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後期仍然掌握著絕對實權?

小公子49

明朝有兩個著名的不上朝皇帝,一個是萬曆皇帝,一個是萬曆的爺爺嘉靖帝。這爺孫倆人不上朝的時間總共近六十年!佔到明朝歷史的近乎四分之一。

但令人驚訝的是,嘉靖帝和萬曆帝的權力都沒有被架空,不僅沒有架空,而且還牢牢的掌控著權力。

道理很簡單,放過羊的人都知道,放羊不需要把每頭羊都管住,只要管住頭羊就可以。萬曆和嘉靖兩個皇帝管住大臣就是用的這個方法——管制內閣。

萬曆朝的內閣首輔,比較著名的有: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王錫爵、趙志皋、朱庚、沈一貫、方從哲、葉向高等等。這些人除張居正之外,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被萬曆皇帝嚴格控制。

萬曆朝伊始,萬曆皇帝年幼,張居正自己構建了一個由太后(李太后)、首輔(張居正)、權宦(馮保)組成的權力鐵三角。萬曆皇帝被張居正的壓制了整整十年。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第一時間把張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張居正死後,繼任的歷任首輔都已經由皇帝任命。繼任的首輔中,除了王錫爵尚有一絲強勢外,其餘的首輔幾乎沒有任何跟皇帝對抗的資本,唯以聖意為上。萬曆晚年,浙黨首輔方從哲擔任首輔的七年時間裡,幾乎沒有見過皇帝,雙方往來全靠文書,但方從哲幾乎所有的政意處理都由皇帝決定。

而且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政務尤其是重要政務還是要處理的,對於明朝的對外戰爭,比如“萬曆三大徵”和薩爾滸之戰,都是由萬曆帝自己拍板決定的。這個在紫禁城裡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宮裡決定了整個明朝的命運。


小約翰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但是掌握著實權這事其實很好理解。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馬雲天天東北西跑,一年也不會有幾天在阿里巴巴總部待上幾天,可阿里同樣賺錢,馬雲之所能離開,是因為他下面有副總裁,有經理,有主管,有人事部門,有考核制度。而明朝一樣,史料上稱,明朝是封建社會制度最完善的,以至於清朝直接照搬,而康乾更是對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發出了“治隆唐宋”的感慨。

朱元璋監督機構(督察院)與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的建立,使得君主高度集權,而宰相職位的廢除,奏章成為了皇帝的唯一專權。外有監察機構與錦衣衛監視百官,內有奏章專權披紅,行駛政務聯繫。。這樣的制度下,百官不敢亂,也亂不起來,而廢除宰相,奏章直接變成皇帝的專權之後,更是無礙,而“萬曆的三大徵”便是明神宗幕後操作的。

說起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躲避大臣們的口水。萬曆10歲登基,在位時間長達48年。萬曆剛登基的時候,由李太后,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萬曆在位前十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萬曆中興”。

因為繼位時間過早,萬曆早年一直在太后與大臣的操控之下執政,幸福指數特別低,但是萬曆不氣餒,同樣學習,隨著知識的增多,開始變得寡言少語,甚至看起來可欺。鄭貴妃還老是嘲笑他“像老太太”

因為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建立了言官制度,目的就在於鼓勵大臣直言進諫,以便及時糾正皇帝的錯誤,保障國家的大政方針正確,從而確保朱家江山萬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訓》對後世有絕對的權威,後世的臣子們可以拿著《祖訓》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擔心受到處罰,言官們以此為恃,有恃無恐。

隨著制度實行的時間越來越長,就開始變味了,言官制度,變成了換取名氣的途徑,面對“軟弱可欺”的明神宗,每天的上朝變成了口水戰。

我們都知道解決問題開會討論,並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關鍵人物到場就好,因此萬曆皇帝為了避免口水,開始了無為而治。遇到大事情需要討論時,只需將相關一小部分人叫來議事即可。而“萬曆三大徵”(平定寧夏蒙古哱拜之亂、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以及抗倭援朝戰爭)便是這樣完成的。而日常事務,走奏章即可。

