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東山

廟會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手下韓成,隨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時被圍,無法脫險,韓成穿戴朱元璋的衣帽,投湖自盡救了朱元璋。其後代入滇進入鶴慶、麗江一帶,隨屯軍屯墾留守後,念其先祖忠義之舉,繼建廟追思並奉為本主來供奉膜拜。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乾隆年間,在麗江東壩震青山西麓的新團下存仁村旁建有一座廟宇,名為吳烈(廟祝姓氏)山神祠。因廟塑有白族本主東山老爺神像,俗稱“東山廟”。每年農曆三月十一至十三,金山白族會在東山老爺的保佑下,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進行“迎神遊鄉”活動,並舉辦“東山廟會”。因其規模規模宏大,遊人如織,被洋人顧彼得稱之為“異常熱鬧的日子”。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異常熱鬧的日子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東山廟會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群眾性活動及民間文化活動,自古以來,人們對東山廟信仰紀念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化,從而形成了固定的活動時間和較為穩定的表現形式,使東山廟會成為金山街道辦至今仍然存續的反映傳統、信仰、生活方式、民間習俗的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動。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文化尋夢人

群眾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30年就在一個地方,30年就幹一樣工作,退休了仍然堅守崗位,這是古城區金山文化站站長張克武的大半生。是什麼力量支撐了他這樣的30年呢?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記憶

30年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張克武與“東山廟會”的淵源

“農曆三月十三”是以前就遺留下來的傳統節日,但後來斷斷續續就沒做起來。為恢復民族傳統節日,張老師在2007年先試行了一個“二月八民族打跳”的小型活動,活動很成功。於是從2008年開始,張老師開始操辦主持金山街道傳統的東山廟會,以各村委會輪流坐莊的形式進行,舉辦成當地的民俗文化節。10年來,活動規模一年比一年盛大,張老師介紹“剛開始的一兩屆因設置了參賽環節,群眾的積極性很高,參賽人數也較多,比賽的時長很不好控制。所以目前將節目數量控制在了200個左右,除金山街道外,還有九河、石鼓、金安及大理鶴慶、劍川等周邊地區的白族同胞參加。”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農村群眾太需要精神糧食了

上世紀80年代的麗江農村,文化生活貧乏、枯燥。農村的老老少少閒暇時大多數時間只能在包穀杆堆旁、家門前聊聊天,幾個月才能看上一場電影。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推動科技文化發展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面對農村群眾對科技、文化知識的渴求,為讓老百姓在村裡就可以看到電影、錄像,張老師與農科部門配合,帶著放映設備行走放映。他經常是當天去當天返回,回到單位時已是凌晨兩三點了。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促進文化大繁榮

金山文化站服務的金山、新團等10個村委會都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各民族受漢、藏、白等民族的薰陶,在每年的春節、“三多節”,都會自發組織民族打跳、球類比賽等文體活動。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群眾的支持是我的動力

談起30年就在一個地方就職,30年就幹農村文化工作,退休了仍然堅守崗位,是什麼力量推動他任勞任怨,忘我的工作?張克武老師說道:“是群眾的需要,群眾的支持,成為我工作的動力。每次開展文化活動,只要我組織、通知,沒有辦不成的。通知50人參加,往往會來100人至200人。有這樣的群眾支持,我沒有理由做不好,而且越幹越有精神。”

30年來,張克武老師及金山文化站榮獲國家、省、市、縣、鄉表彰20多次,其中他於2011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文化普查先進個人”;1987年被文化廳授予“群眾文化先進工作者”稱號;金山文化站1993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先進單位稱號”。

今年7月22日,已滿60歲的張老師受金山街道辦事處的挽留,仍堅持在金山文化站工作,同時監管兩個文化站的文化工作。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人物丨張克武與東山廟會不得不說的故事

也許我們做不到用30年的時間去堅守文化傳承與保護,但我們可以選擇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支持守護者的神聖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