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旨前為什麼要加“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

趣味知識點

名不正,則言不順。

“奉天承運”,是皇帝政權合法性的來源,新的政治社會制度存在的根據。有了“奉天承運”這塊金字招牌,行使“皇帝詔曰”這種權威則名正言順,正大光明。

王者受命於天,《書經》中便有此種思想,孟子也討論過,說得最透徹的當屬西漢大儒董仲舒。畢竟,漢朝以前的帝王,都從祖先繼承王位,而漢高祖劉邦先生,卻是特別的一個,他陛下從布衣平民到君臨天下的華麗逆襲,王朝的合法性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直到董仲舒著《春秋繁露》,發展出一整套政治哲學和歷史哲學,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董仲舒理論同時又對君王的權威作出了某些限制:既然君王受命於天,毫無疑問,必須尊奉天。尊奉天,則必須時刻觀察天的喜怒哀樂,按天的意旨行事。這個理論得到了後世帝王的普遍認同。所以,“奉天”是陛下們居家旅行、上網聊天以及治國理政之必備良藥。

再談“承運”。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又稱“五德”)的相生相剋來解釋宇宙的構成、變化,並發展出一種歷史哲學,即朝代的更替也要遵循“五德”的生克順序。比如黃帝得土德,取代黃帝的夏朝則是木德,承夏之商朝則為金德,而取代商朝的周朝則為火德。秦始皇以為自己得水德。關於漢朝是啥德,當時頗有爭論。一派認為漢承秦,當然是土德。另一派認為暴秦就不應算一個朝代,漢應承周得水德。後來,漢武帝親自御手拍板:漢得土德。不管怎樣,帝王們都認為朕必須有“德”。“

奉天承運”中的“承運”,所“”的,便是“五德”轉移之“”。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明朝認為自得火德,到了清朝,自然就是水德了也。

既然皇帝必須而且已經“奉天承運”,把它加在聖旨前,是很有必要的。


天下何思何慮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正確的讀法是這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為何有人誤讀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因為古代“天”和以天子自稱的皇帝,出現在文書中都要另起一行,所以很多歷史水平不夠的導演編劇就唸錯了斷句。



這句話寫在聖旨上,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所以,什麼秦始皇唐太宗的太監公鴨嗓喊“奉天承運”的電視劇,導演基本上都是歷史文盲。

這句話的由來是朱元璋,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將南京皇宮大朝會正殿稱作“奉天殿”,於是朱元璋向大臣誥敕命中首次稱:奉天承運皇帝。

皇帝是“天子”,“天”與“皇帝”寫一起時,天定格,以示敬天,“皇帝”二字則另起一行,也是定格寫。清朝把皇帝二字向下縮進一格。



“詔”的起源

其實早在秦朝時期,秦始皇稱皇帝的時候,便有了“詔”,他規定:命為制,令為詔,並在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可見,從秦始皇開始,皇帝與“天”,就已經有了不解之緣。

其實更早的商周時期,也會把商王周王稱作天子,這要比秦始皇還要早。

漢朝承襲秦朝,也用“詔”做為皇帝命令的說法,而且制度更加完善,最早的“詔曰”二字便出現在漢朝的帝王文書中。



而“奉天承運皇帝”,是源於明朝的朱元璋,不僅是他的大殿叫奉天殿,就連他皇帝的大圭(就是他上朝手裡的玉牌)上都刻著“奉天法祖”的字樣,這當然在皇帝中也是首次。

“奉天”除了“詔曰”,也有其他,即“詔曰、制曰、敕曰”三種。

”詔曰”是用於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佈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所以忍不住吐槽某些文盲導演,妃子小產安慰一下都“詔曰”,詔毛線,文盲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僅是文盲,還是個導演。



“制曰”則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凡是聖旨中表達皇恩浩蕩時,都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制曰”只用於對百官,普通老百姓沒有權力聽皇帝“制曰”,而且,制一般都是好事。

“敕曰”則帶著皇帝的告誡,同樣只用在百官身上,給核心官員加官進爵漲工資時,皇帝會苦口婆心的告誡官員戒驕戒躁,再接再厲。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有趣歷史故事。


明離子

呵呵,又看到一個明朝對中國歷史影響極深的例子。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說明“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並不對,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同時,“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也不是中國長期以來的聖旨開頭語。它的首創者應該是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朱老先生。



為什麼朱老先生要用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八個字作為他聖旨的開頭語?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從朱老先生的生平開始講起。



這裡麵包含了第一個信息的關鍵點,朱元璋的本名——朱重八。朱重八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八八。雖然數字很吉利,可是作為人名確實有點不雅,而為什麼朱元璋要起這麼一個難聽的名字呢?這就又要引入我們歷史上著名的主角——元朝了。



元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其功過是非,因為牽扯到民族問題,這裡不做展開。據清朝人俞樾的《春在堂隨筆》第五卷中曰:“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意思是元朝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讓他們按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齡編個號。俞樾還舉出道光年間紹興一帶的取名風俗為證:“近年紹興鄉間頗有以數目字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即名四五。



上述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了。也就是說元朝規定,一般的老百姓如果沒有官職或者功名,是不準取名字的。事實也正如此,朱元璋的父親叫做朱五四,朱元璋的爺爺叫做朱初一。簡而言之,朱元璋可以說三代都是普通老百姓,並沒有什麼顯赫的家庭的背景。

另外朱元璋呢,本身也有過非常豐富的職業經歷。既當過和尚,又要過飯,還從過軍打過仗。

最後在元末群雄爭霸的亂世局面下,還成功的創立了明朝,當上了明朝首任ceo。



於是問題來了。朱元璋在成功上演屌絲逆襲的勵志劇情後,終將要回答一個饒也繞不過去的歷史命題。我們知道,古人非常講究家庭出身,同時也信仰名正言順。你朱元璋作為一個“屌絲”,成功的打下明朝200多年的江山後,勢必要向全國老百姓,特別是士大夫階層作出一個明確的交代,那就是

