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審辯、創新……21世紀的學生必須具備這幾大素養!

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公民,

以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21世紀的工作與生活?

生活在21世紀的孩子,

該具備怎樣的素質?

這是近十幾年來,

核心素養日益引起全球的關注的重要原因。

它甚至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制定教育政策、

開展教育改革的基礎。

關於21世紀核心素養,不同的國家,

不同的學者都有不同的理論。

近日,北師大提出了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

文化傳承、審辯、創新……21世紀的學生必須具備這幾大素養!

我們還要多久才能製造出世界領先的生產線?

“在一家中國企業的現代化生產車間裡,曾發生過管理者與參觀者的這樣一段對話。

管理者:我們引進了世界最好的生產線,生產全世界人見人愛的產品,佔領全球60%的市場……

參觀者:這些生產線我們自己能生產嗎?我們還要多久才能製造出世界領先的生產線?”

這是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舉出的一個例子,引人深思。

還有這樣一組數據:諾貝爾的自然科學獎最能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日本人到2016年10月,共有22個科學家獲得自然科學諾貝爾獎。

而中國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日本獲得自然科學諾貝爾獎是中國的20多倍,這是一個巨大的差距。

而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填補這樣的差距?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4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老百姓擺脫了貧困,這其中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提供有保障的國民基本素質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劉堅院長指出:“在從生活富裕走向國力強盛的未來幾十年,僅僅滿足於讀寫算的國民素養教育是完全不能支撐這一發展進程的。”

除了讀寫算,我們還需要什麼?

核心素養!

21世紀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但是我們的教育能適應這種變革嗎?我們所培養的人才,我們的教育模式能適應嗎?

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公民,以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21世紀的工作與生活?生活在21世紀的孩子,該具備怎樣的素質?

這成為了核心素養所要回答的問題。

放眼望去,各國紛紛為此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改革。

我國教育界對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關注也日益升溫,逐步實現從理念向實踐的轉化。

文化傳承、審辯、創新……21世紀的學生必須具備這幾大素養!

2014年,《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研究制訂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是著力推進的關鍵領域之一。

2016年,受著名心理學家、北師大資深教授林崇德先生領銜研製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發佈,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剛剛頒佈的高中課程標準,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並要求在高中教材修訂和教學實踐中落實。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始終關注基礎教育國際發展趨勢並積極參與相關研究。

什麼是5C模型?

在2016年《面向未來: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國際進展報告的基礎上,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再次發力。2017年,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美國21世紀學習聯盟(Partnership for 21 st Century Learning,以下簡稱P21)、中國21世紀人才標準聯盟(CP21)聯合發起,擬通過國際合作進一步深化關於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為此研究院完成了《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研究報告》。

這份報告進一步追問“打下中國根基、兼具國際視野”的人應該具有哪些素養,提出了“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並搭建框架、闡述內涵。

5C模型包括:

文化理解與傳承

(Culture Competency)、

審辯思維(Critical Thinking)、

創新(Creativity)、

溝通(Communication)、

合作(Collaboration)共5個方面。

為何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是統領地位?

“ 關於創新、關於審辯思維、關於合作,都很重要,但是似乎缺了最核心的一個素養,就是關於做人,所謂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這是一個結構性的缺失。

——劉堅”

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中的4C,即審辯思維、創新、溝通、團隊合作四方面素養已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

但報告中關於文化理解與傳承的闡述,卻還是國際上首次提出,並且將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統領位置。

這是為何?

關於核心素養,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專家學者,都有不同的理論。

2015-2016年,受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WISE)委託,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完成了《面向未來: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國際進展報告。

報告以包括中國在內的24個經濟體和5個國際組織公佈的21世紀核心素養框架作為分析對象,發現最受重視的公民七大素養分別是:溝通與合作、創造性與問題解決、信息素養、自我認識與自我調控、批判性思維、學會學習與終身學習、公民責任與社會參與。

但是,這些似乎都缺少了一些指向人心的東西。

院長劉堅說:“關於創新、關於審辯思維、關於合作,都很重要,但是似乎缺了最核心的一個素養,就是關於做人,所謂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這是一個結構性的缺失。”

因而,此分報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並將其置於核心素養的統領位置。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涵養學生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行為習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養成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是一箇中國人具有中國根基、打下中國烙印的體現。

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為其他各方面素養提供價值指引。

重視學生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培養,對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教育都具有指導意義。

文化傳承、審辯、創新……21世紀的學生必須具備這幾大素養!

