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2015年停考了,但是2016年的考試時間已經確定,為2016年9月3-4日。本文作者於

2014年第一次參加一注考試,利用半年時間在工作之餘備考,並最終以【31+32=63】分的成績通過考試。如果你還沒開始複習,看了他的考試經歷,瞬間信心倍增,有木有???

1 考前準備及必備資料

1.1 規範、標準、規程

考試大綱所要求的規範、標準、規程必須準備齊全,準備好。2013年,很多人沒帶《城市橋樑設計規範》,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橋樑的題目卻無從下筆;2014年,很多人沒有帶《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和《空間網格結構技術規程》,做不出題目。這種最最低級的錯誤,千萬不要出現,不能掉以輕心和抱有僥倖心理。實際上,越是不常考的規範,出的題目越簡單,只要翻到條文,通常就能正確解答出題目,要儘量爭取得分。所以,備考的第一步,就是將所有規範準備齊全,也算是對考試的重視。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圖1 備考的規範

1.2 參考書籍及文具

(1)參考書籍

1)張慶芳老師的《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歷年試題•疑問解答•專題聚焦》;2)命題組編寫的《全國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試題解答及分析》;3)張慶芳老師的《二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歷年試題與考點分析》;4)施嵐青教授的《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應試指南》;5)蘭定筠博士的《一、二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考前實戰訓練》;6)朱炳寅總工的“四大名著”——《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應用與分析》、《建築地基基礎設計方法及實例分析》、《建築結構設計問答及分析》、《建築抗震設計規範應用與分析》。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圖2 參考書籍

筆者強烈推薦《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歷年試題•疑問解答•專題聚焦》,正如書名,該書由三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專業考試歷年真題】,每道題目都按照考試要求的規範版本進行了詳細解答,往年的考試題目,有一些使用的是老規範,按照新規範已無法作答,張老師對此類題目會有一個小改動,讓其可以用新規範(不一定是現行最新的規範,而是考試要求的規範,有時這兩個之間會有區別)解答。

第二部分【疑問解答】,這部分把考試主要涉及六大科目中各位考友共性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詳盡的解答,每科又大體上按照規範條文的順序排版,大部分在備考過程中不理解的知識點,在這都能找到答案。

第三部分【專題聚焦】,是張老師對一些專題的總結,比如影響線、構件內力與變形計算、鋼結構中的長細比等,這些背景知識在規範中是沒有的,而考試卻經常出現,所以十分有必要學習,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分內容中的“格構式柱的計算”總結涵蓋了2014年一級專業考試鋼結構部分前幾題的考點。最後,該書的附錄是一些常用的表格,歸納在一起可以方便在考試中查找。2015年該書即將進行第5次出版,張老師會在okok論壇和電子郵箱及qq群(群號為166173994)進行答疑,所有不懂的問題都可以詢問,算是極好的一個增值服務。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圖3 三菱UM-100筆

(2)文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具沒有好壞之分,大家選擇合適自己的就行。計算器必須兩個,以防特殊情況發生。考試水性筆筆者推薦三菱UM-100,只推薦六個顏色——黑色(考試答題使用)、紅色(對答案使用)、藍色和藍黑色(做筆記使用)、綠色和天藍色(顏色醒目,標記重點使用)。活頁本+活頁紙若干,做題一定要用本子,按照答題的格式,認真作答,寫出所有必需的過程,再用紅筆批改,用綠色的筆寫下自己為什麼錯以及該題的陷阱和重要考點,用天藍色的筆寫下提醒自己的話。考前筆者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看我的習題本。卷筆刀、2B鉛筆和橡皮,這個必須要在考前都準備好,並且鉛筆一定要在紙上打磨圓潤(不能細尖),塗答題卡才可以迅速,能節省時間,小技巧發揮好也有大功效。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圖4 活頁

2 備考計劃及實施過程

(1)第一階段——基礎(3月3日~4月19日)

筆者從施嵐青的《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應試指南》(簡稱《指南》)開始看起,這本書一共有1200多頁,筆者對照著規範,根據書中列舉的規範條文,翻到規範的相應位置閱讀,把《指南》中對規範原理的理解簡要地摘抄了一部分在規範條文的空白處,方便自己弄懂原理,理解規範。基礎階段把規範過了一遍,由於沒有做題,對規範還沒有太深入的理解,甚至有看過了就忘了的感覺。但是這個階段至少培養了自習的良好習慣,慢慢地開始進入備考的狀態。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圖5 《砌規》P37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圖6 《混規》P69

(2)第二階段——入門(4月20日~6月7日)

有了一定的基礎鋪墊,筆者便開始了真題的訓練。無論是什麼考試,筆者都很看重對真題的把握,真題是複習的最好資料,是其他任何題目都無法比擬的,必須把真題研究透徹。筆者就張慶芳老師的《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歷年試題•疑問解答•專題聚焦》,開始了真題之旅。

筆者是從鋼結構下筆的,剛開始做的時候就遇到了一個問題:題目解答不出來,沒法往前推進。於是鼓起勇氣請張慶芳老師指點:“當題目做不出來時,是硬著頭皮做,等把五年真題全部做完再對答案,還是做幾道題目就看一下答案?”張老師告訴筆者這個階段就是要熟悉真題,不必要做完全部題目再對答案,可以做完幾道就看,但是一定要學會舉一反三,做題的目的是熟悉規範條文,不要為了做題而做題,要把相關的知識點都弄懂,這樣一來,才能真正發揮真題的作用。得到張老師的啟發,筆者滿懷信心地繼續往前推進做題的進程,但是在答題紙上往往紅色的筆記比黑色的還多,解題時有很多沒有考慮到的考點,而且往往犯的錯誤是相同的,筆者會把這些經常錯的地方都在規範中重點標記,並在筆記本中記錄下來。

