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月”,你最不應該錯過的 8 本書和 6 部電影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五月的最後一天,我們整理了有關 1968 年的書和電影。即使五月會過去,歷史會消逝,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不忘記。

1968 年是撞擊世界的一年,越南民族解放戰線發動“春節攻勢”,美國黑人青年為反抗種族歧視而鬥爭,西方現代婦女運動向全球蔓延,法國學生以街壘路障與警察對峙,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春潮湧動,巴基斯坦的全國性起義推倒了軍人獨裁政權……那是世界年輕的時候,一切希望和幻想就坐在街角上。那時候的年輕人充滿力量,他們天真而熱忱,秉心直言,無所畏懼。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 書單 /

最富足的一個年輕世代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法國1968:終結的開始

[意] 安琪樓·夸特羅其 / [英] 湯姆·奈仁 著

趙剛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

20 世紀 60 年代,席捲歐美髮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抗議風潮爆發,人類歷史上最豐裕、最富足的一個年輕世代,竟然對資本主義社會、科技官僚社會與父權社會的禮法、陳規與價值感到不屑,並進而以行動要求實現激進參與民主與嘗試另類生活。本書是對法國 1968 年事件的第一手描述及分析,在生動呈現現場、事件和細節的基礎上,力圖提供解釋。

革命極少因物質的貧困、被剝奪、或是暴政——即使是最極端的暴政——而生。其實,歷史上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一直都是在現今西方人無法忍受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下活過。就算如今,大多數“低度發展”社會里的人仍是在這樣的情境下過日子。但他們總是把苦難視為“自然”或是“命也”,並且在這樣的一種意識形態共識下失去了尋求出路的動力。唯有當出路的可能性被認識到,這種共識的牢籠才有被打破的可能。那時候,諸多痛苦瞬間就變得毫無道理。

烏托邦走上了行乞的路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烏托邦的年代

[法] 克勞德·卡利耶爾 著

戎容 譯

商務印書館 出版

本書是克勞德·卡利耶爾的一本回憶錄,這位因《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白日美人》、《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等編劇作品享譽世界的劇作家,在書中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發生於六十年代並最終發展為五月動盪的反抗運動。作為劇作家的工作恰巧令他近距離接觸到三座處於時代旋渦中的城市:紐約、巴黎、布拉格,親身經歷了運動中的各種事件,接觸到了各色各樣的人。作者主要不是探討運動的原因、過程及結果,而是回顧運動中的點點事件,把那個年代的一些場面和一些聲音找回來。“作者彷彿電影鏡頭的敘述中,歷經了時代滄桑、理想幻滅和無數極端。”

烏托邦走上了行乞的路。我們的幻想就坐在街角上。它在伸手乞討。那年輕人自己並不知道,他的身上,眼睛裡,歌喉中,十指黑黑的雙手上,正存著一份我們眾人的夢,是我們怠慢了它,我們失去了它。但是,儘管形神疲憊,這夢幻還是流連著,不忍心把我們遺棄。

法國青年對革命中國的想象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東風: 法國知識分子與 20 世紀 60 年代的遺產

[美] 理查德·沃林 著

董樹寶 譯

三輝圖書/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

1968 年所發生的一切,不僅僅是一段特別的歷史插曲,儘管五月造反期間學生們倡導的“中國革命模式”很快被證明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但它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法國的知識分子及政治社會生活。這是美國政治思想史學者理查德·沃林在此書中提出的核心觀點。20 世紀 60 年代,學生、左翼群體、智識精英一起推動了席捲整個法國的“五月風暴”,對當時的局勢與日常生活政治展開批判,意圖通過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社會運動來複興法國的市民和文化生活。通過回顧 60 年代法國文化與政治生活,《東風》力圖揭示“毛主義”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影響了法國的民主政治進程。《戰後歐洲史》的作者託尼·朱特高度評價了此書,“對 1968 年‘五月風暴’的寫作大多數沉湎於懷舊或失望之中,理查德·沃林對這段往事的論述卻秉持審慎、公正的精神。在關於 1986 年法國左翼運動的所有作品中,《東風》是我讀到的最棒的一部。”

