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重弹:我们认真思考过做事本身吗?

「王动不动。」

这是古龙小说《欢乐英雄》里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王动是个特别懒的汉子,在可以不动的情况下,他绝对一动不动,哪怕是老鼠从他身上爬过。但就是这个看似懒到极点的人,却颇干了数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原来,他不是不动,而是动得恰到好处,动得极有效率。他只在最重要的时刻、最重要的事上动,其它时候,他看似不动,其实是在思考该不该动以及怎么动。

老调重弹:我们认真思考过做事本身吗?

(网图,侵删)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一天当中,愿不愿意、主不主动都要或多或少做些事情。这些事,有些有意义,有些无意义;有些必须做,有些不做也可,有些一定不可做;有些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些正好相反,就算可为也不大愿为;有些大伙儿的事由一个人做,而有些个人可以完成的事,偏偏让许多人共同来做;有些该干的活没干,不该做的事倒做得欢实……我们做过、做着、将要做、绝不做的事情这么多,可我们究竟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做事本身呢?

如果一些事你想做却没有做成,一些有意义的事做成了无意义,想干点儿实事却整天为虚活儿受累,一件事持续做了较长时间却成了烂尾,想给自己做点儿事却终日为他人忙碌,那么,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都是你没有思考做事。

你或许会说,做事的关键在于「做」,只管去做就好,哪来那么多讲究?但你想过没有,「只管去做」有两种情况,未经思考的叫蛮干,思虑澄澈后的那叫执行力强!或许你还会说,想得越多越做不成,那我不妨直说,你以为的「想」不叫思考,叫瞻前顾后、叫前怕狼后怕虎,也叫优柔寡断,实际是替拖延着不做找个心理安慰。所以,有时候我们故意先说出来,在「承诺一致」心理作用下,倒逼自己动手去做。

老调重弹:我们认真思考过做事本身吗?

(网图,侵删)

我所说的「思考做事」,第一是思考「事」,第二是思考「做」,第三是思考「事后」。

首先,对事情本身展开思考

我们最应该做什么事?答案是有利于自己成长,也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事。任何时候都要谨记,个人成长最为重要。因此,当我们做某事前,务必先想一想这些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基于什么立场?是否必须要做?如此,我们便应该大致规划一下人生,统揽一下年度目标任务,至少要保证一年中利于成长的要事大事一件不落。月度计划、周计划则根据情况变化酌情增删或调整进度,而为了把事情做好,每一天还得有个相对精细的安排。

第二,对「做」展开思考

先给自己定几条原则:

1.要事优先。一定要按轻重缓急来做事,要事先行才不会遗憾。务求当机立断,不可拖泥带水。难事先做,易事后置。

2.精要至上。做最少,但做最好。克制做小事、琐事、杂事的冲动,以投入最少,产出最多的高生产力,把最必要做的事情做出成果来。

3.全力以赴。想好了要做的事务必尽力,不能对付。哪怕并无太大把握,也要尽最大可能往最好方向去努力。要事尤其如此。

绝不轻易变更的,才称得上是原则。所以,只要做事,这几条就坚决贯彻。

再明确做事的步骤:

1.设定目标。我们有怎样的心理预期?有没有基本标准?想做到什么程度?底线和标杆各是什么?

2.列出前提。成事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我具备什么?除此之外,我还有什么优势可以凭借?它能不能帮助我完成任务?我的劣势和不足会造成什么困难?会不会导致我们无法开始任务,或者进行中难以为继?

3.提出策略。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成事的假设?经过筛选和检验后,最终剩下来的是否可以作为我的基本策略?

4.制作计划。策略可以具体为可行计划吗?需要制作哪种任务执行清单?有没有分解到最小可执行?可以只管执行而无需多作思考的任务最可能完成。

再强调几个注意的要点:

1.一次只做一件事。贪多嚼不烂。集中精力干完一件,远胜多任务频繁切换。做事要看结果,只是看上去忙碌而不形成结果,那就是图形式上热闹。如同写文章,一文最好只讲一事,多了就分散用力,讲不通透,信息传递就要打折扣。

2.把一件事做彻底。不要留下未完成的尾巴。例如我们打算读一本书,那就一定要读透。不能泛泛而读,满足于读过。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通过联系和运用将所读内容真正消化,换言之,我们必须将知识转化为令自己发生改变(从某种困境中突围)的行动。

3.有意识地做事。做事切忌随意,不假思索蛮干不如静观不干,干不出成果就罢手也不如不干。我们不但要全程保持高度自觉,还要有意识地发掘一件事的其它成果。问自己:这件事是否只有一种做法?只有一个结果?比如写文章,我是不是理清了自己的头绪,还能给读者减少理解上的麻烦?我的信息传达的几个节点存不存在隐患?对于一件事情,我自己想清楚了没有?我分享的时候说清楚了没有?读者接收的信息和我以为的相同不相同?

老调重弹:我们认真思考过做事本身吗?

(网图,侵删)

第三,对「事后」的思考

1.客观评价。诚实以对,我们可以给「做」打多少分?如果再做一次,有多少把握可以做得更好?

2.拓宽范围。除了期待的结果,这件事还给了我们什么经验和教训?我们能否举一反三,做成更多事情?

3.分享增值。这件事对他人有没有价值?他人能否直接套用我们做事的方法和步骤,或从我们做事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加以改进以规避失败风险,提高成功率?我们愿意无私地分享并能准确地传达这些经验和教训吗?

反思总结每一件取得实在成果的事情,从中总结出较为固定的做事流程,还可以使之模板化,让我们在今后做类似的事时有例可循、有径可依。比如,我从古代先贤的名言中得到启发,将问题类型总结为「近忧型」和「远虑型」,问题分析更为精细,利于解决;将反思框架化为

「今日事」—「画重点」—「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反思更有深度和侧重,便于操作、免于繁琐,实际效果大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