不過隨著萬曆的皇帝的年紀越來越大,也開始荒於政事,又無像張居正這樣的人可以督導,明朝開始走向衰落。歷史記載中,把萬曆年作為明朝開始走向滅亡的起點。


笑嘗歷史百態

說起明朝,尤其是萬曆帝,那可真是歷朝歷代中難得一見的一朵奇葩。

萬曆帝朱翊鈞在長達48年的執政生涯中,竟有近三十年不上朝,這樣的皇帝是不是天下無雙啊!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後期仍然掌握著絕對實權?

1、這一切得感謝朱元璋設計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明洪武十三年發生胡惟庸案,朱元璋以他的鐵手腕廢除宰相制度,撤掉了中書省,把權利分配給六部,皇帝直接掌控中央集權。為防止地方勢力威脅中央集權,又設立督察院和北鎮撫司,監督和監視官員。

明成祖又設立東廠,就是特別有名的廠衛制度。

明朝很多制度可以用變態和殘忍來形容。尤其是特務組織,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萬曆通過平衡官僚派系之間的力量,用大批宦官控制局面。形成了一種穩定的四邊形政治結構,即皇帝-----官僚——宦官——百姓。

明朝的官員體制當中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宮中的宦官,一類是當朝的文官。在文官中有一些專門負責糾正朝廷錯誤的言官,還有三到六位不等的為皇帝處理政務的大學士,形成穩固的中央集權。

2、為什麼說明朝皇帝難被架空呢?

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到了萬曆年間已經很成熟了。皇帝好比大財團的董事長、大股東,他擁有大明公司的所有權;文武百官們是各部門經理、總經理,負責大明公司日常運營。

萬曆帝不上朝,朝廷的政務不會處於停滯狀態。因為有內閣官員替他擬好朝政,一般情況下,皇帝都會採納他們的建議。當皇帝不理政務時,宮裡有秉筆太監,可以代行決策權。經過秉筆太監的批紅之後,直接發給內閣施行。

那麼有人會說難道皇帝只是擺設嗎?當然不是,在那些勤政的皇帝面前,無論是內閣,還是宦官,都只是幫助他處理朝政的工具。

遇到萬曆帝這樣消極怠工的主子,國家機器正常運行。也不用擔心有弄權事件,有一大群不要命的言官,在外面盯著內閣和宦官。

皇帝不上朝的時候,宦官和內閣之間明爭暗鬥,都想利用皇帝之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皇帝也會利用他們之間相互制約,來掌控朝政。正所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3、明朝有專門的特務機構,東廠和錦衣衛。這是萬曆帝不被架空的利器。

特務機構只對皇帝負責,抓人殺人不需要走常規程序,那些妄圖弄權的人自己也知道,可以弄權但不可以對皇帝不忠。這些種種因素保證了明朝皇帝不會大權旁落。

萬曆皇帝不上朝,不等於他不理政。日常政務有總經理(內閣)處理,重大事務由總經理向董事長(皇帝)彙報。這樣一來,這個董事長(萬曆)每天就不用開會了。各部門經理(文武百官)該幹什麼工作,就幹什麼工作。

有沒有好好工作,公司四處安裝的攝像頭(錦衣衛、東西廠)就是他的“千里眼,順風耳”,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在萬曆執政後期,抗倭援朝、寧夏兵變、播州之亂在歷史上被稱作萬曆三大徵,可以說是萬曆的生涯中最值得濃墨重彩的地方。

直至臨死前,他還不顧疾病纏身,分兵四路圍剿已成大勢的東北悍敵努爾哈赤。

在其統治的四十餘年中,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領悟人才輩出。例如:吳承恩、王世貞、徐渭、李時珍、徐光啟等,社會文明、科技一直在進步。

