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寧格勒曾是德國領土,為何在俄羅斯卻從來不鬧獨立?

胡帥波

從地理上看,加里寧格勒是俄羅斯的一塊飛地,與本土其他部分不接壤,中間隔著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而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都已經加入北約和歐盟。所以加里寧格勒處於“孤身入敵營”的境地。

但是,加里寧格勒一直牢牢掌控在俄羅斯的手中,從未有分離出去的擔心。為什麼?

第一,人口結構以俄羅斯族為主。加里寧格勒原本是德國的領土,名為柯尼斯堡。二戰後期,蘇聯佔領了這個地方,並向盟國提出將這個地方劃為蘇聯領土。波茨坦會議上,盟國原則上同意了這一領土變更。1946年,柯尼斯堡更名為“加里寧格勒”,以紀念已經去世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在此之後,蘇聯將加里寧格勒的人口進行了大規模置換。戰後倖存的德國居民被強制遷出,而大量俄羅斯族人口被大量遷入。這個地區徹底變成了講俄語的俄國人的土地。根據俄羅斯的人口普查數據,到2010年,加里寧格勒的俄羅斯族人口占87.4%,德意志族則只佔0.4%。所以,這個地區從文化、民族等方面看,已經和德國沒有任何關係了。

第二,加里寧格勒戰略地位重要,俄羅斯高度重視、牢牢掌控。如前所述,加里寧格勒深入北約腹地,類似一把尖刀埋在敵人的身體內部;加里寧格勒扼守波羅的海南部,波羅的斯克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唯一的全年不凍港,也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駐泊地。所以,俄羅斯高度重視加里寧格勒,不僅和波蘭等國簽署了過境協議,保證這個地區和俄羅斯本部的便捷聯繫,而且在此地部署重兵,防範北約的軍事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加里寧格勒更難以輕易獨立。


布萊克懷特

題記:蘇聯人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尾。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勝,可以對德國予取予奪,蘇聯也費了很大一番腦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切斷與德國的本部的聯繫:蘇聯志在必得東普

蘇聯與德國之間有一個波蘭,波蘭領土上有一條有名的“寇松線”,這是蘇聯耿耿於懷的一條界限,因為這蘇聯被迫簽定的條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夥同德國瓜分波蘭,他想得到的就是“寇松線”以東的領土,大約1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二戰前波蘭的50%。波蘭在二戰時一直在堅持對德作戰,是戰勝國的一員,人員物資損失相當大。蘇聯這樣的吃相連美國都看不下去了。

西方盟國們建議蘇聯把利沃夫(烏克蘭西部領土)還給波蘭,理由是在歷史上這塊地區確實屬於波蘭,莫洛托夫也承認。不過蘇聯回懟道,美洲土地在歷史上也是英國的殖民地,是否英國可以提出要求美國歸還?

蘇聯為了補償波蘭,就從毫無反擊能力的德國下手,將德國東部的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波拉美尼亞地區都劃給波蘭。這樣波蘭東失西補,一共還損失了6萬多平方公里,從戰前的37萬平方公里到戰後的31萬平方公里。到了這個份上,波蘭也不好鬧了。而且,從實用角度看,波蘭得到的德國東部地區,工業基礎和農業條件都很不錯。

蘇聯預先給德國和波蘭挖了一個坑,給未來留了一個緩衝地。

然後蘇聯才瞄上了波羅的海的加里寧格勒。這一塊地區扼守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戰略位置重要。尤為重要的是,這裡是普魯士的精神家園,是軍國主義的精神聖地。盟軍計劃制裁普魯士,徹底閹割軍國主義精神,改造普魯士。

蘇聯在戰爭結束前都沒有解放庫爾蘭地區,就與蘇聯沒有波羅的海制海權有關。因此蘇聯要求把東普魯士的大部分地區都劃給自己,設置了加里寧格勒州。

70多年了,德國人為什麼不聲索東普魯士主權?

