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臉,別再罵熊孩子“不作不死”

要點臉,別再罵熊孩子“不作不死”

要點臉,別再罵熊孩子“不作不死”

一男孩在烈日下的噴水池中戲水消暑。圖/高劍平

福建三小孩在小區水池邊戲水,不幸觸電身亡,卻被網友罵“不作不死”,這是什麼邏輯?如果噴水池只可遠觀,靠近一點就可能被電死,那建來幹嗎?

如果一切安全標準、安全設計都是不必要的,有萬能的“怪熊孩子”就行,那麼類似的悲劇還會不斷出現。

一出事就不由分說地罵孩子“作”,這是大人最不負責的一種體現。

在中國,有一個特殊的物種,人們稱之為“熊孩子”。

熊孩子喜歡在公共雕塑上亂爬,互相追逐的嬉鬧聲一起劃破公共圖書館的寧靜;他們在電影院、劇院裡踢著前排座椅,大聲哭鬧;他們隨地大小便引發地域和族群的衝突;他們是城市的麻煩製造者。

在當下的中文互聯網,如果熊孩子因為嬉鬧而受傷殞命,他們很可能會被網友們罵“不作不死”,連同他們的父母也被罵成“熊家長”。

近日,福建某地三姐弟在小區噴水池邊玩耍,不幸觸電身亡,一大撥網友像狂歡一般罵孩子“作”,還將責任都推給應該承擔看護責任的家長。

要點臉,別再罵熊孩子“不作不死”

福建三姐弟在小區水池邊玩耍,疑似因觸電身亡。

“熊家長”是有的,去年天津某商場發生一起兒童墜亡事故,主要原因就是家長抱著孩子站在圍欄邊,一不小心沒抱住,孩子從四樓掉了下去。事後實測證明,圍欄高度是符合建築要求的,比標準還高了20公分,只能怪家長缺乏安全意識。

但是在福建這件事上,能說一切都是熊孩子的問題嗎?能把責任都推給家長沒看住孩子嗎?如果噴水池只可遠觀,靠近一點就可能被電死,那建來幹嗎?

正如網友“kuma誓不下架了喲”吐槽說:“樣板房不裝護欄玻璃,用個繩子象徵性地標記下就帶人看房了,孩子摔了怪家長;小區景觀照明線路超出國家規定電壓十倍以上,孩子被電了怪家長;銀行的桌子是未固定的頭重腳輕殺人桌,孩子稍微走動一下爬一下,桌子直接把孩子砸了,怪家長。一切安全標準,安全設計都是不必要的,反正有萬能的怪熊孩子、怪家長。”

某種程度上,熊孩子的產生和熊孩子鬧出的事故,都可以從城市設計上找到原因。城市無法讓孩子的精力得到合理釋放,他們才會在不恰當的地方做出不恰當的舉動,導致傷害他人或自己的悲劇。

要點臉,別再罵熊孩子“不作不死”

2017年10月,重慶南川2個熊孩子在公路上玩鬧,來回奔跑,其中一個孩子被過往車輛撞倒。城市裡道路規劃的混亂、兒童遊戲空間的缺乏、家長因忙於生計而沒有盡到看護責任,都是可能的原因。

孩子的本性就是愛玩,要尊重玩的權利

————————

重慶大學城規學院副教授毛華松和妻子走在重慶最大的步行街上,常常看見小孩們簡直是“掛”在了街邊的雕塑上。

於是,他們找到了論文選題。他們發現在城市公共場所中有很多為成年使用者精心設計的集中活動空間和個體活動空間,但是卻往往缺乏專門為兒童設計的符合其生理尺度和心理需求的活動空間

所以,經常有這樣的場景:孩子們聚集在供觀賞的雕塑周圍大膽地像猴子一樣翻爬並做出各種姿態以顯示他們的本領,或者聚集在供成人休息的長凳周圍頑皮地用手掏挖座位下的觀賞植物。而這些雕塑往往過高過大,甚至有尖角,會給孩子帶來安全威脅。