總結萬曆帝的一生,我們很難為其武斷定論。萬曆親政後,在清算張居正、貶斥馮保後,逐步架空李太后。

親政短短几年,他便擺脫三座大山,政治手段可圈可點。萬曆前十年倉廩豐實,國庫錢財多達四百萬,“海內肅清,邊境安靖,治績炳然”,如此看來萬曆帝絕非庸人所能比擬。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萬曆皇帝不上朝,並不代表他不幹活

跟其他皇帝不上朝的原因不一樣,有的是起不來(深陷後宮花叢),有的是懶得去(哥還得修仙呢),有的是去不得(無實權的傀儡)

萬曆比較特殊,他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抗議——鬧了彆扭,不想見你們!

所以,多年不上朝的萬曆,起因是私事被幹預,而自己竟然無可奈何。所以一氣之下就不上朝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我喜歡哪個兒子還輪得著你管?“是的,不僅要管,還要一管到底!”

萬曆徹底憤怒了,氣的吹鬍子瞪眼,甚至大有口吐白沫抽過去的跡象,可是下面這幫大臣非但沒有表示出關心,還一副萬曆欠了他們三百萬的樣子

“算你們狠!你們、你們...你們給我等著!”萬曆悻悻的離去了。究竟發生了什麼,讓萬曆和大臣們從良好的同事領導關係變得水火不容?

答案就是——國本事件

這是伴隨了萬曆一朝大半歲月的事件,圍繞這個事件還發生了明宮三大案之中的兩個,可以說是足夠精彩了

簡而言之,就是萬曆選繼承人的事情,作為皇長子的朱常洛,萬曆不喜歡,而鄭貴妃生下的福王朱常洵,則是萬曆非常喜歡且想立為大明下一任CEO的

問題來了,大臣們堅持己見,必須要立皇長子,萬曆不同意,非要立福王。畢竟人家是皇帝,人家喜歡誰,想選誰,論得著你們這些外人摻和嗎???

答案是——不僅能管,而且一管到底(明朝內閣,有駁回的權力,即認為皇帝的詔令不對,是可以拒絕執行的)

就這樣,萬曆皇帝不幹了,他決定和這幫阻撓他家事的人決裂——老子不上朝了,你們愛咋咋地!

消極怠工、哦不,偷摸幹活的朱翊鈞

多虧了朱棣,搞了這麼一套內閣制度,才能讓萬曆得以如此“輕鬆”的完成國家大事的決策,每當萬曆躲在被窩裡睡覺不去上朝的時候,是不是該感謝一下朱棣同志


內閣由首輔、次輔組成,是大明最高決策執行官員,他們來對國家大事進行票擬決議,也就是給朱翊鈞提供解決方案,屬於智囊團和幕後工作者

當內閣加班加點的把國家大事都理順出解決方案後,由司禮監太監呈給萬曆,並讀給他聽。聽完後覺得正確的,拍板執行,然後太監負責蓋章。如果覺得有問題,他再琢磨一下,或是自己來修改,或者讓太監代筆

完事後,就是電視劇中常見的場景,一個太監拿著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某某咋地咋地云云的”

如此看來,萬曆並非是不幹活,只不過他省略了上班中的打卡環節和討論環節而已。所以,不上朝的萬曆只是換了個地方(如被窩)工作

經常加班到深夜的萬曆,並不為人們所知曉,大家眼中的萬曆,就是個消極怠工的主兒,就是個賭氣撒潑的人兒

換個方式幹活的萬曆,真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

不得不說,萬曆三大徵的確都是朱翊鈞本人嘔心瀝血的勞動成果,也的確印證了他並非消極怠工,只是萬曆一朝,也絕非如此平靜安定

明朝之亡、亡於萬曆的說法,是史學界比較公認的,那麼萬曆一朝究竟經歷了什麼?而朱翊鈞同志,怎麼就成了大明公司走向下坡路的罪魁禍首了呢?