“文化大革命”也在巴黎高師一群阿爾都塞的學生中間引起了強烈反響,他們逐漸地演變為毛主義者。這些高師生以路易·阿爾都塞為精神導師,積極參加阿爾都塞“閱讀《資本論》”的研討班,在他們瘋狂的政治唯意志論與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之間形成了奇特聯盟。他們對“文化大革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儘管他們不會漢語,對當代中國瞭解甚少,但是革命中國變成法國毛主義的一塊投影屏幕,符合他們內心深處對激進政治的希望與幻想,也成為他們尋求政治反抗模式和解決西方現代化危機的最佳樣本。

關於“1968”的景觀式再現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1968 年:反叛的年代

[英] 塔裡克·阿里 / 蘇珊·沃特金斯 著

範昌龍 / 李宏 / 王彥興 / 李尚傑 譯

山東畫報出版社 出版

1968 年,激進的抗議浪潮席捲全球,受壓迫的人們紛紛走上街頭,要求解放和自由:越南民族解放戰線發動“春節攻勢”,打垮了美國的軍事自信;美國黑人青年反抗種族歧視的鬥爭,催生了全美的黑人權利運動;受壓迫者的普遍抗爭,鼓舞了西方現代婦女運動向全球的蔓延;法國學生以街壘路障與警察對峙,工人罷工並佔領工廠;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春潮湧動;巴基斯坦的流血事件引發了全國性起義,並最終推倒了軍人獨裁政權……本書以遍及世界各地的第一手圖文資料,生動具象地描寫了那個時代的希望、友誼、反叛和抗爭,並囊括了當時廣泛流行的嘲諷語言、另類音樂、新潮戲劇與電影。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1968 : 撞擊世界的年代

[美] 馬克·科蘭斯基 著

程洪波 / 陳曉 / 黃原竟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

本書可以看成是一部 1968 年的全景式記錄——從美國的紐約、邁阿密、伯克利、芝加哥到墨西哥城、意大利羅馬、法國巴黎、德國柏林、捷克布拉格、波蘭華沙、日本東京直至整個中國大陸。那一年越南發動了春季攻勢;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肯尼迪遭到暗殺;蘇聯將坦克開進布拉格;墨西哥政府在夏季奧運會前夕大開殺戒;巴黎學生在城市的圍牆上到處塗鴉……那個年代撞擊了整個世界,並決定了今天的世界面貌。作者曾這樣說道:“這本書的寫作讓我記起,有那麼一個時期,人們秉心直言,無所畏懼——可自從那以後,已經有太多真相被湮沒了。”

總有一天,這部機器的運轉會變得如此可憎,讓你們心裡如此難受,以至於你們不能再參與下去,即便是心照不宣地默許也不行。你們只能把自己的身體壘在齒輪上、車輪上、槓桿上,壘在所有的器械上,迫使它停止運行。你們還要讓運行機器和擁有機器的人明白,除非你們自由了,否則就不會讓機器運行。

他們等待的正是生活,正是金錢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物: 60年代紀事

[法] 喬治·佩雷克 著

龔覓 譯

新星出版社 出版

20 世紀 60 年代,一對剛剛走出學校的法國青年,他們不富裕也不貧窮卻渴望過上富足的生活。物質的世界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新興的消費時代和消費社會的巨大誘惑面前,他們的精神逐漸失重,惶惑不知所措。《物》是法國戰後最優秀的“社會學”小說之一,1965 年一經出版,便獲得了當年的雷諾文學獎。小說是對物質時代與消費時代的早期紀事,不僅展現出法國 60 年代物質奢華的歷史氛圍,主人公與大眾對於革命參與的對照也表現了當時人們的矛盾心理,而且體現出作家對幸福等問題的沉思。如讀者所言,“佩雷克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文學能做到其他一切學科能做之事。”

