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經典·《女兒歌》

聆聽經典,回味經典,記住經典!傳承黃土文化,傳播民族經典。今天,讓我們聆聽經典陝北民歌《女兒歌》。

聆聽經典·《女兒歌》

回味經典·趙季平、陳凱歌在寒風中的火熱情懷

1983年底,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攝製組的陳凱歌、張藝謀、何群來到西安音樂學院,為正在籌拍的準音樂片電影《黃土地》尋找作曲者。《黃土地》講述了一位八路軍文藝工作者去民間採風的故事,影片中需要穿插大量的民歌,陳凱歌一行人來到西安音樂學院找到趙季平的老師,請他幫忙推薦幾位青年作曲家。老師推薦的三四個人中就包括趙季平本人。陳凱歌在聽過趙季平的《絲綢之路幻想組曲》後決定和趙季平合作。

那年春節一過,在零下20多度的寒風中,趙季平和張藝謀、陳凱歌、何群風風火火地奔赴陝北採風。黃沙彌漫的陝北高原激發了趙季平的創作靈感。採風回來以後,趙季平很快就寫出了《女兒歌》。一曲陝北信天游,吟唱出12歲就與人訂娃娃親的翠巧對自身命運的哀嘆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記住經典·富有畫面感的歌聲既柔美又嘹亮

在陳凱歌導演的被稱為“標誌著中國電影復興” 、“里程碑式的影片”的電影《黃土地》裡,由陳凱歌導演親自做詞、趙季平老師作曲的主題曲《女兒歌》,以陝北民歌的靈魂深化主題,寫出了對人性熱烈讚美,淋漓盡致地展現黃土地上的一種蒼涼和大氣,使得《黃土地》從頭至尾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聆聽經典·《女兒歌》

《女兒歌》是趙季平專門為《黃土地》創作的一首插曲,也是《黃土地》整部影視作品的音樂主題,在劇中由翠巧演唱。《女兒歌》屬於單二部曲式結構,共分三段歌詞,前奏由蘆笙突強後弱、漸強的長音引出,緊跟著管子悲涼滄桑的旋律,二者搭配,立刻勾畫出了西北貧困地區壓抑的生存環境與翠巧孤獨淒涼的人物內心世界,這正是作曲家的獨到之處。配器上使用傳統的民族樂器組合,其中管子和胡琴作為旋律樂器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線條細膩委婉,與歌聲相呼應,形象立體,感人至深。

聆聽經典·《女兒歌》

《女兒歌》是《黃土地》拍攝之前就已錄製完成的,《女兒歌》的作詞是《黃土地》的導演陳凱歌,作曲是趙季平。正是詞曲作者對歌曲所反映的現實生活背景的深入瞭解,才鑄就了這首經典作品。他們為了加深對故事時代社會生活背景和陝北音樂背景的認識,堅持體驗生活,堅持民間採風,給他們帶來了創作的靈感。這是在音樂的原生地深入採風,才鑄成的後世經典。

時隔三十年,一個來自黃土地的年輕女歌手,一個與翠巧生存同源但生活隔代的好歌手,用特有的天籟之音和自己對過去歷史的理解,在交響樂的烘托中,極好且本色地演唱了那首曾經讓很多人落淚的《女兒歌》,所不同的是今天的落淚除了對電影人物背景的嘆息,對歌曲的讚美,還有對歌者動情演唱的共鳴。

聆聽經典·《女兒歌》

王二妮在演唱這首歌曲的過程中,反覆觀看電影《黃土地》,揣摩電影中的音樂歌曲,並將自己設身處地的融入歌曲所賦予的角色中,才能演繹地如此深情並茂、感人至深。二妮表示:“趙老師1984年為《黃土地》譜曲時的那些日子裡,他們為了採風冒著零下20℃的嚴寒,跋涉在陝北黃土高原,骯髒的車馬店,瀰漫黃沙的農家院落,那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驛站,也正是在這種生活中,他尋找到了感覺。最終以陝北民歌的靈魂深化主題,寫出了對人性熱烈讚美的《女兒歌》等一系列插曲……”

二妮在演繹這首歌時的情緒狀態緊密貼合人物,充分表現了翠巧對自己12歲就與人訂“娃娃親”這種痛苦的哀嘆。“六月裡黃河冰不化/摟著我成親是我大”“天上的沙鴿對對飛/不想我那親孃再想誰”“女兒可憐/女兒可憐/女兒喲!”二妮的歌聲中深切體味著影片內涵,從人物的命運中尋找演唱感覺,情到深處唱得牽動人心,感人肺腑!

很多觀眾聽了二妮的演繹,感到二妮演唱的歌曲特別有畫面感。她的歌聲既有江南女子的柔美,也有黃土地的高亢嘹亮,二妮不僅是用技巧在演唱,而是用心在演唱,所以才能感人肺腑。她的歌像是最富生命力的吶喊,每一個字都飽含深情,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