由於立儲事件讓萬曆和大臣徹底決裂,所以君臣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不再是坦誠相待的好夥伴,而是成了完全的對立面

萬曆後期,諸多政府工作部門幾近癱瘓(退休了沒人管,離職了沒人接),很多官員分飾多角,而原因就是萬曆。面對油鹽不進,堅持不立朱常洛為太子的大齡憤青朱翊鈞,大臣們琢磨怎麼應對

先是罷工抗議——您要是不把這事兒給我們解決了,我們就不幹了!結果很簡單,萬曆根本不回應,呈上去的奏摺猶如石沉大海

“算你狠!爺不幹了!!!”大臣提交了辭呈,結果還是一樣,毫無音信,既不表達挽留,也不表示同意,就這麼和你耗著

受不了的大臣開始擅自離崗,這在古代可是大罪,可到了萬曆這兒,沒事,走吧走吧,都走了,我就可以立我喜歡的兒子了!

話又說回來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咋就這麼固執呢?

原因很簡單——他從來都不想妥協,他從來都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一如他的師傅張居正。萬曆至死都沒有明確表示誰會是大明之主,作為明朝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萬曆幾乎耗費了自己整個下半生與文官集團作鬥爭,而原因竟只是關於繼承人該選誰的問題

有個性!有脾氣!

明朝皇帝大多都很有特點,有的喜歡修仙、有的喜歡幹木匠、有的喜歡嗑藥,而在他們當政時,也的確出現了權傾天下的文官或是太監

只不過,他們的權力並非是被剝奪或架空,只是他們不想握在手裡、或者是懶得握在手裡而已

這一切應該感謝一個人和另外兩個制度

首先感謝朱棣同志和他創立的內閣制度

其次,感謝有著現代電影優質素材之稱的錦衣衛和東廠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朝自明太祖洪武元年建國到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北京滅明,共276年國祚,歷經十六帝。但是明朝居然有121年的時間裡皇帝沒有上早朝的時間。如明武宗雖豹房沉迷無度,常駐宣府,親征蒙古王子也是親臨流矢,但也搞得大臣們也提心吊膽。南巡作樂。但也荒廢了朝政,多年不理政事。明世宗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篤行道教,獨守深宮,齋醮煉丹,以求長生。明嘉靖二十一年,由於迷信吸風飲露的求仙之術,導致“壬寅宮變”,此後嘉靖帝遷居西苑長達二十四年不理朝政。雖然明朝出現一些昏庸的皇帝,甚至有連續幾十年不上朝理政,但是明朝的國家機器照常運轉,君主權利也沒有旁落,就連後世的清朝也直接承襲。特別是明神宗萬曆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後期也掌握實際的權利,這一切都是什麼原因呢?

這一切得感謝明太祖朱元璋,設計的這套政治結構,影響他身後五百年的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解決君權和相權的矛盾,明洪武十三年發生胡惟庸案,明太祖以他的鐵腕手段,廢掉了宰相制度,裁撤了中書省,將權利分與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地方上設立都指揮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分管軍事、民政、司法。將權利牢牢的把控在中央的手中,防止了地方勢力的形成而威脅中央,又設立督察院和北鎮撫司,監督和監視百官。明成祖又設立東廠,形成明朝特別有名的廠衛制度,可以說縱觀中國歷史中的特務機關,大明朝可以稱第二,沒誰敢稱第一。
加之明永宣時期建立的內閣制度,使得皇帝的權利再次加強,也保障了皇權的鞏固,內閣是皇帝的最高幕僚,全國大小奏事由內閣給出票擬,後轉報司禮監,經皇帝批准后皇帝批紅,但實際上皇帝;批紅的奏摺才只有幾本,大多數是經皇帝准許後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為批紅。這套內閣制度,也保證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理政但整個大明朝的政治機器都能夠有效的運轉。但是留下了巨大的隱患,明末時期給黨爭埋下種子。
由於明朝的這一套政治制度的保障,雖然明神宗萬曆皇帝打三十年的時間不上朝,不接見大臣,主要是通過諭旨的形式把控著整個大明朝的實際權力,加上他能很好的利用六部和內閣之間的矛盾,達到政治上的平衡,雖然寵信宦官,明神宗也依然能夠掌控權柄。甚至到了木匠皇帝明熹宗,雖然重用魏忠賢,大明朝的實際權力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太監弄權也沒有達到東漢和唐朝宦官弄權而威脅皇權的地步。

