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知識2:鏡頭

電影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如同畫家用畫筆在畫布上作畫一般,其製作工具自然是導演的攝影機,而畫筆就是攝影機的鏡頭了。

電影鏡頭的差異通常是視鏡框內能容納多少素材而定,但實際操作時因人而異有很大創作自由,比如某導演的中景可能被另一個導演當成特寫使用。

此外,鏡頭越長,就越難區分。一般而言,鏡頭多半由能看見一個人物多少部分,而非由攝影機和被攝物的距離而定。有時候,某些鏡頭會扭曲距離感,比如一個望遠鏡頭能夠在銀幕上造成特寫,實際上,該攝影機卻離被攝物相當遠。

鏡頭的種類有許多種,大致可分為6類:(1)大遠景;(2)遠景;(3)全景;(4)中景;(5)特寫;(6)大特寫。此外,深焦鏡頭則是遠景或大遠景的變形。

大遠景多半是遠自四分之一英里的距離拍攝,其多半是外景,而且可以顯現場景之所在。大遠景也為較近的鏡頭提供空間的參考架構,因此也被稱為建立鏡頭。如果人物出現在大遠景中,其身形多半隻有斑點大小。

這種鏡頭在史詩電影中最為常見,因為其場景總扮演了重要角色,如西部片、戰爭片、武士片和歷史片等。2004年美國電影《極地特快》中,鏡頭在移動的大遠景空間中旋轉,渺小的火車噴著氣驚險地爬上山頂巔峰。這種鏡頭把人在大場景中縮成芝麻大小的光點。

電影小知識2:鏡頭

極地特快

遠景鏡頭可能是電影中最複雜,也是最不精確的名詞。一般而言,遠景的範圍大致與觀眾距正統劇場舞臺的距離相當。遠景最近可與“全景”相當,可以容納角色的整個身體,人物的頭部接近景框頂部,腳則接近景框底部。

遠景打光一般而言很貴又花時間人力,尤其是如果採用深焦攝影時。如1994年美國電影《科學怪人》,影片中的實驗室看起來陰森恐怖,但也能夠清楚讓我們看到場景深處。

注意其中的光線層次,大塊的陰影、以及如刑囚般從上往下打的強光。更麻煩的是,每當導演要剪到較近的特寫,燈光就得重新調整,使切割轉換間不至於突兀不順暢。因此在電影拍攝現場,很多時候演員得等攝影指導宣佈燈光打好時,才能預備開拍。

電影小知識2:鏡頭

科學怪人

中景囊括了人物從膝蓋或腰以上的身形。一般來說,中景是較重功用性的鏡頭,可以用來做說明性鏡頭、延續運動或對話鏡頭。中景有不少種類,二人鏡頭包括了兩個人從腰以上的身形,三人鏡頭包括了三個人,超過三個人的鏡頭即是所謂的全景,除非其他人物是在背景中。過肩鏡頭通常可有兩個人物,一個背對攝影機,一個面對攝影機。

2000年美國電影《幾近成名》就有許多中景二人鏡頭。中景永遠是合拍兩人浪漫或不浪漫的戲,兩人的中景焦點一分為二,其構圖強調的是對等,兩個人同享親密的空間。二人鏡頭是浪漫喜劇、愛情故事和兄弟電影類型中的主流。

電影小知識2:鏡頭

幾近成名

特寫鏡頭很難顯示其場景,常常將重點放在很小的客體上——如人的臉部等。由於特寫會將物體放大,特別會誇張事物的重要性,暗示其有象徵意義。大特寫是特寫鏡頭的變奏,它不是人的臉部特寫,而是更進一步的眼睛或嘴巴的大特寫。

如在2005年美國電影《世界大戰》中阿湯哥的這個大特寫,鏡頭越靠近,情感越緊張。緊張的主角宛如被逮著走投無路的動物,背景中模糊閃動的紅點彷彿影像不時爆發的情緒,成為主角情緒崩潰的迫切象徵。

電影小知識2:鏡頭

世界大戰

深焦鏡頭通常是遠景的變奏,有多種不同的焦距,以及相當程度的景深。有時被稱為廣角鏡頭,因為拍攝時需要用到廣角鏡。這種鏡頭能同時捕捉被攝對象的遠、中、近距離,也最能維持空間的完整性。深焦鏡頭的被攝物總是小心地被安排在水平線上,用這種鏡頭時,導演能引導觀眾的眼光在遠近距離上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