筆者在複習時經常去大學自習室,因此做不同科目的真題時,33本規範不可能全帶著,在此也整理總結了複習不同科目應帶的規範,如表1所示。

做前5年真題時應帶規範 表1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4月20日~5月17日,筆者把前5年真題做了第一遍,正確率不高,而且有一些錯誤是經常犯的。筆者把這個階段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總結,如表2~6所示。筆者在5月20日~5月23日利用空閒時間做了一遍2011年的真題,效果很不理想,筆者對出現的錯誤進行了分析,以便於吸取教訓。5月24~25日週末,筆者模擬考場環境把2011年的真題又做了一遍,因為剛做完,情況還不錯,上午題的正確率是31/40,下午題的正確率是37/40。5月25日~6月7日,筆者把前5年的真題做了第二遍。這次是做完一門科目所有的題目才對答案,都是在活頁紙上嚴格按照考試要求答題,寫出規範條文和公式,第二遍的情況比第一遍的要好一些,正確率達到了80%左右,但是錯誤還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做一遍還不能完全掌握。

前5年真題容易出錯的地方(混凝土結構) 表2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前5年真題容易出錯的地方(鋼結構) 表3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在入門這個階段,筆者除了做完兩遍前5年真題,兩遍2011年的真題以外,還把張慶芳老師《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歷年試題•疑問解答•專題聚焦》書中的【疑問解答】看了一遍,考試前,這部分的內容筆者累積共看了3遍,一遍比一遍理解深刻,且每一遍都能發現新的內容,有新的重要收穫。對於這部分內容,若是自己帶著問題來找答案,將會很有收穫且印象深刻。

入門階段,會遇到一些題目看不懂解答,或者有一些困惑,筆者經常會在qq群裡請教各位考友,與大家討論,還是有一定的收穫。

前5年真題容易出錯的地方(鋼結構) 表4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前5年真題容易出錯的地方(鋼結構) 表5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3)第三階段——提高(6月8日~7月14日)

二級和一級一樣,有很大的共性,都是圍繞規範出題,雖然二級簡單一點(二級砌體的難度和一級相當),把二級的題目做一遍,能起到很好的查漏補缺效果,掌握各種題型,也能更加熟悉規範。事實證明也是如此,筆者通過做張慶芳老師的《二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歷年試題與考點分析》發現2014年的一級真題中有4道題目就是往年的二級真題。二級中一些考題的出題方式和考點很新穎,甚至在以往的一級題中也沒出現過,比如吊環、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樓板鋼筋補強,所以筆者印象深刻,沒想到2014年的一級就全都考了,所以遇到有特殊的題型,如果能夠好好掌握和消化,將受益匪淺。

前5年真題容易出錯的地方(高層建築結構) 表6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在提高階段,筆者和張慶芳老師保持了密切的溝通,向他請教了許多問題,收穫很大,有了一定的提高,非常感謝張老師的幫助。通過一級和二級題目的訓練,筆者對規範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規範上的筆記也逐漸多起來了,在規範的空白處寫上一些重點,對考試做題很有幫助,特別是自己的理解和規範間的相互索引。這個階段,筆者會在qq群裡和大家互相交流考試的知識點,就自己不會的問題向其他考友請教,和他們一起討論真題。此階段,筆者工作日的晚上會在自習室做二級的題目,而週末會做近五年的一級真題(2009~2013年),一天做一套試卷。在全真模擬時會看錶計時,並統計正確率。筆者做第一遍近5年真題的情況如表7所示。

第一遍近5年真題情況 表7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注:由於在入門階段已經做了2011年的真題,所以這次沒有再做了。

(4)第四階段——強化(7月15日~8月15日)

這個階段,筆者把近5年真題按照考場要求的4個小時,做了第二遍,並把2013年二級的真題做了一遍。做整套的真題,都放在週末的兩整天時間裡,每天模擬一套。第二次的正確率比想象中的要低,原本以為第一遍對完答案後都能理解和掌握,正確率可以超過90%,結果卻都在80%左右,而且很多錯的題目是第一遍做對了的,這是沒有真正完全掌握知識點的體現,因此也更加突出了多做真題的意義。

利用平常工作日的早晚時間,筆者把前5年真題中做錯的題目又重新做了一遍。這個過程就是反覆研究真題的過程,需要達到的效果是,一看題目就知道考點是什麼,並且要迅速找到規範條文,計算不能出錯,不能缺項漏項,按照考試答題的要求,不能忘記驗算最小配筋率等細節,培養自己的應試感覺。

近幾年註冊考試的改革告訴我們,考題越來越靈活,更加貼近工程實際和平常的運用,所以除了反覆做真題,筆者還認真研讀了幾本重要的規範,特別是條文說明部分。對於《混規》和《鋼規》,通過真題的訓練,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對各個章節也比較熟悉了;《抗規》筆者對照著朱總的《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應用與分析》從頭到尾過了一遍,把一些概念弄得更透徹了;《地規》和《樁規》的沉降是每年考試的重點,筆者把兩本規範中,涉及回彈和沉降的內容都詳細閱讀了,不懂的地方還翻閱了教材。

8月7日起,為了訓練做上午題的速度,筆者開始做蘭定筠《一、二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考前實戰訓練》(簡稱《實戰訓練》,共9套模擬題,其餘為真題)的上午題,每晚7點到10點,三個小時做一套題。做完上午題後,筆者又用模擬題進行了基礎、木結構和橋樑部分的專題練習(就是晚上專做一科的題目)。對待模擬題的態度應該和真題是不一樣的,做模擬題只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了(練速度和查漏補缺)。

這個階段,在自習室準備註冊結構考試的人逐漸多了起來,筆者也認識了兩個一起復習的考友,飯後和自習的休息時間,筆者經常會與他們一起討論交流:討論自己常犯的錯誤,以提醒自己和互相提醒;逐個梳理真題中的考點(軸壓比、抗震等級、計算長度、挑梁的荷載取值等);請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看看對方是如何理解的,有時候規範條文不是太好理解(容易引起歧義),就會一起根據往年的題目來推測條文的意思;把自己在做題中發現的陷阱或認為很重要的內容互相告知提醒;還相互交換了彼此規範中的筆記,規範中的筆記可以說是複習過程中總結的精華內容,而每個人工作的經歷不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複習的側重點也不同,所以規範中的筆記也不相同,經過交換學習,我們就各自擁有了兩份精華,受益匪淺。遇見志同道合的考友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在與考友的交流中,筆者獲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特別是在考試前的兩個星期,我們討論得更多,在一起反覆梳理考點,強調各個考點應該注意的問題,討論的很多東西在2014年的考試中都遇到了。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圖7 自習室圖片