陸棄

一、問題提的不準確。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是萬曆皇帝沒有三十年不理政。

二、首先要了解明朝的制度設計。明朝實行以內閣為核心的文官治國制度。

1.明朝內閣對最終決策權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雖然沒有監督六部執行決議的權力,所以內閣只有決策權,沒有行政權,行政權在六部各寺)。

內閣的票擬是最終決策的籃本,硃批也一般不會完全跳出票擬。當然皇帝可以責令內閣改票甚至退票重擬,但內閣也可以封還皇帝的內出中旨(楊廷和,就多次封還皇帝的中旨),除了內閣,六科給事中也是具有封駁權,也可以封駁皇帝的詔旨。

明朝文官治國標誌內閣制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政治制度。通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尤其是萬曆皇帝皇帝被歷史學家稱之為怠政慵懶的皇帝。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內閣制這一有效的體制使得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得以以一種較為安定的模式運行下去。皇帝怠政,首輔幾乎掌握了國家的大權,僅僅在這一點看來,這和現代的君主立憲制的首相領導下的內閣制有很大的可比性。

明朝文官集團部分限制了君權,使得國策制定實行存在部分民主科學性。明代朝廷如果有大事,各部不能單獨決定,而是由所有部門在皇帝面前公決,這叫做廷議。

廷議這種制度雖然決策採納權完全在皇帝手中,但是這種討論的方式有利於決策的科學性。在皇帝怠政的時段,內閣和擁有披紅權的內監掌握實權。

三、綜合分析。

1.萬曆皇帝只是不上朝,缺少了廷議這個環節。

2.大事決策操作流程。(1)內閣針對事件票擬決議。(2)票擬決議交掌印太監,掌印太監讀與皇帝聽。(3)皇帝出臺最終決議,由掌印太監抄寫或直接蓋皇帝印璽。(4)由太監帶聖旨給相關人部門宣讀執行。

在這一流程中皇帝不能直接草擬聖旨,聖旨必須出自內閣。內閣對皇帝聖旨有封駁權。

3.萬曆雖然沒有早朝。但不等於不見大臣。重大事情通過內閣合議和太監傳達。重大事件決策權一直屬於萬曆。

4.萬曆通過人事任免獎懲等權術控制朝臣。利用黨爭,利用文臣與太監這些矛盾達到平衡控制時局。

5.利用明朝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加強對朝臣控制。

明朝皇帝沒那麼壞,是滿清政府黑的太厲害。


人生如夢zhw



神宗直呼:“我要罷工!我要罷工!”

明神宗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內閣制度的優勢作用,堪稱是明朝最會偷懶的皇帝,終於將皇權拿回手中的朱翊鈞滿心以為再沒有人可以掣肘他的時候,國本之爭開始了,並且以朱翊鈞完敗收場,朱翊鈞瞬間感到受挫,說好的是皇帝說了算的,你們又欺騙本寶寶!於是,朱翊鈞乾脆任性的“罷工”了,將政事扔給了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

明朝有幾位皇帝都讓人感覺他們被架空了,可是實際上他們的權威仍然受到威脅,即使是罷工三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鈞也是如此,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明神宗朱翊鈞:罷工皇帝!

