是這些嗎?如今價格與價值又有什麼辯證關係?收藏者如何能有效收藏高古硯臺呢?

由賞玩、鑑藏看唐宋硯臺文化

【唐】箕形陶硯 故宮博物院藏

此硯為陶製,造型小巧,呈風字形。硯首高翹呈圓弧形,兩側折腰,因似箕形而稱箕形硯。硯面下斜形成硯池,硯堂表面光滑,可與石硯相媲美。此類型的陶質箕形硯為唐代較為流行的硯式。

硯臺文化的傳承已有 5000 多年,其雛形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期,被稱為“研”,主要用於研磨描繪石器和陶器的天然礦物顏料。由此,硯臺成為了伴隨人類繪畫和記錄活動的重要工具之一。時至唐宋,硯臺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首個盛行期。如箕形硯、抄手硯均在這時興起,並得以發展和延續。如今,隨著中國文化藝術的快速發展及市場的繁榮,硯臺重新被人們關注,逐漸掀起了研究、收藏古硯的熱潮。

賞:“硯品”“石眼”更添情趣

唐宋時期硯臺的興盛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形態有著密切的聯繫。眾多文人雅士因當時的文化風氣、潮流風尚所致,尤其注重在文學和書畫方面的修養,這便為硯臺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文化環境。於是,人們開始追捧和推崇硯臺,並且在“質”和“量”上都產生了空前的需求,硯臺以一種獨特的文化附屬品形態步入了歷史舞臺,並佔據了無可替代的地位。中國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洮河硯)在唐宋時期聞名,主要是源於它的實用性。中國收藏家協會文房四寶委員會主任陳國源解釋:“其他種類如鐵硯、泥硯、瓦硯、玉硯、水晶硯、木硯等,古人都嘗試過,在實用性上都存在諸多缺憾,最後認為只有石頭的硯最好。在這些硯臺上如使用同樣的墨和水,磨同樣的圈數,石硯發墨如油,又細又濃,最為好用,因此更適於研墨,成為當時主要的硯臺製作材料。”

由賞玩、鑑藏看唐宋硯臺文化

【唐】李顥款風字形硯 故宮博物院藏

此硯為陶製,風字形。硯面池堂一體,硯首高翹,內凹呈鳳池。此硯陶土細膩,硯表光滑,硯體薄而輕,硯式獨特,頗具唐代風韻。

唐宋以箕形硯、抄手硯為標準器,大多沒有雕飾。一是因為箕形硯的造型特徵不適於雕刻紋飾;二是當時多重視實用性,如抄手硯多為繪製壁畫時使用,易磕碰,雕飾無益;三是由於唐代文化追求簡約大方的藝術風格,認為硯臺完美的弧度要比花哨的工藝更為珍貴。直到宋代後期才逐漸出現了一些雕飾,增添了文房案頭的審美情趣。正如中國硯研究會會長金彤所言,唐宋時期由於文人、藝術家對硯的追捧,硯臺開始由實用器逐漸轉為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賞玩硯臺除了觀其型、品其雕、識其文,比較有特色的一點是賞“硯品”。金彤談道:“當硯臺浸水時,會展現出尤為美觀的石紋,稱為‘硯品’,常見的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天青、冰紋、火捺、馬尾紋、胭脂暈等 20 多種。”在硯品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紋飾,叫做石眼。石眼的名目眾多而繁雜,一般以形定名,常見的有鴝鵒眼、雀眼、雞公眼、貓眼、象眼、綠豆眼、豬鬃眼等。石眼形體圓正或尖長,長在天青活青紫色的硯石上,呈青綠色略帶微黃色,深淺相間。長有石眼的硯石十分寶貴和難得,《硯譜》記載:“端石有

眼者最貴。”金彤介紹:“唐宋古硯,因有眼石材不易多得,若有一顆兩顆石眼便彌足珍貴,因此古人有‘一眼值千金’之說。”

藏:盛行千年,而今購藏需謹慎

硯臺的收藏在唐宋時期就已興起,文人將其對硯石的喜愛刻在硯臺上,並在同好之間相互交流、饋贈。當時流行的四大名硯石質堅韌潤密,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發墨如油不傷毫,最受文人喜愛。因而品硯、賞硯成為眾多文人雅士的一大嗜好。硯臺在當時市場上價格是非常昂貴的,其貴重程度足以超過瓷器字畫。趙汝珍編著《古玩指南》一書中提道:“唐宋之時,千百金之硯,比比皆是。”當時硯臺的收藏群體主要集中在著名的書法家和繪畫家,像唐代的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以及宋代的“蘇黃米蔡”等,他們不僅藏硯,還編寫了多本有關硯臺的著作,如米芾的《硯史》、柳公權的《論硯》等,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硯學史料。從唐至清中期,文人墨客多因有一方名硯洋洋自得,但到晚清和民國時期,因鋼筆、鉛筆等西方書寫工具的大量輸入,文房四寶的地位一落千丈。