要點臉,別再罵熊孩子“不作不死”

國內城市缺乏適合兒童玩耍的公共活動空間。

毛華松粗略地把公共空間分成了三類,不同性質的公共空間要有不同的設計策略:孩子聚集的地方,比如學校和小區附近,這些是可以玩耍的地方,要在設計上注意安全和遊戲性;一些不建議長時間停留的,比如馬路,就要保證基本安全而不鼓勵遊戲;孩子停留的地方,比如商場,也應該設置一些有趣的區域或元素,不好讓孩子覺得孤單甚至驚慌。

現在的毛華松也是一個七歲孩子的父親,他覺得孩子的本性就是愛玩,要尊重玩的權利。孩子覺得好玩,自然就不會鬧了。

由於城市中相對純粹一些的自然環境比較缺乏,因此,日本兒童教育學家提出增加“鄉村留學”的體驗型教育。現在已有幾家“分校”的“森之幼兒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園,並沒有具體的教育設施,而是以森林本身為園。孩子們在這裡唱歌、嬉戲和玩耍。

對參加“森之幼兒園”的每個孩子,都配有防水衣褲及長靴,以對應可能出現的雨天。在這裡並沒有普通意義上的幼兒園教育方法,更不會有詳盡的教學計劃,孩子們自由發揮,讓他們相互學習和借鑑,從而觸動兒童靈活的思維能力並培養一定的思辨能力。

孩子們在這裡爬上爬下,保持平衡,品嚐、感觸、聆聽自然,他們的運動能力、判斷力、注意力都得到提高,兒童在廣闊的環境中自由嬉戲玩耍,還可減少他們在心理上的攻擊性

要點臉,別再罵熊孩子“不作不死”

日本,森林幼兒園的孩子在戶外玩耍。

帶小孩去電影院,不要怪他們鬧

————————

當北京聯合大學的學生Vivi走進蒲蒲蘭繪本館的時候,發現這個為兒童設計的空間其實很安靜,還忍不住發了條微博。它有著彩虹一般的樓梯,明度和亮度能夠吸引孩子又不至於太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還有

像樹洞一樣的“閱讀洞”,其實很符合孩子對小空間的探索心

繪本館中設計了一處下陷的地面,用彩虹色彩的地毯進行鋪裝限定出一個空間,供兒童自由坐臥和玩耍,繪本館裡也有用於辦故事會的空間。這裡的繪本有趣易懂,許多孩子一看就停不下來了,雖然有一個隱藏式的滑梯,Vivi看到一個孩子安靜地滑了幾趟後還是跑去看書了。

這一點在其他室內公共空間同樣明顯,比如電影院和劇院。研究表明,2歲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時間約為7分鐘,6歲的孩子平均也不過17分鐘,所以當他們被安排看不好玩的電影或戲劇的時候,多半是要鬧了。

要點臉,別再罵熊孩子“不作不死”

2017年春節,山東淄博的穆女士帶9歲的兒子去看3D電影,孩子吵鬧招致其他觀眾憤怒,被打了一記耳光。

在國外,由於電影有分級制度,相對也減少了孩子觀看他們無法接受的電影的機會,至於劇院,雖然各個劇院對兒童進入的規定不一,但許多劇院會建議家長考慮孩子是否真的到了適合的年紀。

比如達拉斯歌劇院在官網上說明,那些超過一個小時的節目即使是最乖的孩子可能也很難坐得住,因為太久了,他們建議大人帶6歲以下的兒童觀看專為他們呈現的節目,長度大約在45分鐘。英國皇家歌劇院則不建議5歲以下的孩子進入,尤其是嬰兒,因為長時間暴露在較大的聲音環境裡會對孩子的聽覺造成影響。

國內的公共圖書館雖然往往有少兒圖書區,但是在空間設計上卻常和成人區無異,藏書質量也參差不齊。而在美國,多數公共圖書館的兒童區都會有一些“兒童友好設計”,擺上毛絨玩具、益智玩具,也會有高矮不一的桌椅以滿足不同年齡兒童的需求