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包括多個層面的含義,既包括對不同文化內涵、共性與差異的認識和理解,更包括能夠認同並願意傳承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行為習慣等。

強調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意義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等一系列問題的追問與思考是個體身份認同的基礎,是每個人融入社會、產生歸屬感和幸福感的保障;同時,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可以引導中國學生在走向國際、走向世界的時候,保有一顆中國心。

第二,踐行優秀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能夠以平等、尊重的態度看待和理解不同的文化,這樣的人在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等方面會更具有競爭力,在進行跨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中也更有優勢。

第三,任何一個民族優秀的文化對於個體形成良好的道德準則、行為習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理解與傳承中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凝聚人心、共築精神家園的基石。

因而,院長劉堅表示:“在4C的基礎上,增加一個要素——文化理解與傳承,這件事,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件事從中國人提出來,但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關於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在地球村的概念裡,都是一個重要維度。”

由理論到實踐該怎麼走?

除此之外,該報告一大亮點在於,提供了各各素養關鍵要素的提煉和行為表現的描述,為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由教育理念走向教育實踐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開展核心素養測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審辯思維

重要性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對高層次能力的培養,比如審辯問題、問題解決等,對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各大跨國公司日益關注具有審辯思維能力的僱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以信息社會、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為特徵的21世紀社會所需生活技能和一般從業技能都包括審辯思維。

內涵與表現

一個具有審辯思維素養的個體,面對不同的情景,不但能夠不懈質疑,理性分析,不斷反思,得出合理結論或生成有效解決方案,而且能慎重考慮他人的觀點且尊重他人挑戰自己觀點的權利。

可以進一步劃分為:質疑批判、分析論證、綜合生成和反思評估四個要素。

● 創新

重要性

人類社會正從工業化時代全面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信息時代,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的價值觀念將成為關鍵性的戰略資源,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面對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世界各國紛紛把科技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內涵與表現

創新是提升個人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所謂創新,便是指一個具有“創新”素養的個體,能夠利用相關信息、資源,產生新穎且有價值的觀點、方案、產品等成果。

包括創新人格,比如有較強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具有開放心態,願意接納新事物等,創新思維,比如發散性思考等,創新實踐,比如,圍繞目標或問題,能蒐集不同來源的信息或資源等……

● 溝通

重要性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現代社會,無論人類社會重大問題的解決,還是個人社會生活、職業生活還是家庭生活的成功都依賴於個體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溝通能力越來越成為衡量現代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只有面向未來,從21世紀社會發展對未來人才素質要求的高度理解溝通能力,才能真正認識到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表現

該素養包括,同理心、傾聽理解和有效表達。

● 合作

重要性

在21世紀的社會里,社會分工更加精細,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將變得更加專業化,沒有任何一位或少數專家能夠單獨應對絕大部分問題,人們必須通過合作的方式,應對未知的挑戰,解決那些未曾預料但卻需優先解決的問題或事項。這要求21世紀的公民必須具備較強的合作意識。

表現

具體表現為願景認同、責任分擔、協商共贏。

五大素養各有側重。

文化理解與傳承對所有行為都具有導向作用;審辯思維與創新更多地表現為認知能力,審辯思維強調符合邏輯、多角度思考,創新強調突破邊界、打破常規;溝通與團隊合作側重反映個體的社會技能,溝通強調尊重、理解、共情,合作強調在實現共同目標的前提下作必要的堅持與妥協。

五大素養又相互關聯。

文化理解與傳承是核心;創新離不開審辯思維,溝通是合作的基礎;良好的審辯能力能夠提升溝通與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溝通與合作有助於實現更高質量的創新。

五大素養從不同角度反映了21世紀人才必備的核心素養,它們之間既各有側重,又相互緊密關聯,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報告為進一步推進核心素養教育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提供了堅實的研究基礎,為全球推進核心素養教育貢獻了中國智慧。

END

本文出自中國網教育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