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諾千金!這10%的貧困群眾,總書記一直記掛

你們可是給俺幫大忙咧!小子(兒子)工作好,俺有活幹,還能照顧媳婦兒和老母,活樂撒(高興啊)!

說這話的是河北南皮縣馮家口鎮車官屯村貧困戶張淑同,他邊說邊抓著駐村第一書記趙博飛的手,笑得合不攏嘴。

在與南皮縣相距近兩千公里的四川珙縣底洞鎮利民村,貧困戶周建均說起近三年生活的變化,幸福溢於言表。由於一家四口中,三人有殘疾,2014年,周建均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經過三年的奮鬥,如今,他家280平方米的養牛場存欄6頭牛,種著十餘畝桑園,又新建了113平方米蠶房。

今年,光這四季蠶起碼要收入3萬元以上,另外再增加養殖十頭牛。

周建均信心滿滿地說。

經歷不盡相同,幸福的笑容卻大抵相似。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家有個共同點:都是貧困殘疾人家庭,並且家中都不止一名殘疾人。目前,在全國3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殘疾人有281萬,約佔10%。文中提到的這兩個家庭,只是這10%建檔立卡貧困殘疾戶中“不等不靠”努力脫貧的一個縮影。

“言必信,行必果。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是我們作出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相較於一般貧困家庭,殘疾人及其家庭的貧困程度更深,致貧原因更為複雜,脫貧難度也更大。尤其是對於農村殘疾人的貧困問題,國家非常重視。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殘疾人扶貧的政策文件,為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如期實現脫貧提供了政策保障。

脫貧攻堅 質量放於首位

一诺千金!这10%的贫困群众,总书记一直记挂

周建均夫妻倆辛勤勞作

“全面打好脫貧攻堅戰,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扶貧從“打贏”向“打好”轉變,這就需要堅持時間服從質量,科學確定脫貧時間,不搞層層加碼。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

2014年,四川珙縣底洞鎮利民村貧困戶周建均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家裡4口人中,殘疾人就有3個:周建均右眼視力模糊,左眼無光亮,他的妻子左小腿截肢,大兒子又患有癲癇、智力障礙和精神疾病,當時家中還有一個女兒在讀書。

四川省殘聯工作組入駐利民村後,對像他家這類情況的進行了重點幫扶。周建均說,從那時起,他心裡就亮起了一盞希望之燈。

2014年底

周建均利用產業扶貧資金12000元購買2頭牛,母牛不久便下了小牛犢。

2015年

當貧困戶扶貧貼息貸款實施後,在幫扶幹部的協助下,他在自家屋邊修建了280平方米的規範養牛場,準備大幹!首先申請了小額貸款5萬元,選購了8頭小牛,同年即獲得建場補助和良繁母牛補助共計8萬元。

周建均信心倍增!就這樣,視力模糊不清的他與行動不便的妻子一道起早貪黑地種草割草,飼料裝卸,出糞清掃,消毒殺菌,整天充實地忙碌著。別看全家舉債11萬元,但當年售賣的11頭牛,就拿到近8萬元錢。

2016年

他又通過農民工返鄉創業基金貸款4萬元,還向村上借支產業扶貧週轉金2萬元,增添了9頭母牛,最多時候養牛場達到了22頭存欄量。當年周建均一家就順利脫貧摘帽。

2018年5月

當珙縣殘聯工作人員再次來到周建均家時,除了280平方米的養牛場存欄6頭牛之外,他又新建了113平方米蠶房已經開始養殖春蠶,栽種的十餘畝桑園也已經可以採摘,自家的3畝水田也在同族弟兄的幫助下耕種完畢,19歲的小女兒在成都找到了工作,能夠自食其力。

正是當初那盞明燈指引,周建均一家才得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出屬於自己的幸福

精準脫貧 因戶因人施策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

河北南皮縣是2017年全國26個率先脫貧出列的貧困縣之一,並獲得了全國唯一的“全國試點縣脫貧評估驗收樣板示範縣”的榮譽稱號。在巨大喜悅的背後,還有一部分未脫貧的人群生活在極度困苦之中。

