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在生活中的應用——如何看病與怎樣挑醫生

希思兄弟(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合作出版了一本叫《決斷力: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選擇》的書,裡頭說到一個概念

“基礎比率”,就是以前的人,做同樣的事,所做到的平均水平。兄弟倆認為這是預測未來的最好參考指標。

生活中,用過去的經驗判斷未來,只要嚴格遵循並保持清醒認識,算得上是特別靠譜的決策方法。

決策在生活中的應用——如何看病與怎樣挑醫生

三年來,有意無意拍了很多北京城郊的喜鵲窩

書中提及一個真實案例,我們來看看。

布萊恩面臨一個兩難問題:一是過五六年平平靜靜的生活,這個過程中可以陪小孩成長,也可以陪愛人陪家人享受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然後死去。二是進行一場高風險的手術,如果成功了,從此就是健康的人。而失敗了,一年之內就會離去。

布萊恩需要做出一個非常艱難的決策。他首先考慮的是手術的成功率。骨髓移植手術的成功率,相當於前文提到過的“基礎比率”,經一番調查,實在是不高。但布萊恩並沒有接受這個基礎比率。他反覆的問醫生,手術到底會出現什麼樣的併發症,每種併發症的危險有多大?他發現醫生們竟然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專業,他只好自己進行研究。

後來,布萊恩判斷應該做這個移植手術,並且也做了這個手術。手術很成功,布萊恩一直健康的活著。他找出了所謂基礎比率下的真實事實,據此做出了非常成功的決策。

決策在生活中的應用——如何看病與怎樣挑醫生

三年來,有意無意拍了很多北京城郊的喜鵲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