加里寧格勒州的位置如此重要,蘇聯人也不敢等閒視之。按照俄羅斯留地不留人的傳統,加里寧格勒地區的德國人被強制遷徙,所有財產都被充公。到1949年時,最後一批德國遷徙完畢,東普魯士完成了人種替換,成了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從地名、人種、建築都看不出與德國有什麼聯繫。這裡是一塊被人刻意遺忘的地區,只能出現在歷史課本上。德國與東普魯士的精神聯繫,被毛熊強行撕裂;與東普魯士的陸地聯繫,也因為波蘭存在的原因,徹底斷絕了。

(住在東普的俄羅斯人)

德國作為二戰秩序的結果之一,他也不敢挑戰秩序,索取東普魯士。雖然任何條約都只是實力的反映,但是如今的德國還不具備撕毀條約的實力。

東德還是波蘭?蘇聯選錯了盟友

作為始作俑者,蘇聯的日子也沒有好過到哪裡。分拆東德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波蘭,看似一招好棋,卻讓東德失去了與西德較量的本錢,使得東德在倒向西方的波蘭和西德的夾擊下,最終以西德兼併東德的方式完成了德國統一。

(兩德統一)

波蘭早在德國統一之前,就已經與蘇聯分道揚鑣了。

強行割走的利沃夫地區,給了烏克蘭,結果烏克蘭甚至想帶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倒戈西方。

相比之下,東德竟然還是較為忠誠地執行了蘇聯的意志的國家。如果蘇聯保留德國的波拉美尼亞地區,東德有2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擁有對抗西德的實力,波蘭也不會肆無忌憚的倒戈西方。

俱往矣,如今的俄羅斯,為求自保,只好在加里寧格勒州佈置了大量的洲際導彈嚇唬西方國家。這個當年很多德國哲人生活過的地區,上演著最真實的軍事對抗,這與柏拉圖設想的哲學家做國王的“理想國”相去萬里了。


而知而行



因為自二戰勝利後,加里寧格勒劃歸前蘇聯,原有土地上的德國人被迫遷徙回國,隨之而來的是俄羅斯人的遷入,目前俄羅斯人是主體民族,所以不存在獨立的基礎。

加里寧格勒,原名柯尼斯堡,自1255年其便成為條頓騎士團要塞和東普魯士首都,是1944年以前德國最為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在二戰期間隨著納粹德國戰敗,依照《波茨坦公告》劃歸前蘇聯。



在1944年—1945年盟軍大轟炸和蘇軍柯尼斯堡戰役後,這座城市的德式建築損失殆盡,而人口從37萬銳減到12萬。在1946年,柯尼斯堡被更名為加里寧格勒,而在1949年最後一批2萬德國人強制遷徙後,柯尼斯堡被前蘇聯徹底接管。

目前加里寧格勒俄羅斯人佔全部人數的87%,德國人只有0.4%,在民族問題上就不存在根本矛盾。而德國政府因《波茨坦公告》等戰後秩序規劃條文對加里寧格勒也不存在主權擁有問題。再加之前蘇聯/俄羅斯長期將加里寧格勒列為軍事重地,部署重兵。所以此飛地不存在獨立的實際可能。


馬克觀察

俄國在加里寧格勒的所為,其實和其在遠東的所為,完全一樣。那就是地留下,人清空。

加里寧格勒,曾是條頓騎士團的首府,曾是普魯士公國的首府,但正是普魯士這個名詞,讓當時的蘇美英三國深為忌憚。1943年,三巨頭在德黑蘭聚首,英國首相丘吉爾就認為德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背後,普魯士是萬惡之源!美國總統羅斯福則表示:“普魯士要讓其儘可能地縮小和削弱。”據說就在這場會議上,三國領導人達成共識:在戰後,德國可以被允許存在,但作為德國一部分的普魯士一定要取締。

而到了戰爭結束之後,盟國便立即實施這一計劃,東普魯士的首府哥尼斯堡及其周邊地區補償給蘇聯,剩餘部分劃給波蘭。而蘇聯人的做法,那就是:地給我留下,人給我滾!