(5)第五階段——衝刺(8月16日~9月6日)

距離考試還有最後的三週,時間顯得彌足珍貴,這個階段計劃不再是按照“天”來排了,而是要按照“小時”來排,精確到每個小時的任務。筆者利用晚上的時間,把在做第二遍近5年真題時做錯的題目,又再做了一遍。而週末珍貴的時間筆者選擇了把近5年真題做第四遍,完全按照計劃的考場做題順序和時間安排,這次的情況如表8所示。

第四遍近5年真題情況 表8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注:由於2010年真題比較簡單,就沒有再做第四遍了。

從表8可以看出,上午和下午的試題都已經能在3個半小時內完成了,但是由於題目已經非常熟悉,所以做題速度不太客觀。筆者反覆總結思考,深究錯誤原因,記得當時,近5年真題中筆者做錯的題目,每一道筆者都能脫口而出,倒背如流,題幹條件是什麼,考點在哪,為什麼還會錯。筆者反覆與考友交流這些問題,因為在這個時候還出現錯誤,一定要搞清楚、弄透徹,才能保證考試中不出錯,如果在考試中不再犯相同的錯誤,那反覆做真題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考前最後一週,老闆給筆者放假了,讓筆者安心準備考試。最後的八天時間,筆者花了三天把朱總的《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應用與分析》看了一遍,重點掌握了扭轉位移比、週期比、軸壓比、抗震等級、剪重比、層間位移角、樓層側向剛度比和各種調整係數等重要考點,這些都是近年來高層考試的重中之重。

最後,考試前筆者進行了兩個總結,算是終極必殺技。一是根據今年的考試熱點問題(參考朱總微博),自己做了一個各科考點分析歸納,幫助自己疏通知識體系;二是總結了考試注意事項,不僅僅是各科考試中容易出錯的地方,還有考試技巧、做題順序和答題時間。雖然做這些總結花了不少時間,但是總結本身就是一個複習的過程,相當於把各科規範從頭到尾又過了一遍,而且考試中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圖8 考試

3 總結

整個複習的過程,筆者工作日幾乎每天都保證了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看書或做題(早上1個多小時,晚上3個多小時),週末保證兩天整的學習時間,一旦加班打亂了自己的複習節奏,就調整複習計劃。隨著複習的深入,越往後的複習時間越長,效率也越高。

整個備考過程並不是說要做多少遍真題和模擬題,筆者之所以羅列了做真題的遍數和正確率,是因為筆者都留有記錄,可以給大家做個參考,而且在做題和對答案的過程中,肯定是要翻看規範並理解規範條文的,所以對規範的掌握是貫穿整個備考過程的,筆者始終認為,無論考試怎麼變,都是以規範出發的,萬變不離其宗,必須好好學習規範。

對於真題,筆者認為至少得做兩遍。具體做幾遍真題,以及複習的計劃和進度,是根據每個人具體的情況不同而調整的,在備考的過程中,筆者也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所剩的時間,逐步改變和調整自己的複習計劃,並不是一開始就想到要如何複習,而是隨著複習的深入,找了自己相對薄弱的地方,對於下階段如何複習就會有更多的想法。7月份和8月份又是設計院比較忙碌的月份,所以複習宜早不宜遲。

備考的過程的確是枯燥、單調和艱辛的,但卻是非常有收穫的,這半年的複習使筆者對規範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也在複習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之前概念性的錯誤,甚至是工程中不完善的地方,這讓筆者非常有收穫。

二、學習方法和答題技巧

1 創新學習方法

1.1 如何做題

筆者推薦的方式是用活頁紙,按照考試的要求,規範、完整地書寫答題過程,過程應該寫明引用規範和具體的條文編號(比如《抗規》5.2.5),筆者通常都會把規範公式先抄寫下來,再把具體的數值代入,最後得出答案,這樣操作有兩個好處:一是熟悉公式,像抗剪承載力、受彎承載力計算公式寫多了就大概記得了,二是如果算出來答案沒選項,方便檢查哪裡錯了,是公式抄錯了,還是數值代錯了。當然如果在考場上時間緊急,也不一定都要寫全了。

做題時,筆者不太愛在題幹中畫各種標記,一是因為沒有這個習慣,二是因為題目需要反覆做,如果把自己認為的重點都標記了,那下次做的時候,審題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起不到很好的模擬考場效果。要將題幹中的關鍵字眼很敏銳地轉化成規範條文,並寫在答題的過程中,比如題目要求設計值,筆者就會直接在答題紙上寫下“1.4×”或者“1.3×”來提醒自己別忘了分項係數。

還有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做題不是看題,也不是想題,必須動手寫出來,用計算器按出答案來才算是做題。有考友說,這個階段不想做題了,就看看題,效率還很高,比做題快多了,每道題目先看題目,心裡想想過程,就對答案。筆者個人認為這種方式是很不可取的,不僅沒起到效果,還浪費時間,想題的過程和自己動手做的過程是不一樣的,只有真正做了,寫下來了,才知道自己會遇到什麼問題,也才能夠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暴露存在的問題。所謂的看題想題,如果遇到自己沒有想到的地方,通常看到答案就會恍然大悟,對於這種情況不會引起重視,會以為自己下次就知道了,實際上下次做的時候還是不會,但是如果是事先寫下來,做完一部分題目再集中對答案,這時就能發現自己的具體錯誤,標記出來就會引起自己的重視,把關鍵點弄清楚。

1.2 如何對答案

如果說做題是手段,那對答案應該是目的所在,掌握規範就是根本,所以做完題目如何對答案是很有講究的。筆者用張慶芳老師的書做真題,張老師的解答寫得很詳細,用考試要求的規範解答,關鍵的知識點和重要的地方,還會寫點評,把一些常出現的錯誤、不同觀點的來龍去脈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都寫出來,幫助理解和記憶。