我們可以從2013年《美國圖書館雜誌》的設計案例中一窺他們對兒童的用心:比弗利山莊公共圖書館的少兒區設計了專供電影放映和說故事用的小型戲院,可容納80人,甚至還有一個模擬樹屋的閱讀空間。

毛華松覺得,國內許多公共圖書館在功能分區上或許做得不夠好,如果能夠以玻璃分隔出兒童區,避免兒童和成人相互干擾,並在附近安排一個適合成人等候的空間,或許可以在隔音的同時,方便家長透過玻璃看到孩子的情況。

要點臉,別再罵熊孩子“不作不死”

美國的一間兒童電影院。

全球有400個兒童友好型城市,中國一個都沒有

————————

將那些尖叫的孩子圈在小區裡可以嗎?事實是,這是行不通的。

中國居住區的戶外遊戲場規範還有待建立,居住區雖然設有遊戲場、活動區,但大多停留在“擁有即可”這個層面上,沒有真正考慮到細節,隨意放個跳床、滑滑梯,沒有定期修繕,還有一些器材不適合孩童。

江蘇師範大學講師朱麗萍曾經對國內住宅活動區裡的健身器材進行過研究,她認為在設計上對兒童“不夠友好”。孩子使用住宅活動區的健身器材並非為了鍛鍊身體,而是為了“玩”,但這些設施都以成年人的尺度進行設計,會有熊孩子從雙槓跳下扭傷腳踝、站在扭腰器的轉盤上失去平衡摔倒等

實際上,除了一些專門為孩子設計的公園、模擬城之外,國內少有公共空間會考慮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中國孩子的好奇心和精力無法得到適當釋放。

隨著城市化進程,車流進入、綠地減少或被分隔,街道不再安全,孩子可以自由活動的空間少了

要點臉,別再罵熊孩子“不作不死”

城市規劃對兒童友好,是現代城市的重要標準。

所以,聯合國關於人類居住環境的第二次會議決議之後,提出了“少年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提案”,從 1992年開始,許多國家和城市都在為少年兒童友好型城市而努力。目前,

全世界已經有400個兒童友好型城市,而中國一個都沒有

直到2016年5月31日,深圳提出要建設和申報中國首個兒童友好型城市,今年還將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納入深圳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綱要,但距離通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兒童友好”概念往往會考慮公共空間的可達性,讓孩子們能夠到達,而幼兒又不會離父母太遠;安全,避開車流,視線開放以便減少犯罪;也要考慮遊戲和休憩結合,甚至對自然草木也不排斥;空間功能都能夠按不同年齡甚至不同季節的需要調整。

要點臉,別再罵熊孩子“不作不死”

致力打造“美國第一兒童友好城市”的丹佛市,構建兒童友好城市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在全市範圍內打造“見學地景”(Learning Landscape),將全市學校場地改造為充滿吸引力的、多用途的戶外兒童遊樂空間,其設計均由科羅拉多大學師生完成。

“見學地景”空間包括以下設計要素:入口和公共聚集區域、戶外藝術作品、適合兒童的遊戲設施、遊戲草地、植物園,等等。不僅為兒童提供多樣化的、自然的遊戲空間,也為兒童提供認知自然、熟悉自然的見學場所,成為不同規模和層次的、步行可達的兒童戶外遊樂場地

這個城市的氛圍也很“兒童友好”,有許多場所都歡迎大人和小孩一起進入,比如約翰·溫澤爾在《丹佛郵報》上寫了人們去過的“兒童友好型”場所,其中包括那種孩子可以學瑜珈、聽音樂會、學薩爾薩,而大人也可以在一邊喝東西聽音樂的店,還有一家比薩餅店,大人甚至可以在那裡自在地過情人節,因為孩子們都忙著捏店員提供的比薩餅皮。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陳唯弘、木辛 排版/張家明

新週刊——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