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戰十四年—抗戰第一槍

東北抗戰十四年—抗戰第一槍

去年電視劇《決戰江橋》在各大衛視熱播,電視劇以 “九一八”事變後黑龍江省軍民同仇敵愾,齊心協力打響抗日第一槍為背景。講述了在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的帶領下,全省軍民同日軍和以張海鵬為首的偽軍鬥智鬥勇的故事,歌頌了以馬占山為首的民族英雄,為國、為家、為民捨生忘死的民族情懷。被大家所熟知的演員李幼斌在劇中出演抗日英雄馬占山將軍。

東北抗戰十四年—抗戰第一槍

多年來,關於江橋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一再被重拍,這場發生在87年前的戰役,也成了中國抗日史上繞不開的一環。正是在這裡,馬占山拉開了中國人民十四年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大幕,也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一槍。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的策劃下,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執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張學良,面對只有一萬多人的日本關東軍,竟然命令二十萬東北軍撤到山海關內,將東三省拱手讓給了日本。讓人諷刺的是,作為張學良的好友,時任關東軍司令的本莊繁,在九一八事變後,將張學良大帥府裡的珍寶裝滿了三列火車後,運往北京,送還給了張學良。

和蔣介石一樣,張學良把解決日本侵略的希望寄託在了當時的國際聯盟調停上,可日本侵略者並沒有停下腳步,在相繼佔領了遼寧和瀋陽後,他們企圖奪取當時的黑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並趁勢佔領哈爾濱。此時,剛剛被張學良任命為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的馬占山,決心違抗上司不抵抗的命令,準備在嫩江的一座鐵路橋上同敵人決一死戰。

東北抗戰十四年—抗戰第一槍

東北抗戰十四年—抗戰第一槍

東北抗戰十四年—抗戰第一槍

嫩江古時又被叫做難水,這條難水成為了不可一世的日軍,進入中國後,遭遇的第一個難關。馬占山將一萬五千多人的部隊佈防在縱深六十多公里的陣地上,第一道防線就放在了嫩江江橋。而馬占山所要面對的敵人是日本的第二師團,俗稱仙台師團,師團代號勇,師團長多門二郎。這個師團是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的急先鋒,也是日軍精銳中的精銳。1931年11月4號,日軍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開始向江橋進攻。在日軍的強大火力下,守橋官兵用血肉之軀頑強抵抗了三天兩夜,陣地上的工事被全部摧毀,馬占山下令部隊撤出江橋,轉移到三間房,大興等陣地,繼續堅守。而與此同時,江橋抗戰的消息也傳遍全國,民眾的抗日熱情被點燃了,大家捐款捐物,組織援馬團,各地學生紛紛奔赴東北參加抗日。上海的一家菸草公司還出了一款名為馬占山牌的香菸,很快便銷售一空。

東北抗戰十四年—抗戰第一槍

民眾的抗日熱情被點燃了,蔣介石不得不宣佈支持馬占山的抗戰,可他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援軍。在外無援軍,彈藥打空的情況下,馬占山的部隊只能跳出戰壕和敵人貼身肉搏,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11月18號,一萬五千多人的守橋部隊,只剩下了兩千人,馬占山痛苦地下令部隊撤出戰鬥,轉移到海倫等地繼續戰鬥,11月19號,日軍攻佔齊齊哈爾,江橋抗戰結束。此戰,日軍被打死打傷一千五百多人,凍傷一千多人。在戰鬥結束後,日軍將俘虜的兩千多守橋官兵,全部殺害,丟棄在了江橋邊的一條壕溝裡,至今,這些英烈的骸骨仍未能找到。

東北抗戰十四年—抗戰第一槍

八十七年過去了,靜靜流淌的嫩江水已經看不出當年的烽火歲月,而那座讓日軍不得不低下驕傲頭顱的木質江橋也早已被拆除,只剩下一截木樁供人憑弔。

東北抗戰十四年—抗戰第一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