中國歷史上,要說皇帝最會偷懶的王朝要數明朝,要說皇帝最奇葩的王朝仍要數明朝。明朝的奇葩皇帝,比如貪玩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罷工皇帝明神宗朱翊鈞、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等等,研究起來還是很有趣的。我們今天的主角是明神宗朱翊鈞,這位胖乎乎的小哥哥真的很有個性。

張居正在的時候,小哥哥被老張壓著,說是如坐針氈也不為過,曾經因為埋怨老張,還被李太后威脅說要將他廢了,改立小弟弟潞王,嚇得他瑟瑟發抖。等好不容易熬死老張了,小哥哥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挺直腰板當家作主了,想立朱常洵為太子,結果那幫文官的唾沫馬上“啪啪啪”地飛到自己臉上了,將小哥哥氣得臉色發黑。15年後,從小哥哥變成了油膩中年大叔的朱翊鈞終於徹底失去了耐心,揮揮手,你們說咋樣便咋樣吧,朕不管了!於是油膩中年大叔朱翊鈞罷工了,再也不肯上朝處理政事了。

我估計當時的文官集團對於皇帝罷工這事,心裡是既恐慌又興奮的。然而,罷工的朱翊鈞不等於真的對朝廷失去了掌控,他手裡還有條會咬人、敢咬人的狗,名曰宦官。



讓萬曆皇帝放權卻又始終牢牢掌控皇權的集團管理模式:

總裁兼總經理:皇帝朱翊鈞

朱翊鈞在接手集團的時候,集團早已經發展成熟了,後來又經過張居正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執行效率,所以朱翊鈞擔任總裁兼總經理還是很遊刃有餘的。畢竟集團已經進入正軌了,只要各部門各司其職便好。當然,作為總裁兼總經理,作為法人代表,集團的戰略決策權還是在朱翊鈞手上的,集團的公章也在他手上。專門的事讓專門的人去做,他可以安安穩穩地當甩手掌櫃了。此外,1號副總經理可以說是他百分之百的狗腿子,要抗衡總想在總裁脖子上套狗鏈的2號副總經理足夠了。



1號副總經理:宦官集團



2號副總經理:文官集團

這裡的文官集團是以內閣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自誕生之日起似乎便是在和皇帝抗衡,總想著自己能夠制約皇權,本來他們是有精神領袖“丞相”帶頭行動的,結果被朱元璋釜底抽薪了。後來,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同時安撫文官集團的情緒,又逐漸提高秘書機構——內閣。但是,皇帝仍然為內閣設置了很多限制,經過努力,他們爭取到了“票擬權”,也就是建議權,沒有行政權。2號副總經理總想著幹掉1號副總經理,但是1號副總經理有總裁撐腰。

總裁、總經理以及副總經理是集團的高層、決策層,文官即使能躋身副總經理這個職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是沒有行政權的,這是文官集團的短板。在決策的過程中,即使是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皇帝始終穩佔上風,永遠是二比一。再看宦官集團,雖然本質上他們沒有任何政治權力,可是,他們有皇帝特批的行政權以及稽查權,當官的,誰不怕查?

因為丞相制度的被取消以及被剝奪行政權力的內閣制度的設立,明朝皇權的外面就等於穿上了銅牆鐵壁,有時候皇權看似或落入文官手中或落入宦官手中,也都只不過是看似而已,因為皇帝永遠掌握著“二比一”,因此在明朝內部來說,皇權是幾乎不會受到威脅的。張居正時代只能說是特例,他的政治手腕實在高超,因為當時有個執行總裁叫做李太后,這時的李太后是皇權代表,而李太后聽張居正的,因此馮保也不得不向張居正低頭,並且這時的朱翊鈞還處於實習期,仍然沒有親政。


吾與吾國


極其簡單幾句的就可以明白,就是因為朱棣開創的內閣制度,萬曆只要掌握了內閣大臣就是不上朝也沒有關係。雖然內閣大臣權利大但是他沒有決策權。決策權在皇帝手上,皇帝還有一個執筆太監權利也不小是用來打壓內閣的。。(比如魏忠賢)(也包括內閣大臣不是一個人也是勾心鬥角,如果內閣大臣齊心協力了那麼皇帝手裡的執筆大太監就會發揮他該發揮的作用了)所以說不僅不會被架空而且國家也不會因為皇帝不上朝而亂。。。


牛欄網廠養殖用網廠家

您好。您這個問題,其實應該換個說法:明朝是如何做到皇帝不被架空,掌握絕對實權的?

