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因一个人命名的一座城

君士坦丁——因一个人命名的一座城

提起以人名命名的城市可能最先被想到的是埃及的亚历山大、美国的华盛顿和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吧,其实还有一座城也曾是以人名命名的——这就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全世界有四大文明古都,不过关于四大文明古都的说法其实存在两个不同的版本:其一说是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和中国西安;另有一说为意大利罗马、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希腊雅典和中国西安。然而就是这么一座世界闻名的文明古都却还拥有另一个名字——君士坦丁堡,甚至有些国家仍更愿意使用后者来称呼这座城,以致于土耳其政府不得不屡次向全世界强调:此地名叫伊斯坦布尔。

君士坦丁堡是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名字命名的,事实上这并不是这座城最初的名字:公元前657年希腊麦加拉城邦的海军统帅拜扎兹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侧建立了一座商业殖民城市并将其命名为拜占庭。这座城同周边其他地区一样在罗马的扩张过程中被纳入罗马的版图,这里同罗马核心地带意大利之间的地缘距离是比较遥远的,因此发展上受到一定限制。公元194年罗马皇帝塞维鲁为报复该城居民支持其政治对手而将其夷为平地,从此拜占庭城一蹶不振。

公元272年2月27日在罗马帝国上麦西亚行省的内索斯(今塞尔维亚和黑山东部的尼什)一名婴儿呱呱坠地。此时的罗马帝国已不是一个统一的帝国,而是实行一种在世界历史上都比较另类的四帝共治模式——帝国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由两名奥古斯都统治,而在两位奥古斯都之下各设一名凯撒以协助其治理。这名婴儿是帝国的西部奥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克罗尔的长子,也是日后的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年轻时主要是为帝国的最高皇帝戴克里先在东方服役。305年戴克里先与马克西米努斯双双退位,正是这时君士坦丁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克罗尔升任帝国西部奥古斯都,君士坦丁则奔赴不列颠与已经升为奥古斯都的父亲会合。306年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去世,不列颠军团于306年7月25日在英格兰北部城市约克宣布君士坦丁为奥古斯都。此时的罗马帝国由四位皇帝分别统治——他们是李锡尼、马克森提乌斯、马克西米安·达扎和君士坦丁。君士坦丁联合李锡尼反对马克森提乌斯。他越过阿尔卑斯山,占领意大利,在312年10月28日台伯河上穆尔维大桥附近的决战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马克森提乌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在麦地奥兰(今日之米兰)会晤。李锡尼与君士坦丁的姐姐君士坦提娅结婚,以巩固两人的同盟。两位奥古斯都同时签署了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在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在教会史上这是一件头等大事。313年,李锡尼在小亚细亚战胜马克西米安·达扎,与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国。但他们之间的和睦仅仅维持了一年。两人都为独霸帝国而投入了新的战斗。314年发生的冲突未分胜负。324年君士坦丁击溃李锡尼,后者在保住性命的保证下投降。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阴谋叛变和私通蛮族的罪名将李锡尼绞死,从此成为罗马世界唯一的统治者。

然而当君士坦丁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后却没选择帝国首都罗马城作为自己的驻地,而是在324年选择了东方的拜占庭作为帝国的新首都。这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其实罗马帝国重心的东移早已有迹可循:公元3世纪罗马的奴隶劳动已无利可图,罗马国家的发展进入停滞阶段。戴克里先时代就把小亚细亚的尼科米底亚作为自己的驻地并将其建设成为仅次于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和安条克的城市。事实上帝国中心的东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罗马文明的早期阶段罗马城所在的意大利是地中海贸易的中心,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地处欧、亚、非三洲交汇处的帝国东部地区的地位日益凸显,而拜占庭恰恰是控制黑海到爱琴海的整个贸易的关键节点,是地中海世界的商业中心。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晚期所面临的主要外患是日耳曼人和萨珊波斯,定都罗马不利于帝国中央加强幼发拉底河、多瑙河和莱茵河一线的防务。事实上四帝共治时期的西部奥古斯都的驻地也并不是罗马城,而是位于阿尔卑斯山麓的边境要塞米兰,因为对监视阿勒曼尼人而言:这里比罗马更便利。然而当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后再定都米兰就显得过于偏西了,而拜占庭更适合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都——这里位于欧亚边界,交通上四通八达,利于帝国中央调兵遣将压制周边蛮族势力。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宣布正式定都拜占庭并将其命名为”新罗马“,而后世为纪念君士坦丁大帝建城就用他的名字将此城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很多方面几乎就是罗马城的翻版:这里尽力保持了罗马的城区建设特点和城市管理规则,其城区布局模式几乎完全沿袭了罗马的风格。这里也按罗马的模式设立了元老院。城市的管理体系、巡夜制度、消防组织也与罗马保持高度一致。由于皇帝身处”新罗马“,这里一跃成为地中海世界第一大城。不过”新罗马“也有一点和罗马城不一样的地方——这里没有供奉希腊-罗马神话中诸神的万神殿,取而代之的是信仰一神教的基督教堂。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初,它的原始教义中包含反对富人和统治者的反叛性,不承认世俗统治者的权威而只承认上帝的权威,这自然引起统治者的敌视。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及其门徒保罗都是被帝国当局处死的,公元64年7月尼禄皇帝认定罗马大火是基督徒所为,于是大肆搜捕杀害基督徒,此后罗马皇帝对基督徒进行了10次大规模迫害。戴克里先时期对基督徒的迫害可谓是最严重的:从303年2月开始对基督徒进行了持续两年的迫害,在这一过程中有2000名基督徒被判处死刑。然而罗马民众面对三世纪危机的衰落与动荡反而更愿意接受不容于官方的基督教,到4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的基督徒人数已达到500万人左右,约占帝国总人口的1/10,甚至连戴克里先的妻子和女儿都倾心于基督教。很快罗马统治当局就发现:基督教甚至已渗透到帝国军团之中。戴克里先任命的帝国西部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安在执行迫害基督徒的法令时竟一次性处死多达6000名信奉基督教的士兵,差点因此引发兵变。当时身为马克西米安部下的”凯撒“君士坦提乌斯(君士坦丁之父)在自己的辖区对戴克里先的命令阳奉阴违——尽管他推倒了高卢和不列颠的基座基督教堂做样子,但在他的军队里基督徒和多神教徒和平共处。君士坦丁继承其父的”凯撒“之位后推行了比其父更宽容的基督教政策:不仅结束了对基督教的迫害活动并以皇帝的身份确立基督教为国教。323年君士坦丁又颁布法令禁止罗马官员参加多神教神庙的活动。罗马帝国开始发展为只有一个皇帝、一部法律、一种宗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