由賞玩、鑑藏看唐宋硯臺文化

【宋】青石雕魚紋硯 故宮博物院藏

此硯為青石制,長方形,硯面上窄而下寬,略呈梯形,硯側下斂,背面為平直長方形。硯面為開琢橢圓形硯堂,表面光滑,與硯池相通,硯池邊貼塑魚紋,頗為別緻。

當下,國學與書法的復興正逐漸帶動硯臺市場的迴歸。但相較價格一路飆升的傳統書畫,古硯市場卻稍顯冷清。一是世人更喜歡傳統藏品,如書畫、瓷器等;二是很多人不懂硯。金彤指出:“硯臺從唐宋至明清一直是最受追捧的收藏門類,其價格相較其他門類藝術品被低估還與歐美買家操縱市場的歷史慣性有關,但這正是古硯收藏愛好者入手的最好時機。”如今,唐宋古硯的價格已經達到幾百萬、上千萬元的級別,精品實在是太稀缺,可謂買一件少一件。

由賞玩、鑑藏看唐宋硯臺文化

【宋】洮河石雕蘭亭集會圖硯 故宮博物院藏

硯長方形,硯面及四側面淺浮雕蘭亭集會圖。此硯石質細膩古樸,包漿厚,呈豆綠色,為宋硯傳世精品。明末時由吳拭珍藏。

藝術市場深不可測,在其興盛的同時也會出現眾多造假的現象,使得市場中贗品橫行,對一些新晉的藏家造成了巨大傷害,古硯市場亦如此。

硯臺收藏讓眾多硯臺愛好者捉摸不透,不敢輕易下手。因為硯臺的鑑定不僅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還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因為不管造假者用什麼方法做偽,新作和舊玩也是兩種味道。對此,金彤做了詳細的介紹:“唐宋硯臺在造型雕琢上十分講究,如對硯臺邊稜線上的某些細節處理,當時工匠在製作時有意或無意間將線條的流暢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或以‘不規矩’的線條凸顯出規矩的造型,這種隨意性使硯臺的精氣神和靈動感油然而生,活靈活現。再如硯臺的某個面上帶有弧度凸起或凹陷,儘管顯得不那麼平整,但恰恰正是這種不平整的節奏感才是展現古硯最精美古樸的一面。另外,古硯所散發的歷史感與滄桑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洗禮和磨練,特別是在使用過程中留下的痕跡或破損,都會使得古硯的風韻氣質更加含蓄和獨具魅力。”金彤補充道:“藝術品的神韻,只能依靠收藏者自己領悟。”

由賞玩、鑑藏看唐宋硯臺文化

【宋】端石雕蟾紋長方硯 故宮博物院藏

此硯為端石制,抄手硯式。硯面長方形,硯堂呈橢圓形,硯額雕刻彎月形硯池,硯面左下角雕飾蟾蜍。抄手硯式為宋代遺風。

新晉硯臺藏家需要多聽前輩們的意見,才能少走彎路,不然單靠資金去積累經驗,等明白了究竟的時候資金就耗得差不多了。對此陳國源建議愛好者在收藏初期可以先購買一些普通硯臺,價格相對低廉的作品;其次,在購買時可以先忽略硯臺的品相問題,最重要的是保證硯臺是真品;最後,隨著收藏者知識儲備的增加,對硯臺的鑑定有了一定的瞭解後,方可再邁向高層次的硯臺收藏。

金彤認為:“這種收藏態度是正確的,剛開始收藏愛好者要循序漸進多聽聽前輩老師的意見。”硯臺收藏並不是翻一下書就能知道怎麼購買,其中暗含很多“門道”。在購買時需要注意以下五點:一看,看硯臺的材質、工藝、品相、銘文等。二摸,用手撫摸硯臺,感覺是否滑潤細膩。滑潤者,石質好;粗糙者,石質就差。三敲,用手指托住硯臺,手指輕擊之,側耳聽其聲音。如果是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如果是歙硯,以聲音清脆為好。四洗,把硯臺上的墨跡洗掉,還其本來面目,這樣更容易看清是否有損傷或修理過的痕跡。注意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有很大的差別。五掂,掂一下硯臺的分量,同樣大小的歙硯,重者好,輕者次之。

唐宋古硯流傳至今,能夠保持品相完整的精品少之又少,因此在保養方面也有許多注意之處。陳國源建議:“任何硯臺的保存都要有個錦盒,錦盒外最好再有一個木盒。對於端硯一般上蠟,而歙硯則需要上一層植物油。一些形態較小的硯石可以拿在手中把玩,一段時間後會形成一層包漿,這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由賞玩、鑑藏看唐宋硯臺文化

查看更多藝術資訊請下載中國美術報網APP

中國美術報網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