於是,所有能讓人聯想起普魯士的東西都被抹去,地名被更改、人民被驅逐、宮殿被拆毀。更有甚者,在蘇控東普魯士地區,一些普魯士貴族的陵墓都被拆毀和填平。

而且,佔領德國的盟軍管制委員會還頒佈第46號暫行法,宣佈“普魯士國中央政府及附屬各級機關即日起解散”。同日,聯合國管理委員會又頒佈了第47條法令,宣佈“以普魯士為名的國家正式滅亡,並不獲承認”。根據這些法令,德國國內不能有普魯士及其相關地名。

那麼,東普魯士劃歸了蘇聯,東普魯士人又去了何方呢?

只有兩條路供他們選擇,一是打包去西德或東德,而若是西德東德都不收留你,你也不能留在加里寧格勒,而會被送上前往西伯利亞的火車,以很大的概率死在那裡,當然原因可以是疾病,也可以是飢餓,大部分原因則是餓出毛病,再病死。

而騰空的加里寧格勒,而今已經完全是俄羅斯人居住的一個城市,與太平洋西岸的海參崴一樣,昔日的民族、文化,都蕩然無存。

而既然人都沒了,還談什麼分離主義呢?難道加里寧格勒的俄羅斯人,會要求獨立,自己建一個國家,當然不可能!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俄羅斯高加索地區的部分地方,分離意識比較強,但唯一的飛地,偏安一隅的加里寧格勒州人卻心向祖國,從來不鬧獨立,常年享有寧靜、祥和的氛圍,人民安居樂業,根本原因在於俄羅斯把原居加里寧格勒州的德意志人全部遷走,一個不留,將大量俄俄羅斯族人移民此地,沒過多久,俄羅斯族人就成了這篇土地的主人,對俄羅斯的國家認同高,沒有鬧獨立的任何念想。


一、騰籠換鳥,俄羅斯族成了主體民族

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對新佔領的土地的統治政策,首先就是騰籠換鳥,強制實施人口大遷移,就是將原住民全部趕到俄羅斯的其他地方,並將大量的俄羅斯族人遷移到新佔領的土地,不用過幾天,俄羅斯族人就成了新佔領土地的主體民族,成為當地的主導力量。俄羅斯通過這樣的手段牢牢地掌控新佔領的土地,也就自然不會有鬧獨立,搞分裂的威脅與風險。而被強制遷走的原住民,到陌生的遙遠的地方生存,力量薄弱,也沒有在新居住地鬧分裂的本事,能活下去就萬事大吉了。

加里寧格勒州現有人口大約有100萬,民族構成裡,俄羅斯族佔78.5%,白俄羅斯族佔8.5%,烏克蘭族佔7.2%,立陶宛族佔2.1%、波蘭族佔0.5%、韃靼族、莫爾多瓦族和猶太族佔0.4%,楚瓦什族佔0.3%,阿塞拜疆族佔0.2%,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1.5%,卻唯獨沒有原住民德意志族人。因此,凡是俄羅斯族人佔主體的地方,俄羅斯都不用當心鬧獨立。

二、全俄化,消除東普魯士的任何痕跡

為了強化對新佔領土地的統治,蘇聯/俄羅斯採取的另一個政策就是強力推行全俄化——寫俄文,講俄語,住俄羅斯族人,當官的只能是俄羅斯族人……並且必須消除原來的統治者、主體民族的任何痕跡,即使是空氣也得改造,變成俄羅斯的味道。

在加里寧格勒州,東普魯士的任何痕跡早就被俄羅斯人消滅得乾乾淨淨,倖存的德國建築只有修復過的哥尼斯堡大教堂,孤獨地訴說著飄渺的歷史。

三、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有強大的駐軍

加里寧格勒州位居中歐,是俄羅斯應對北約東擴的的軍事重鎮,在這裡部署了大量的軍隊,以及先進的武器,包括“伊斯坎德爾”導彈,在威懾美歐的同時,客觀上為威懾、壓制了當地的分離勢力,讓他們不敢有非分之想,更沒敢做一些自取滅亡的行動,保障了當地的和平,保衛了國家的主權與團結。


飛狼

加里寧格勒也就是曾經的柯尼斯堡!