對答案時,如果最後計算出來的結果不一樣,要仔細核對是公式錯了,還是數值代錯了,或者是有其他的因素沒有考慮。如果是公式用錯了,要想為什麼答案是這個公式,關鍵點在哪兒;如果是數值代錯了,一定要弄清楚,是因為有限值還是粗心取錯了數值;如果有因素沒有考慮到,就要注意題乾的字眼和關鍵詞。錯誤的可能性有很多種,對於自己的錯誤,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要引起重視,往往一開始不注意的,就是後來經常犯錯的地方,所以出現一處錯誤,就要好好消化。好好地分析自己的錯題,做到舉一反三,才能用有限的題目得到更多的知識,有時候可以想想如果題目條件改了,就應該是另一種解答,自己給自己出題,學會找到各個題目之間聯繫,不同規範相同知識點的聯繫,經常總結自己的錯誤,把自己弄錯的規範條文標記上重點,在旁邊寫上正確的理解和依據。

對於選對了的題目,也要仔細對比過程是否正確,只有解題思路和過程都對了,才是真正的對了,而選項並不是關鍵所在,不能看到選對了,就放鬆了,如果不在第一次發現錯誤,以後可能都會把原本錯誤的當做正確的延續下去。

筆者對答案時,會在答案上用紅色的筆把錯的地方標示出來,寫出正確的解答過程,再用藍色和綠色的筆在錯題旁邊寫上錯的原因、下次要注意的地方,即使題目做對了,也可以寫。比如,“計算錯誤,要細心”,“沒有考慮抗震,注意題乾的抗震承載力”,“本題是求斜截面受拉承載力,筆者用的是斜截面受壓承載力公式”,“忘了驗算最小配筋率”,“剛度放大後,側移會相對減小,要考慮此影響”,“知識點:剛性下臥層的影響”,“本題是受剪截面控制”,“弦杆軸力不同時,計算長度的確定”,“注意淨反力和附加應力的區別”,“又忘記乘a”等。寫上這些語句,下次看本子時,就算不再看題目,也知道考點是什麼,自己哪裡錯了,現在自己是否已經完全掌握。

註冊中心和命題專家組編寫了《全國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試題解答及分析》,2011~2013年的真題,筆者除了看張慶芳老師的答案以外,還會對照看專家組的答案,看他們的書,更能體會出題人的思想,特別是書中的【命題思路】是很重要的版塊,值得研究。

1.3 如何確定做題順序

根據張慶芳老師的建議,結合自身情況,筆者制定的考場做題順序如表1所示。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由於鋼結構和橋樑只要找到了規範條文就能解答出來,很直接,沒有太多的調整和繞彎的地方,筆者選擇先做;而混凝土和高層是筆者的強項,筆者選擇放在最後,因為最後可以根據時間的多少來調整做題的快慢,筆者設定的目標是全部做完,最低要求是把所有題目都看完,絕對要避免出現後面的題目都沒看到,時間就到了的狀況。

做題的順序得根據個人情況而定,在掌握考試方法和技巧的基礎上,做題的順序對考試成績的影響不大,但每個考生都必須熟知考卷各個部分的安排,包括題號和題量,無論採取什麼樣的做題順序,一定要計劃好時間,並在每科做完時,觀察時間以發現自己的做題快慢,調整自己的做題速度。2014年的考試,上午的鋼結構較難,下午木結構、橋樑較難,雖然在上午和下午的考試中,按照筆者的計劃,一開始面對的都是最難的科目,但是積極調整心態,懂得放棄部分較難題目,結果仍然比原計劃提前15分鐘完成了答題過程,在塗答題卡後,再對個別沒有把握的題目進行計算和檢查。

所以說,做題順序不影響考試成績,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習慣。筆者是在最後做模擬題和最後一遍真題的時候,才定下這個順序,並且進行了好幾次的演練,熟練掌握了這個順序及時間的安排。在制定做題順序計劃時,要留一定的富餘時間給塗答題卡和其他情況,按照3小時45分鐘完成整套卷子比較合適,剩下的15分鐘塗答題卡和檢查,制定好自己的計劃後,要進行多次的訓練,對提高做題速度和合理利用時間很有幫助。

1.4 如何提高做題速度

眾所周知,一注考試之所以難,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時間緊,題目做不完成了絕大部分人的障礙,如果再多給每個考生半個小時的時間,那麼一注考試的難度將大大降低,所以說,提高做題速度成了備考階段的重中之重。

2014年7月份第二次做近五年真題時,筆者做一套卷子的時間還需要4小時30分鐘,與考場要求的還相距甚遠。筆者做題的速度是在做蘭定筠《實戰訓練》的過程中提高的,當時做這幾套模擬題的上午題時,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做題速度和查漏補缺。每天晚上7點到10點,筆者花三個小時做一套上午的題目(上午題計算量比下午題大,更花時間),把目標定在三個小時,是為了給自己心理暗示,無形之中提高做題速度,這幾套模擬題的鋼結構都很難,一旦遇到難題(題目看不懂、沒有思路、找不到規範條文、計算出的結果沒選項等)筆者就放棄,轉而做下一道題目,不在一道題目上花過多的時間。若能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就掌握了提高做題速度的精髓所在。

根據考試安排,240分鐘需要完成40道題,平均每道題只有6分鐘時間,若按照240分鐘做對60%的題目(也就是24道題)計算,平均每道題有10分鐘,有很多考友在考場上不捨得放棄,認為一道題目已經花了10分鐘了,就應該再花點時間把他做出來,還說放棄的機會成本很高,事實上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原因是命題組在出題時,會控制題目的難易程度,極易和極難的題目很少(或幾乎沒有),容易的題目佔20%,中等難度的題目佔60%,難題佔20%,如果花了10分鐘都得不出正確答案,那麼這道題一定是一道難題(至少對你來說是一道難題),故應該放棄。要把時間花在容易的題目和中等難度的題目上,做對做好了這些題,就能及格通過考試了,而不要在難題上過多糾纏浪費時間。回到剛開始說的,之所以做蘭定筠的《實戰訓練》,讓筆者提高了做題速度,是因為在做模擬題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上述道理,並在考試中融會貫通。這幾套模擬題的上午題,筆者得分都不高,基本上都在25分左右,但都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在3個小時之內完成的。記得有一套題,鋼結構特別難,14道題目中,只有3道題目能選出選項,其他的完全摸不著頭腦,但是最後對完答案,仍然得了25分(24分及格),因為那套題的混凝土和砌體比較簡單,各錯1道,鋼結構錯13道。這更進一步說明,要想成功必須學會放棄,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套模擬題中,筆者靈活地運用這個技巧,成功地把每套題在3個小時之內得到了25分。考場上,應該先把會做的做完了,塗完答題卡,如果還有時間,再回過頭來攻克這些難題,說不定反而可以找到新的思路,這是註冊考試成功必須掌握和懂得的道理。