實際上,明朝是通過朱元璋開創的“制衡”法則來保證皇帝掌權的。

在明朝之前的歷朝歷代,政權結構從導致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皇帝自己獨攬大權,高居九鼎,同時大臣們在皇帝面前完全無力化。另一種則是有位高權重的宰相等職務。這兩種,實際上都是造成中央權力的絕對集中。於是,後者的情況,宰相本人可能成為權臣,如董卓、曹操等。而前者的情況下,一旦有人能控制皇帝,那麼他就可以憑藉皇帝本身的權威來為所欲為了。

然而明朝的政治並非如此。明朝首先不設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行政大權是歸屬於六部的。但六部只有執行的權利,沒有決策的權力。決策的是內閣大學士,尤其是內閣首輔。從這個角度上說,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然而內閣首輔只有代擬聖旨的權力,他們擬定的決策還要經過太監蓋印。同時,朝廷還有一群言官系統,即御史和六科,專門盯著六部和內閣罵。

這種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三家分權,使得很難一個大臣能掌握決定性權力,而即使沒有皇帝,朝廷也能正常運轉。這看似是削弱了皇帝的權力,實際上卻可以防止權臣依靠控制皇帝本身通道壟斷權力。相反,皇帝在這種制衡下可以更加遊刃有餘。

所以,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六部、內閣、言官三大系統的鬥爭並不因此而停息,而皇帝大可以從中游刃有餘地進行操控。

至於天啟皇帝,所謂被魏忠賢掌權,只是天啟皇帝自己懶得幹活,所以讓魏忠賢代管下而已。魏忠賢的權力不是來自架空皇帝,相反,是皇帝的信任才給了他這個權力。等天啟皇帝一死,崇禎皇帝繼位,翻手之間就把魏忠賢滅掉,正說明這一點。


天外村藥房

其實這和萬曆皇帝過硬的政治手腕和居中協調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可以從萬曆三大徵的時候,萬曆皇帝那種不慌不亂,調動有度,識人用人就明顯,他並不是如同歷史上那種昏庸之君,相反他駕馭群臣的能力是很了不起的,這是一個個性鮮明,能力不俗的君王。

除此之外,值得一說的是,朱元璋廢黜相權以來,就有了後來內閣的興起以及宦官的崛起,內閣代行部分相權,宦官有披紅和蓋章之權,再加上皇權的政治平衡,如此鮮明的政治制度,就保證了皇帝始終大權在握,自然也就不會被架空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嘉靖皇帝喜歡修仙煉道,天啟皇帝喜愛木匠活,他們雖然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於愛好之上,可是卻仍然是帝國的最高權柄者,即使朱明皇朝上產生了不少權傾朝野的太監,如劉瑾、魏忠賢等,可是他們就是依附於皇權而生的,皇帝隨時能夠收回朝政大權。

題主的問題有部分錯誤,萬曆雖然怠政28載,可是他還是會出席會議的,只不過是小團體會議罷了,如此也就保證了權利的不真空,誰敢取而代之呢?

再來說說明朝的精銳軍隊是集中在九邊的,而衛所制度,就是在邊境上屯兵屯田,兵員和小軍官是世襲的,而大戰時將軍則是臨時指派的,還有宦官監軍呢!如此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沒有兵權的調度權利,誰能夠覬覦皇權呢?

所以終究還是在於明朝權利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當真是在千百年的血與火中而提出的最精華的制度,也難怪明清之際皇權達到歷代的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