1945年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蘇德戰場上節節取勝的蘇軍以200萬兵力進入德國東普魯士境內,4月蘇軍烏克蘭方面軍對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發動立體進攻,經過激戰佔領了柯尼斯堡,這便是著名的柯尼斯堡戰役,柯尼斯堡戰役之所以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據重要地位不是因為這次戰役規模龐大,傷亡慘重!而是對蘇軍柯尼斯堡的佔領所產生的劃時代的巨大政治軍事意義。

描繪柯尼斯堡戰役的油畫

在描述這次戰役之前有必要對該城市做一個簡要的介紹:柯尼斯堡由條頓騎士團北方十字軍於1255年建立,先後被條頓騎士團國、普魯士公國和東普魯士定為首都或首府。所以柯尼斯堡曾是德國普魯士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作為德國軍官團的大本營,這座城市在戰爭還沒有結束時便成了斯大林的眼中釘,肉中刺!因而1945年4月蘇軍在東普魯士戰役中攻佔該市便成了核心任務。

戰前希特勒希望德軍能長期守住這個交通樞紐,阻止蘇聯軍隊向德國縱深推進。柯尼斯堡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要塞城市,有著經營多年的防禦系統。 市內有地下工廠、兵工廠和倉庫。要塞的防禦體系,由外層防禦圍郭和三道陣地組成。城市外圍佈設有塹壕和大量防坦克障礙物、舊堡壘及其他防禦工事。在市郊,由適於防禦的磚石建築物、設置於交叉路口的街壘以及永備發射點構成火力網。英國首相丘吉爾將柯尼斯堡稱為一座“現代化的重型防禦碉堡”。

為了守衛柯尼斯堡,德軍拼湊了4個步兵師、若干國民衝鋒隊獨立團等約130000人、不足4000門火炮和迫擊炮、108輛坦克和強擊火炮,飛機120架。蘇軍參加進攻的白俄羅斯集團軍兵力有145000,5420門火炮,坦克和自行火炮507輛,作戰飛機1600架。 在開始強攻柯尼斯堡前,蘇聯炮兵對德軍永備發射工事進行了大規模炮擊。

1945年4月6日,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開始猛烈炮轟德軍陣地,超過350萬發炮彈落在德軍陣地上,整個城市的地面都幾乎要被撕裂,而後出動1000架攻擊機轟炸機對德軍陣地再次進行轟炸。德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但蘇軍進展迅速,當日蘇軍便擊潰了城市外圍德軍,完全包圍了城市。當天城市外圍防區慘烈的戰鬥竟使蘇聯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的指揮官也進入了蘇軍陣亡人員名單。

4月7日晝間,該市遭到密集空中轟炸,蘇軍航空兵在一天的戰鬥中共出動4758架次,向德軍投擲了1658噸炸彈。蘇軍攻佔了該市港口、鐵路樞紐和許多軍工目標,城內德軍守衛部隊基本處在崩潰邊緣,城市居民開始大規模逃亡。晚上8時,德軍大勢已去,有些居民沒能逃走開始在窗前掛起白旗。夜間殘餘德軍又發動了幾次反攻,但全部被蘇軍擊潰,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蘇軍向市內炮擊

德軍統帥認為再做抵抗除了徒增傷亡外沒有任何意義,因此電報元首指揮部請求投降,而希特勒的回答依然是那句:“戰至最後一人。”4月9日晨,在蘇軍5000門大炮和大約1600架飛機的狂轟濫炸後,蘇軍突擊部隊對殘存的德軍進行密集突擊之後,蘇軍近衛第11集團軍對市中心的德軍發起衝擊,於4月9日21時迫使要塞守軍投降。

德軍投降

僅僅三天,蘇軍便擊潰了德軍經營多年嚴密佈防的城市,打破了希特勒長期據守的希望,柯尼斯堡戰役,共消滅德軍官兵約42000人;俘獲約92000萬人;繳獲迫擊炮1652門、飛機108架。本次戰役具有重大軍事政治意義,蘇聯紅軍攻佔了東普魯士首府,摧毀了德國軍國主義的東方前哨。戰爭結束後,該市成為蘇聯飛地,更名為加里寧格勒。把全部德國人都驅逐了。曾經讓世界列強恐懼的普魯士軍國主義從此徹底成為歷史,柯尼斯堡上空蘇軍那呼嘯的喀秋莎成了德意志軍國主義葬禮的煙花。


姑娘與戰爭

這是因為,這裡的人種早就已經被俄羅斯人換了血!