做容易的題,放棄難的題,但是考試時卻不能判斷哪道題目難,哪道題目容易,所以在此,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做題所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題目的難易,併合理放棄。可參考筆者的放棄標準:超過4分鐘完全沒思路的,超過5分鐘找不到相關條文的,超過6分鐘不能寫出答案的過程的,超過10分鐘得不出正確選項的。

1.5 複習時間不夠怎麼辦

每年的5月至8月基本上都是設計院最忙的時間,很多考友都說沒有複習時間,經常要加班,對於這一點,每個單位、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無法一概而論,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筆者的想法。

首先是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在心裡明確告訴自己需要認真複習,好好複習,全力以赴。其次,運用和把握好一切時間,筆者每天早上6點多鐘起床看書做題,午休45分鐘,晚上看書到12點,這樣既能保證睡眠時間,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又能保證一定的複習時間,有些考友是中午不休息的,利用中午的兩個小時看書做題,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再者,在半年的複習時間裡,筆者杜絕了一切娛樂活動,僅保留了運動時間,把手機裡的社交軟件和遊戲全部刪除了,這樣每天可以節約至少一個小時甚至更多。最後,關於加班,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高效利用白天的八個小時工作時間,要知道所有節約的時間,都將會是你的複習時間。筆者就從來都不利用上班的時間看書做題,上班時就要抓緊幹活,為下班後不加班提供條件。記得五一節前,有個項目馬上要召開超限審查會,但是卻還沒有一張圖紙,老闆臨時安排筆者完成12張A1圖紙的設制,包括1張樁基平面佈置圖、3張地下室模板圖、5張典型塔樓平面佈置圖和3張裙房平面模板圖,加上五一節的三天假期,總共才六天時間,一想到五一節肯定要加班了,在放假前的幾天時間裡,畫圖就會格外賣力,由於任務緊張,晚上免不了加班,但在勞動節三天假期的時間裡,筆者早上會7點起床先去學校的自習室花四個小時做半套卷子,吃完午飯再去單位加班,這樣做的目的一來是儘量減少對複習進度的耽誤,二來是由於複習佔用了一部分畫圖時間,壓力會增大,逼迫自己提高畫圖效率,既滿足工作安排和需要,又儘量做到不影響原定的複習計劃。

1.6 如何學習規範

結構設計博大精深,規範條文意義深遠,是前輩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總結。在平常的工作中,考試常用的幾本規範都會經常用到,一些計算參數的取值,構件驗算的公式,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開始慢慢地琢磨,著重理解和分析,通過做歷年真題,對規範有了較為全面的瞭解,題目解答中所提到的規範條文,一定要在對答案的時候仔細閱讀,並且要閱讀規範的條文說明把相關的知識點都儘量弄懂,做到舉一反三,如果能清楚地知道每條規範的背景知識,甚至是有多少安全儲備在其中,多問幾個為什麼那樣,為什麼不能這樣,那就掌握得很透徹了。

在很多參考書中,都有對於規範條文的理解,這些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讀者理解和掌握規範,在看這些書的過程中,要在自己的規範上做好筆記,畢竟考場上沒有太多時間去翻其他參考書,主要以規範為主。

有一些在考試中經常考察的知識點,比如混凝土構件裂縫的計算、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等,筆者認為這些條文各位考友一定都能很快地翻出來,但是考場上爭分奪秒,對於這些常考的條文,如果能記住條文號,而不是憑手感去翻規範會更好,比如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值是《抗規》5.2.5條。事實上,只要規範很熟悉,甚至可以記得頁碼,比如混凝土構件裂縫的計算公式在《混規》89頁,頁碼定位比條文定位更快更準。

規範掌握熟練了,應該會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全面的體系,知道整個規範的編排組織架構,以及每本規範講的是什麼內容。一旦遇到問題,就知道去哪本規範的哪個章節查找,最基本的要求是能找到常用的規範條文,而更高的要求則是對於一個新問題,可以依據問題的屬性定位到相應的規範條文。

1.7 規範要不要貼標籤

一直到考試前兩個星期,筆者的規範還是沒有任何標籤的,在備考複習階段不貼標籤的好處就是,每次要找某個條文時,都是臨時去翻,這樣就會把這個條文的前前後後都有所照顧,雖然多花了一些時間,但是在無形之中對規範的結構和組織會更加了解,再有意識地去記憶規範目錄,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自己熟悉規範。在備考的最後時刻,筆者也把一些常考的條文貼上了標籤,這樣在考試中就可以直接一步到位,有一定的效果。

有些內容,在不同的規範中都有介紹,比如連梁剛度折減在《抗規》和《高規》中都有,單樁承載力特徵值估算在《地規》和《樁規》中都有,可以在規範裡寫上相互的索引,其他規範在哪條,並對比異同及適應條件,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手段,可以把各個規範串起來形成一個體系。

隨著學習的深入,可以在規範的空白處寫上此條規範使用的前提條件、規範的原理和由來、條文說明中重要的內容、基本假定等,還可以補充一些圖,很直觀地解釋規範。特別是規範中對於構件不同受力特性的承載力計算公式,應該把使用該公式時要注意的事項,統統寫在公式旁邊提醒自己,任何一個參數都有可能是考試的陷阱,比如材料強度取值的範圍、剪跨比限定的範圍、是否要驗算配筋率、軸力N的最大值限制等。考試時通常不會注意公式下方符號解釋裡的對於參數取值的要求,特別是不常用的公式,所以要把下方所有的要求都抄到公式旁邊,畫上一個箭頭索引,提醒自己注意。一般來說,做過幾次真題就知道哪些是常考的陷阱了,這些陷阱要寫在公式旁邊,而且要把沒有考過但很有可能會考的也寫在旁邊。