他們覺得越來越善於控制自己的慾望:他們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他們的頭腦越來越清醒。他們知道什麼是他們的幸福,什麼是他們的自由。 然而,他們錯了。他們正走在迷失的道路上。他們感到已經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抬頭既辨不清方向,更不知道出口在哪裡。有時他們會暗自恐懼。但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失去了耐心: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做好了準備,可以開始投入生活了——是的,他們等待的正是生活,正是金錢。

用 200 張海報記錄一個激盪年代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Beauty Is in the Street:A Visual Record of the May '68 Paris Uprising

Johan Kugelberg;Philippe Vermès 著

Four Corners Book 出版

1968 年 5 月,數以千計的工人和學生走上巴黎的街頭,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罷工和示威浪潮。美術學校的教員和學生團體也參加了罷工,一些學生自發地在學院的平面設計系舉行會議,製作了這場起義的第一張海報,上面寫著“Usines,Universités,Union”(工廠,大學,聯盟),並由此誕生了“人民工作室”(或“大眾工作室”)。他們製作了數百張海報,鼓勵抗議者,並報道警察的暴行。本書複製了 200 多幅這樣的全綵海報,其中還包括一個附加的 411 幅海報的縮略圖索引、大量檔案記錄照片以及反映學生,罷工者和警察之間衝突的第一手資料。

它或許不是革命的,但一定是自由的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The Imaginary Revolution:Parisian Students and Workers in 1968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al History)

Michael Seidman 著

Berghahn Books 出版

本書對“五月風暴”進行了批判性的審視,質疑它是否如法國和外國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確實是“革命性的”。作者認為在五、六十年代初,在尚未被挑戰和指出的問題上,學生運動的效果甚微。工人罷工贏得了工作時間的減少和工資的提高,但這些改革只是反映了法國勞工運動的長期要求。“五月風暴”之所以引人注目,不是因為它所帶來的實際變革,而是因為媒體和大多數學者將其歸於革命力量,並將其變成一個年輕的、復興的和更自由的社會的象徵。

/ 影單 /

理想慾望兩不誤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五月之後 Après Mai (2012)

導演: Olivier Assayas

編劇: Olivier Assayas

主演:Clément Métayer, André Marcon, Lola Créton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這部將視線聚焦於 1968 年的年輕人的電影,詮釋了五月革命在法國留下的延續幾十年的革命殘骸,它通過小群戲的視角,試圖捕捉一場血雨腥風在一個國家身上留下的疤痕和烙印。電影一面通過政治科學老師的臺詞承認“人”的弱小:“在我們與地獄天堂之間只有生命,那是全世界最脆弱的東西”,一面又史詩化年輕人聲嘶力竭的街頭示威和令人窒息的辯論慾望,以及希望全世界都相信“愛與平等”的天真和熱忱。這些年輕人崇拜勞動人民,認為他們的地位高於所有階級;他們批評詆譭毛澤東為CIA特工,品讀奧威爾的隨筆,同時也和普通的年輕人一樣深陷戀愛、劈腿、再度戀愛的荷爾蒙循環之中,正所謂理想慾望兩不誤。

他們在嬉皮士文化中成長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生於 68 年 Nés en 68 (2008)

導演: Olivier Ducastel / Jacques Martineau

主演: Laetitia Casta / Yannick Renier / Yann Tregouët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隨著大量移民的進入,右傾風潮席捲法國社會。電影引領觀眾回到喧鬧而充滿理想主義的 68 年,回到年輕人篤信無產階級革命的年代。在高等平民化教育在全法國實施之前,嬉皮文化大行其道,同性戀運動、女權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等等左派運動在街頭掀起波瀾。這部電影是講給真正瞭解法國曆史的觀眾的,相比叫囂著為革命前輩著書立傳、鑄造豐碑、高揚反叛精神的電影,《生於 68 年》用平實的手法,輕輕為 68年代的紀念碑拂去灰塵,並投以一個似有似無的微笑。

用無辜和童趣祭奠 1968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戲夢巴黎 The Dreamers (2003)