為什麼蘇聯解體的時候,西伯利亞地區沒有獨立?為什麼普京強勢收回克里米亞時,克里米亞地區沒有叛亂?

這都是因為,這些地方,早已經被俄羅斯人佔據,他們作為當地民族的主體,當然不會向著其他國家。

這正是俄羅斯的厲害之處,雖然他們的人數不多,但是在沙俄時代,每佔據一塊新的土地,俄羅斯人的永久殖民行動就開始了,表現為沙俄軍隊驅逐和屠殺當地的原住民,然後將本國的俄羅斯人遷到新的土地上繁衍,成為當地的主體民族。

中國也深受其害,康熙時期外興安嶺以北的地區的原住民就是被沙俄 屠殺殆盡,最後實現了佔領。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沙俄搶佔黑龍江以北地區,屠殺我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邊民,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今天,黑龍江以北已經是俄羅斯人的天下。

克里米亞也是一個道理。當初這裡曾是韃靼人的遊牧區域,沙俄來了以後,將韃靼人驅逐和屠殺,現在克里米亞90%以上都是俄羅斯人。所以克里米亞被俄羅斯搶佔時,當地人沒有反抗,因為克里米亞的大多數人也認為,自己就是俄羅斯人。

將這樣的邏輯運用到加里寧格勒,就明白為什麼加里寧格勒沒有迴歸德國的意思。

二戰後德國領土被再次瓜分,蘇聯強迫東普魯士以及易北河以東地區的德國人遷到易北河以西,造成大量的德國難民。同時,大量俄羅斯人遷入,成為當地的主體民族。

因為這裡雖然曾是德國領土,但民族早已是俄羅斯人,所以德國人即使想要收回,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加里寧格勒原來是德國的領土東普魯士。

11世紀歐洲的天主教會羅馬教廷發起了十字軍東征,而著名的十字軍東征主要是進攻中東的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控制區域,所以人們往往以為這就是事十字軍東征的全部戰場,其實當時響應羅馬教廷十字軍東征還有基督教武裝在東歐方向的向所謂的異教徒發動進攻,其中13世紀條頓騎士團攻伐的就是東普魯士,並在該地區柯尼斯堡建立條頓騎士團的領地,使該地成為基督教地區。

白底黑十字的條頓騎士團

條頓騎士團之後,在東普魯士地區逐漸發展成為普魯士王國,並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中重要強國,也逐漸成為歐洲強國,並多次在拿破崙時代,1948年革命等歐洲戰爭後顯露頭角,成為歐洲重要力量,19世紀90至70年代,普魯士王國更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掌舵之下,先後通過與丹麥的戰爭、奧地利的戰爭、法國戰爭成功統一德國,建立的德意志德國(第二帝國),所以東普魯士地區對於德國的意義非凡。

德國統一之前的形勢圖,藍色區域為普魯士王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東普魯士一直與德國其他領土相毗鄰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在第一次大戰中德國遭到失敗,被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三國瓜分而亡國的波蘭重新建國,於是東普魯士與德國本土相連的“但澤走廊”被割讓給波蘭,東普魯士的重要城市但澤成為自由市,但是就是如此,大部分東普魯士領土仍在德國的版圖之內。

德國閃擊波蘭形勢圖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希特勒是以收回“但澤走廊”為藉口對波蘭發動閃擊,在德國本土以及東普魯士兩個方向向波蘭本土發動突襲,最終和蘇聯一起第四次瓜分波蘭,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世界最強大陸軍國家在東歐進行大戰,而作為德國領土的東普魯士也在盟軍的飛機狂轟濫炸之下損失嚴重,1945年蘇聯紅軍發動柯尼斯堡戰役後,蘇聯紅軍佔領這座城市。二戰結束戰後,根據美英蘇的《波茨坦協定》,柯尼斯堡成為蘇聯領土。1946年,為紀念逝世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柯尼斯堡更名為加里寧格勒。