另外,對於一些自己經常找不到的條文和一些相互有聯繫的條文,筆者會把條文編號(或頁碼)寫在規範的扉頁(翻開規範封面後的第一頁白紙)上,比如《抗規》中對於單榀框架的要求,《高規》中對於週期折減的取值,《混規》、《抗規》和《高規》分別對於伸縮縫、沉降縫、防震縫、後澆帶和膨脹加強帶的設置要求,一旦需要找這些內容時,可以看看扉頁的筆記直接定位條款(或頁碼)。

規範中的筆記是每個人心血的體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拿著一套全新的規範去考試,那是不敢想象的。

1.8 題目經常做錯怎麼辦

在複習初期,由於還沒有考試的感覺,從看規範到進入做題有一個過程,所以必然會錯得比較多。在這個階段對於錯題要自己分析錯誤的原因,對於沒接觸過的考點,要重點記憶,下次在做相同考點的題時,爭取能做對,如果是一些經常錯的題目,要進行總結,因為經常犯的錯誤,也將會是考場上的錯誤,自己總結的常見錯誤一定要常常拿出來溫習,提醒自己。

在複習的中期,錯誤通常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題型新穎,之前沒有遇到過,對於這些題目要引起重視,由於出現得不多,很有可能在以後的真題中再次出現,比如2014年考試中出現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計算在以往的二級考試中就有,所以對於此類題目要一次性弄明白,不可含糊;另一種是曾經考過的,卻還總是做錯的題目,對於這種頑固性錯誤,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徹底根除,把這些錯誤總結出來,和其他考友交流,平常有空時多想想這些陷阱,並在規範的相應位置用顯眼的筆寫出來。

在複習的最後階段,如果題目還會做錯時,要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態,切忌焦躁,要知道做錯是好事,每做錯一道題都是賺的,因為錯了才會把問題暴露出來,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攻克,並提醒自己牢記。如果這個階段的錯題,還是一直以來自己經常犯的錯誤,那麼一定要在考前把這些常錯的地方反覆強化練習,寫成小紙條放口袋裡,沒事就拿出來看,並讓自己形成一個強烈的條件反射,看到這個考點,就想到這個陷阱。

1.9 如何把握命題趨勢

回顧近十年真題,可以發現命題更加接近工程實際,也更加靈活,以前那種找到規範條文直接代入數值套公式的題目越來越少了。2014年混凝土部分的4道審核配筋的題目,已經有好幾年沒出過了,很早以前倒是有這種類型的題目,筆者也很難找出所有的問題,但是筆者認為這種素質是一個合格的結構工程師應該具有的。無論是自己畫圖,還是給別人校對、審核和審定都是這樣的思路,不過作為考題要在短時間內做好,確實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水平,所以我們要在平常工作中多鍛鍊;還有一道樓板開洞、鋼筋補強的題目,這個構造筆者當時沒有翻規範(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完全沒印象在哪兒),因為記得混凝土結構總說明中有這樣的要求,需要等強補齊。所以,混凝土的構造將會是今後命題的一種趨勢,高層中各個參數的取值、各項指標的意義、基本假定和對結果的判斷,特別是和概念設計有關的東西,也將會是重點;結構體系合理性的判斷及選型在最近兩年的考試中都有出現,值得大家注意。雖然做題是應試,但是在平常工作中不斷的積累是更有必要的,遇到的每個問題都要真正弄清楚來龍去脈,因為任何問題都有可能成為考點。

歷年考試中,有很多規範條文反覆出現,而還有很多條文沒有考過,工作中也沒用過,對於這部分內容,在考前也應該適當地閱讀了解,因為較難的題目會在這裡面產生,但是不要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另外,每年更新的規範都是必考的內容。總之,以規範為根本,並結合平常的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1.10 有薄弱科目怎麼辦

考生應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複習的思路,自己熟悉的科目儘量要多得分,容易的題和難題都把握住,自己不太熟悉的科目也不要放棄,看一些相關的書籍和規範,再結合真題,也是能掌握大部分內容的,在考試中將簡單的題要做好。這樣揚長避短,最終取得一個較為理想的成績,達到一個自己滿意的效果。

對於筆者來說,橋樑工程和木結構是沒有學習和接觸過的,其他科目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基礎。木結構就一本很薄的規範,考點也較少,從歷年的真題看來,難度並不大,可以花時間好好學習,爭取得到木結構的兩分。而橋樑工程,在備考的初期,筆者把施嵐青教材的橋樑部分看完了,當時也看懂了,在後來的複習中,也把十年真題都弄明白了,但是考前做蘭定筠的模擬題,有大量橫向分佈係數的題目,而真題又從來都沒有考過,所以筆者就沒花時間去把這個知識點弄透徹。2014年在考場上,筆者是先做的木結構和橋樑,感覺都很有難度,特別是橋樑部分,出題的風格和題型和往年完全不同,關於橋樑長度、荷載組合、橡膠支座往年都考的題目卻沒有考,所以一開始筆者空了四道沒做,等其他題目全做完,再回過頭來找規範把這四道題目給寫上。

1.11 如何提高看書效率

在做真題和模擬題時,我們會模擬考場環境,給自己限定時間,所以通常效率都比較高,而看書和看規範相對來說比較枯燥,效率不太高,有時候可能花了時間卻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筆者建議,看書要有一定的進度計劃和目標,可以給自己設定一些專題,帶著問題去看書,比如,今晚想弄清楚“地基變形”這個考點,那麼帶著這個想法去看《地規》、《樁規》和其他書籍,有目的地去了解附加應力系數、平均附加應力系數、分層總和法、計算深度的確定方法等這些相關概念;如果想把鋼筋混凝土梁箍筋的配置弄懂,就看《混規》、《抗規》和《高規》中相應的部分,把非抗震和抗震的各項指標(配筋率、肢距、鋼筋最小直徑、箍筋間距等等)都羅列出來,可以寫在規範裡,也可以寫到筆記本上。如果能找到相應的真題,結合題目去看書,那就再好不過了。另外在自習室和圖書館要比在家中學習效率高很多。