你為什麼能成為皇帝?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只是淺層次的意思,更深層次的意思應該是,你能不能坐穩江山?所以很明瞭了,這個問題不僅關係到朱氏一門皇族的面子問題,還關係到整個士大夫階層對其效忠的決心。要知道,在朱元璋之前,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草根出身的皇帝,但最終能夠創立一個大一統帝國,並且國祚較長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漢高祖劉邦。

士大夫階層從來不缺乏投機分子,而治理帝國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朱元璋要得到這個階層的擁護,勢必要回答他們最關切的問題——這就是你朱元璋憑什麼能夠坐穩江山。這決定了這些階層對朱元璋江山是否鞏固的一個直接的判斷。就像股市一樣,整個士大夫階層都看好明帝國的發展,朱家才能夠得到充足人才的支持,不斷的創造漲停歷史。



朱元璋老先生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呢?他引入了一個玄之又玄的概念——天!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元朝能夠代替宋朝,是因為天意使然。而明朝能夠代替元朝,也是基於同種原因。不是你元朝太殘暴,而是天意認為你應當謝幕了。緣起緣滅皆從天意,我朱元璋是受上天的委託,來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政權的,只要我這個政權依然受到上天的眷顧,我朱家這家公司就不會倒閉。這個問題放到正規歷史研究上來說,就叫做政權合法性問題。

事實證明,朱元璋成功的回答了這個問題,規避了明帝國潛在的風險。要知道其後作為明帝國政權中心的北京,自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開始,就再也沒有受到過漢民族王朝的直接統治,這種少數民族的統治已經持續了300年。當地的很多老百姓,對漢民族王朝是持親近態度的,但完全談不上效忠。



朱元璋回答上述問題的答案,濃縮起來就是聖旨上的這八個字——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我朱氏皇帝受上天的垂青,來宣佈我的旨意。請注意,這個旨意並不是我個人的決定,而是上天所提的要求。

至此,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徹底的登上了歷史舞臺。清承明制,這八個字依然得以保留。一直到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這八個字才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最後再補充一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的正確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而不是電視劇中常看到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臨淵羨魚而垂釣

先看看這句話怎麼來的吧。

相信大家在看各種古裝劇的時候,都會看到公公們趾高氣揚的拿著聖旨吶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然後覺得牛逼哄哄的,自己也回家攤開一本書,裝模作樣的表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要睡了。

絕對童年趣事呀!

再回到正題,其實這句話起源於朱元璋。我們知道朱元璋這個人呢,只是一介布衣,沒有風光顯赫的家事背景,放過牛、也當過和尚,還做過乞丐,簡直是白手起家,社會閱歷豐富啊,絕對是讓無數平民佩服的對象。可朱元璋不這麼想,甚至對自己身世耿耿於懷不已,還表示:我本淮若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翻譯成人話就是,我本來就是升斗小民,天下對自己又算什麼呢?可上天偏偏就選中了我,簡直是天命垂青啊,既如此,那我就勉為其難奉天命而行之吧!

有了這樣的計策,朱元璋就決定廣而告之,並把那不符合自我身份的朱重八改為朱元璋,讓自己的出身有臺階下。爾後,朱元璋還把朝會大殿改為奉天殿,且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從那以後,傳達聖旨的人就會在皇帝的詔書奉天承運皇帝的稱呼,後來再加上昭曰兩字。只是大家都斷句錯了,奉天承運皇帝六字相連,才是昭曰。另外,最後兩字其實內容和昭告對象不同,是有區別的,分昭曰、制曰和敕曰三種方式。昭曰是昭告天下之意,凡天下大事須告知天下臣民的,均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用的,所以對象不用於普通百姓;敕曰有告誡之意,一般只有在給官員加官進爵才會用,意為告誡官員要勤於政務,勿貪圖享樂。


鹿遙知林深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中華文化在封建社會在朝庭上的傳達皇帝聖旨的巧妙應用。說它是中華傳統文化,因為中華傳統文化講天地人和的統一性,皇帝是替天行道,皇帝的指示就是天的的旨意,天意不可違,自然皇上講的話,下的旨意也就不可違抗,必須聽從執行這就是統治階級安邦治國的巧妙計策,視皇上為天,皇上按天安排的運勢來向名位大臣傳達或下達聖旨的是上天的安排。所以皇帝具有絕對的權威,任何人不得更改和不從的表現行為,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一切言論都是按照天意向朝庭官員詔示講的。也就金口玉言,詔示天下。


吳定律

這其實就是“聖旨”的一個格式,也就是開頭語。


與現在的“講話報告”的開頭格式基本是一個意思:

先生們,女士們,朋友們,同志們:大家好!

今天天氣很好,萬里晴空,烏雲密佈,陽光明媚。我今天要給大家講點什麼呢?這個麼,我不說你不知道,我說了你就更糊塗了,所以呀,這個……大家呀要認真聽(喝水)。你如果不認真聽,就會什麼也搞不清楚滴(又喝一口)。

這個吶,大概呀,是不是呢?然而,大多數的,同志們吶,差不多……啊~對吧?都是一樣滴(接著喝水)。你們聽明白了嗎?聽不明白吧?沒有關係,啊,對吧(再喝一口),你要是聽明白那就有問題了,因為呀~我都不明白我講了些啥!。


其實,不一樣的是:《聖旨》中的內容,簡明扼要,敘述清晰。而現今有些《報告講話》廢話連篇,水分也大。

(用不同的視角,看同一個世界。我是:山那邊,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