簽訂波茨坦協定的三巨頭

1991年蘇聯解體,作為蘇聯遺產的主要繼承者,加里寧格勒繼續成為俄羅斯領土,成為俄羅斯在中歐的飛地。

加里寧格勒位於立陶宛與波蘭之間,北臨波羅的海,特別是蘇聯解體以後,成為飛地的加里寧格勒是俄羅斯勢力向西歐拓展的重要前進基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當初被確定為蘇聯領土,就是作為二戰蘇聯的戰利品之一。

加里寧格勒的位置十分重要

按照俄羅斯的傳統,每佔領一塊新土地,就會大肆的向該地進行大規模的俄羅斯人移民,並遷移出原住民,培植親俄勢力,以改變當地的民族結構和人口構成,這也是目前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國親美、親俄勢力等出現重大分歧導致長期內亂的原因之一,這些國內的親俄勢力或是俄羅斯族人,或者是與俄羅斯人有莫大淵源,這種血親淵源是難以割裂的。

所以蘇聯佔領加里寧格勒並使該地成為蘇聯領土後,加里寧格勒的人口構成就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的日耳曼德國人幾乎都遷移出該地區,而俄羅斯人則稱為主要民族,根據2003年的統計數字,加里寧格勒州共有人口920,900人。在加里寧格勒居民的民族構成中,俄羅斯族佔78.5%,白俄羅斯族佔8.5%,烏克蘭人佔7.2%,立陶宛人佔2.1%,波蘭人佔0.5%,韃靼人、莫爾多瓦人和猶太人佔0.4%,楚瓦什人佔0.3%,阿塞拜疆人佔0.2%,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1.5%。絕對的親俄勢力佔據主流民意,所以哪裡還會有什麼人鬧獨立。


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件事情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斯大林執政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蘇聯人和德國人在這個地方爆發過激戰,當地的37萬居住民經過戰爭之後,只剩下了24萬,這還不算完俄羅斯人還要求這一塊原本屬於立陶宛的土地歸還給前蘇聯。

但是,問題就很明顯,這個地方居住的全是德國人你要了這塊地也沒用啊,人家不替你幹活。不替你生產土豆,你拿這塊地方也沒用。

這個時候我們得說斯大林這個人是大國沙文主義什麼意思?對於國家比較重要的重工業地區和戰略樞紐地帶。斯大林的要求就是少數民族,離這些地方離的越遠越好,我們不需要你們少數民族進來摻和這裡面的事情,這地方就交給我們主體的俄羅斯民族就好了。

對於這個地方的德國居民斯大林自然是看成眼中釘肉中刺,因此命令寫下來直接證明這個地方的德國居民,你們哪兒來的回哪兒去,這也就造成了前蘇聯解體的時候我們發現那些離開的那些加盟共和國大部分都是斯大林用來流放那些少數民族的地方。

事實上,這不是個例,當時德國人放棄東普魯士以後,前蘇聯強制命令1200萬德國人遷離了他們原先居住了數個世紀的故土。遷到了,現如今德國境內,土地分割給前蘇聯和波蘭共同佔有。

最終1949年最後一批約兩萬多人德國人離開了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所以留下來的人全是俄羅斯人。

當然,俄羅斯人不會吃飽了撐著要這麼一塊兒沒用的地方,這塊地方最大的好處是什麼,一個重要的港口,俄羅斯帝國,也就是前面的沙皇俄國他的最偉大的皇帝彼得大帝。拼了老命要往波羅地海打就是為了贏一個出口港,現如今這麼一個優秀的港口就在這兒擺著。前蘇聯的中央政府當然是加強了對於這一地區的管控。

所以,當前蘇聯解體的時候,這個地方反而更加的牢固,因為周圍都是一些虎視眈眈的,其他的民族,大家不抱成一團,一起抱著俄羅斯人大腿是存活不下去的。免不了的,就是到時候人家把這塊地一站,把你們又給趕到了俄羅斯,那何苦呢?