2 實用考試技巧

在筆者看來,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的公式為實力70%+技巧20%+運氣10%=100%。

2.1 考前準備

在上考場前,一定要細心準備好考試所需要的所有東西,現部分列舉如下:1)考試要求的規範(對照大綱要求,準備齊全);2)必要的參考書(根據自己需要)——朱炳寅四大名著、張慶芳歷年真題等;3)手冊——靜力計算手冊、混凝土結構構造手冊、砌體結構構造手冊、鋼結構設計手冊等;4)圖集——11G101等;5)身份證或其他有效身份證明;6)准考證3份,分別放在不同的地方;7)文具——黑色水性筆4支、2B鉛筆4支、計算器2個、橡皮2個、轉筆刀、直尺、量角器等;8)手錶、紙巾;9)食物——足夠的飲用水、巧克力等。

另外,考試前要熟悉自己的准考證號,避免在考試時填錯,並且可以節約填准考證的時間。考試時手機一定要關機。

2.2 適當的放棄

建築結構丨超強總結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全攻略(一)

在表2中,筆者給出了3種較為典型的情況。其他各種可行的情況,考友們可自行計算。每次一想到這個表格,筆者對考試就充滿了信心,放棄20道題後,只要保證80%的正確率就能通過考試了。

2.3 利用好時間

考試時,是先發答題卡的,這時就要先把姓名和准考證號填好,並用鉛筆塗好,拿到試題本時,先大致瀏覽一下有沒有缺印和缺頁的現象。在短時間的瀏覽過程中,可以重點關注一下題目的插圖,看有沒有熟悉的計算模型或計算簡圖。

整個考試的過程,按照事先制定的計劃做題,一定要留出15分鐘時間來塗答題卡,無論有沒有做完題。

另外,筆者也不建議在考場上抄答案,但是建議檢查。就算到最後一秒,也不要放棄檢查,檢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之前放棄的題目,再看一遍是否有新的思路;2)之前用排除法做的題,但在最後二選一時舉棋不定的,再看看能否找到規範條文依據,從而確定選哪一個;3)計算題算出來的答案不能很好地吻合選項,再看看計算過程是不是遺漏了某些參數或計算錯誤,導致結果不正確,錯選了選項;4)做出來的題目是不是忽略了考點等。

2.4 答題技巧

要培養一種感覺,看到題乾和圖形就知道出題人想考的是什麼,涉及到哪幾本規範,這些條文中哪裡是重點和容易忽略的地方,這種感覺的培養,筆者認為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真題練習。把歷年的真題都掌握好,這裡所說的掌握,不僅是要把答案做出來,還要能做到舉一反三,透過真題看規範,試著瞭解出題人的思路,熟悉他們把規範變成考題的過程。經過大量的真題後,慢慢就會形成一種感覺,至少對於做過的題目、考過的知識點都能很快找到考點在哪兒,在每年的考試中都有大量的重複考點,這些題目要好好把握。

(2)找到自己的薄弱處。通常錯誤總是反覆犯的,對於這些常犯錯誤,要用本子記下來,並時常在腦海中回想,在口中唸叨,直到看到相關字眼就知道這個地方自己以前經常錯,錯誤的解答是什麼樣的,忽略了哪些地方,正確的解答應該是什麼樣的。這樣,也就很好地掌握了自己常錯的知識點,也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在答題時可以迅速反應。

(3)參考書。在《全國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試題解答及分析》一書中,每道題目後面都有【命題思路】,該部分應好好閱讀,並要根據該部分所列舉的思路和考點來檢查自己是否已真正掌握。這是該書與其他參考書相比最大的特色,因為該書不僅寫了該道題的考點,還引申了與之相關的考點,同一個考點,這次是這樣考,下次就可以換個方式考了。

(4)學會找關鍵詞。每道題的題幹往往很長,因為需要把各種假設的條件都羅列清楚,才不會引起歧義,避免造成不同的理解。所以,根據題目所求,要能判斷題乾的已知條件中,哪些是解題需要使用的,哪些僅僅只是附加的,為了讓題幹更加完整,把工程背景介紹得更詳細,卻對解題起不到關鍵作用,從而縮小範圍找到關鍵詞,對於重要的題幹進行深刻理解。這裡要用到的方法是根據所求反推必備的已知條件,再從題幹中搜尋這些信息,這時就會對特殊的條件更加敏感。

(5)表格下方的註釋。筆者曾一度認為,註冊結構考試就是考細心程度,因為對答案發現做錯的題目,很多是因為粗心而忽略了某些特殊的情況,而這些情況往往又是在表格下方的註釋中給出來的。表格下方的註釋是最愛出題的地方,也是考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因為表格中的大字,大家都很熟悉了,要想加大題目難度,就只能從表格下方的小字上想辦法,而考生又容易忽略此處。所以,一旦要從表格中取值時,就要好好把下方的註釋讀一讀。

在考場上答題時,時間有限,書寫答案時不要什麼都寫,把相關規範和條文寫出來,對已知條件進行判斷,或者代入已知條件得到結果即可,這樣解題過程簡單清晰而又有條理;規範的名稱不用寫全,具體的簡稱可參看《全國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試題解答及分析》。

下面結合筆者在2014年考場上的親身經歷,列舉幾個答題技巧的例子。

2014年下午的第29題,求高層剪力牆水平施工縫處的抗滑移承載力,筆者記得這個條款是在《高規》中,但是找了兩遍沒有找到(文字在右下角,公式在第二頁的左上角,不太起眼,考試時竟沒找到),筆者便想到在《抗規》中有水平施工縫處的交叉抗滑移鋼筋(筆者在規範旁畫了簡圖加強理解,所以印象很深刻),於是迅速找到《抗規》的條文,可旁邊沒有索引到《高規》,筆者立馬翻開朱總《抗規分析》一書,找到該條文,在該條文下方的“相關索引”部分有《高規》中水平施工縫的條款號,據此也就找到了《高規》上水平施工縫的出處,找到了公式,順利地解答該題。雖然繞了一個很大的圈子,才解答出這道原本應該很簡單的題目,但畢竟算是撿到了1分,耗時也在6分鐘以內,還是很值得推薦的。