導演: Bernardo Bertolucci

編劇: Gilbert Adair

主演: Michael Pitt / Louis Garrel / Eva Green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英國 / 意大利

一部認真還原導演法國口音的電影,觀眾們需要穿越口音的迷霧,抓住臺詞。影片以一個巴黎的闖入者,美國留學生馬修的輕微弱者視角,祭奠 1968 年法國的希望、能量以及這個時刻的最終瓦解。影片中,馬修的兩個室友——雙胞胎泰奧與伊莎的亂倫和性實驗,有著無辜而童趣的氛圍,而馬修作為雙性戀人,也履行著他作為兩兄妹的“調解情人”的職責,這樣的設定彰顯出 60 年代臭名昭著的“糜爛”標籤。室內富有年代感的佈景、餐桌上的哲學對談,以及穿插其中的歷史學家對68年代和五月革命的解釋,為電影的敘述提供了多重維度和更多的信息量。

我們拋棄了上一代的遺產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五月傻瓜 Milou en mai (1990)

導演: Philippe Garrel

編劇: Xavier Beauvois / Marc Cholodenko

主演: Catherine Deneuve / Daniel Duval / Xavier Beauvois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意大利 / 瑞士

《五月傻瓜》是一部 90 年代電影,一部用爵士樂和家庭倫理構成的黑色幽默作品。左派藝術家馬勒在這部後期作品中,利用冷幽默諷刺了一把小資產階級在工人革命的大時代背景下,圍著家人的屍體分家產的荒謬景象。在略帶喜感的音樂的襯托下,一家人始終在與遙遠的巴黎風暴相呼應,而途徑便是來自收音機中的聲音——那聲音總是充滿了宣言,有的甚至荒誕無比。整部影片的前一半和後一半基本可以看做是兩個故事:前者是一個如何分遺產的鬧劇,後者是一個如何應對(社會變遷)遺產的喜劇。在一個大變動的時代,遺產已經不適用了,只有新的價值觀才能存活。

理想主義令人感傷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夜風 Le vent de la nuit (1999)

在《夜風》這部悽美的電影中,五月革命只是在性愛至上的大環境中,將影片中法國人的孤獨和恐懼推上不可逆的局勢的轉折點而已。革命之前,年輕藝術家保羅沉溺海洛因,受困於年長的情人海倫的控制慾。五月革命後,它華麗的過程和絕望的本質,最終令保羅精神崩潰進入精神病院。影片色調暗淡,充滿了人物內心世界的頹廢與傾塌,每個生命都互相交錯卻不曾真正交心。在一眾刻畫法國五月革命史詩性意義的電影中,該電影卻著色於 60 年代的性愛文化和社會的不安定,價值觀碰撞帶來的哀愁、不安,以及理想主義那傷人至深的弊端。

1968 年代的性愛睏惑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被愛的人 Les Bien-aimés (2011)

導演: Christophe Honoré

編劇: Christophe Honoré

主演: Catherine Deneuve / Ludivine Sagnier / Chiara Mastroianni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被愛的人》講述了 1968 年的性愛睏惑,佈景橫掃巴黎、蘭斯、蒙特利爾、布拉格和倫敦。電影最巧妙的地方在於使用音樂進行敘事,影片中兩個戀人一邊逛街一邊對唱的場景,使得觀眾想起過去的法國音樂愛情電影,這些回憶比電影本身還厚重和重要。影片記述了兩對情侶的相遇、相戀、步入婚姻又放棄婚姻的過程,充滿了戲劇化的情節,歌頌跟隨感覺走的愛情。電影在性愛形式上繼承了法國電影的浪漫基因,展示不同年齡段法國女人的女性魅力,呈現復古的街景和穿搭,加上恰到好處的吟唱和音樂,引人入勝。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instagram owmagazine

商務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點擊上圖,購買全新上市的《單讀 17 :人的困境》

关于“五月”,你最不应该错过的 8 本书和 6 部电影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