漩渦鳴人yy

曾經是德國領土的加里寧格勒為什麼從來不鬧獨立?回答這個問題很容易,因為在二戰末期和二戰結束時,原來生活在這裡的德意志人都遷移到了今天的德國領土境內。

加里寧格勒簡史

加里寧格勒這個俄羅斯味特別濃的地名,但其歷史卻非常複雜,曾經被許多國家所佔據。最早這座城市是由歐洲歷史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條頓騎士團於公元1255年所建立。條頓騎士團建立了這座城市之後,將其命名為柯尼斯堡(Königsberg),而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波希米亞國王奧卡託二世,因為他曾經為條頓騎士團征服波羅的海提供了重要支持。

建立普魯士公國的阿爾布雷希特


在之後的700年時間裡,德意志人逐漸成了這裡的主要民族,但也始終有一些立陶宛人和波蘭人生活在這裡。到公元1525年,第37任條頓騎士團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不再向羅馬教皇效忠,因此把條頓騎士團國改成了普魯士公國,轉而向當時的波蘭國王效忠,成為了波蘭王國的一塊封地。

後來此地又曾被瑞典人佔領,成為了瑞典的一塊土地,但在公元1660年,普魯士公國擺脫了瑞典和波蘭的控制,實現獨立,並在公元1701年正式建立了普魯士王國。但在公元1757年到1763年,此地又在歐洲列強全部參戰的七年戰爭中被沙皇俄國佔領,而這也成了二戰結束後此地被併入蘇聯的依據。俄軍撤走之後,柯尼斯堡又成為了普魯士王國東普魯士省的省會。而普魯士也正是從這裡起步,最終統一了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一戰之前的柯尼斯堡

但在二戰之後,德國在普魯士等地的領土被剝奪,分別併入了蘇聯和波蘭。柯尼斯堡也成了蘇聯領土的一部分。1946年,為紀念剛剛去世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這裡被改名叫加里寧格勒。

為什麼不鬧獨立?

石頭君在回答的開頭就說了,加里寧不鬧獨立的原因是這裡的德意志人都被遷走了。1945年初,納粹德國的敗局已定。而為了保存實力,強化核心領土的防禦力,德國在1945年1月23日到5月5日之間,在普魯士、波美拉尼亞和波羅的海各國進行了代號為“漢尼拔行動”的超大規模人口撤離行動。總共將大約25萬人從上述地區撤退到當時還在德軍佔領下的丹麥,後來又經丹麥撤回德國核心區域。

從普魯士等地區被遷移回德國的德意志人

而在德國投降之後舉行的波茨坦會議上,蘇美英三國確定了在先前德國佔領領土上全面驅逐德意志人的原則,此次會議所發表的《波茨坦公告》第12條規定:

三國政府在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之後,確認將還留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境內的德意志人口遷移至德國境內。

而根據戰後的安排,原來的東普魯士在戰後被蘇聯和波蘭瓜分,因此東普魯士的德意志人根據波茨坦公告也都必需撤回戰後的德國版圖內。從1946年到1949年,總共有10萬德意志人從歸屬蘇聯的東普魯士北部撤回了德國境內。

之後大量蘇聯人從國內移民到已經改名叫加里寧格勒的東普魯士北部,因此在二戰之後這裡成為蘇聯領土時,這裡的人民已經都換成了蘇聯各地來的移民,基本沒有德意志人生活在這裡了,所以加里寧格勒也就不可能出現獨立傾向了。

左上角的小紅斑點就是孤懸海外的加里寧格勒

不過在蘇聯解體之後,因為回加里寧格勒和俄羅斯本土之間被波羅的海三國隔開,想去俄羅斯其它地區都必需穿過其它國家,所以已經成了俄羅斯的一場海外飛地。所以雖然其居民還主要都是俄羅斯人,但其國家認同卻似乎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2001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24%的加里寧格勒人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俄羅斯公民,雖然這一數字在2015年上升到了41%,但仍然連半數都不到。面對在曾經是異國領土的海外飛地上生活的現實,恐怕誰也沒法保證未來加里寧格勒會不會出現真正的分離主義傾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