2014年上午的第13題,計算罕遇地震作用時,按插值方法確定的特徵週期Tg。對於這道題目,筆者認為甚至不看題幹,只看四個選項ABCD,就能選出正確答案,因為這道題目的考點很明確,就是插值和罕遇地震+0.05s,那麼四個選項(A)0.35;(B)0.38;(C)0.40;(D)0.43,A和B可以首先排除,因為沒有考慮+0.05s,C和D中,C是規範可以直接查到的,D才應該是插值出來的,所以初步預判選D,再去查規範附錄的圖表,就能較快地得到答案,並驗證自己的預判準確性。

2014年上午的第17題,也就是鋼結構的第一題,求柱平面內的計算長度係數。一看這道題目,筆者就知道考點肯定有折減係數,查表得知折減係數是0.9,四個選項(A)上柱1.0、下柱1.0;(B)上柱3.52、下柱1.55;(C)上柱3.91、下柱1.55;(D)上柱3.91、下柱1.72,經過對比發現,A與其他三個選項都不沾邊,C上柱沒折減,D上柱和下柱都沒折減,而B上柱和下柱都折減了。A是湊數的,也不符合鋼結構單截柱計算長度係數要求,首先排除,D應該是為折減係數這個考點設置的干擾選項,按照規範是先計算下柱的計算長度係數,再通過下柱計算上柱,B和C下柱是相同的,但C上柱沒折減,所以初步預判為B,再根據答案去做過程,就能較快地得到答案。不過很遺憾,這道題目筆者一開始怎麼也算不對,筆者是先做的鋼結構,這是開考後第一題,算了大概8分鐘,就是得不出答案,反推也推不出來過程,所以筆者選了個B就先暫時放棄繼續死磕了,等到3個半小時後所有題目做完,答題卡填完,筆者再回過頭來做這道題目時,發現自己把已知條件的數值代錯了,代入正確的數後輕鬆解出答案。

最後補充一點,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卷面上儘量不要完全空白,就算是實在不會做的,也要選一個答案填上,並在解答中寫上相關的規範條文,抄個公式,直接得出某個選項的答案,前前後後都可以寫上一些內容,充實答案。這個工作可以在完成所有題目之後再進行,不要影響正常答題的時間。

2.5 筆者的考場經歷

筆者參加了2014年的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考試,和考前計劃的一樣,無論上午還是下午,均是3個半小時答完了所有的題目。

上午的題目,按照計劃先做的鋼結構,做第21題時,發現是鋼結構的抗震題,這一塊是比較難的,根據題目條件,翻閱了一下《抗規》,發現找不到切入點,題目所給的條件和提示都不知道怎麼使用,便直接放棄了。第22題,雙角鋼組合截面,單個高強螺絲承受的剪力計算,筆者想答案肯定不會簡單到直接用120kN/2=60kN,但又找不到解題思路,看著四個選項無奈也只能放棄。雖然才剛剛開始卻已經連續放棄兩題,但筆者心態還是不錯的,因為考前經過了大量的練習,懂得應該適當放棄。接下來的砌體結構,印象中沒有遇到太大的障礙,完成得較為順利,每道題都選出了一個答案。混凝土結構,一開始就是異形柱框架結構,按照《異形柱規範》進行了作答,由於對規範不太熟悉,導致速度有所減慢。接下來四道“有幾處錯誤”的題直接讓筆者傻了眼,這類型的題目很難在短時間內找齊所有錯誤和依據,筆者認為對於這種題目,不能花更多的時間。接下來的混凝土題目還比較常規。所有的題目做過一遍後,筆者就開始填塗答題卡,之後剩下的時間便開始認真檢查,對於之前心有疑慮和放棄的題目再一次試圖攻克,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下午的考試,筆者從木結構開始做,木結構第一題計算量很大,一開始筆者還走偏了方向,最後花了超過6分鐘的時間才解出來,而第二題概念題,更是在排除兩個選項之後,陷入了二選一的階段,卻遲遲得不出答案,無奈只能先選一個了。橋樑的八道題目,比以往難多了,剛開始做的時候,只能寫出四道題目,還有四道就放棄了,最後把卷子全部做完再回過頭來看,也只能“現學現賣”,根據題幹中的條件,尋找關鍵詞,再在規範中找相應的條款,最後終於把剩下的四道也寫完了。基礎部分,第4題算底板外挑長度時,花了較長的時間,列出的平衡方程算不出選項的答案,也是放棄了,最後回過頭來才做出來。疏樁減沉的考點也是新內容,好在複習到位,看規範時重點看了該部分的計算公式以及各個參數的取值,能直接定位到規範條文,並算出答案。地基的概念題較難,雖然知道在《地規》的哪一章節裡,但就是找不到關鍵的內容,最後也只能連猜帶蒙地選了答案。高層的題目,與往年相比,是更加靈活了,第26題,計算牆肢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剪力設計值V,筆者只進行了簡單的荷載組合,算出來答案是A,就直接選了,而沒有考慮與抗震等級有關的剪力增大系數。記得當時算出來是A後,心裡還嘀咕了一句,選了最小的,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只考慮一個考點,忽略了抗震等級調整的考點。事實上,考前一起備考的考友和筆者分享過經驗,如果算出來答案是A(通常是選項中最小的值),就要再想想是不是還有什麼係數沒乘,很有可能漏掉了某些放大係數,但當時完全沒有想到,甚至在檢查時也沒有發現。其餘高層的題目還比較順利。

更多內容詳見《建築結構·技術通訊》2015年第1期、第5期文章《註冊結構工程專業考試備考經驗》。

============================

關於《建築結構》

《建築結構》是國內結構設計專業影響力最大的雜誌,創刊於1971年,隸屬於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歷屆核心期刊評比中均名列前茅。官網:www.buildingstructure.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