“南皮縣脫貧摘帽後,剩餘貧困戶中,殘疾人貧困戶佔比大幅攀升,脫貧攻堅難度逐漸加大。”中國殘聯掛職南皮縣副縣長鄭紅雲表示,這部分人群屬於貧中之貧,艱中之艱。這在脫貧攻堅階段,責任更加重大,意義更加非凡。

一诺千金!这10%的贫困群众,总书记一直记挂

中國殘聯相關領導看望張淑同一家

2017年,張淑同所在的車官屯村有116戶脫貧,還剩11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他家就在其中。

張淑同患有腰椎疾病,勞動能力較弱,他的妻子患肢體、言語多重殘疾。家裡還有位近80歲的老母親,長期需要人照顧。他18歲的兒子去年從技校畢業,現在幹保安。

針對這種情況,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因戶施策,制定了精準扶貧方案:首先給家中壯勞力——張淑同的兒子聯繫周邊有實力的一家五金企業,為其提供就業崗位,邊打工賺錢,邊學習就業前景好、收入高的數控銑技術。

針對張淑同本人,因為需要在家照顧殘疾妻子和母親,就幫其聯繫周圍五金廠,提供居家就業工作,如穿鑰匙鏈,刮剎車片等。正常情況下每天可收入20-30元。此外,還幫助張淑同的妻子申請了低保、殘疾人兩項補貼,每月轉移性收入405元,同時幫助其申請輪椅,組織義診、開展慰問等。

目前各項措施均落實到位,等到張淑同家孩子穩定就業了,這個家庭就可以順利脫貧了。

“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看到張淑同一家子樂呵呵的,我們也是由衷地高興!”

扶貧扶“志” 激發內生動力

一诺千金!这10%的贫困群众,总书记一直记挂

2018年5月18日上午,一場特殊的招聘會在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的善滿家園舉行。

看到這個養雞、養鵝(的工作),感覺比較適合。出來找工作也是為家裡出一份力,適合幹啥就幹啥。

像這樣的招聘會在善滿家園每個季度就會舉辦一次。從銷售、維修到諮詢、養殖,提供多種崗位。根據殘疾人自身的能力和需求設計,讓招聘會更加對口。善滿家園原本是收養智障人士的愛心家園,隨著愛心力量越來越壯大,這裡除了收養和為智障人士提供康復服務之外,已經形成了為殘疾人提供培訓、就業、創業的大平臺。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

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目前,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已納入國家扶貧開發大局,通過重點推進,取得顯著成效。2017年,貧困殘疾人得到有效扶持,其中92.5萬殘疾人退出建檔立卡,殘疾人接受實用技術培訓70.6萬人次。

6692個殘疾人扶貧基地已安置了10.5萬殘疾人就業,直接扶持帶動21.8萬戶殘疾人家庭。

貧困殘疾人家庭“兩不愁、三保障”得到較好保障,廣大貧困殘疾人及其家庭對如期實現脫貧充滿信心。

面對281萬貧困殘疾人脫貧這個難啃的硬骨頭,下一步該如何攻堅?

中國殘聯扶貧辦主任解宏德表示

除了充分利用動態更新和建檔立卡數據庫,為貧困殘疾人提供更加精準的幫扶,進一步加大貧困殘疾人的兜底保障和醫療救助力度之外,還要實施針對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不斷提高貧困殘疾人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以多種形式幫助貧困家庭殘疾兒童完成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

為重度貧困殘疾人提供集中照料或日間照料、鄰里照護服務,有效解放家庭勞動力;

推進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我國現有殘疾人大約8500萬,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

像張淑同、周建均這樣的殘疾人家庭,在黨和政府不等不靠脫貧奔小康的政策指引下,用自身的努力和汗水為殘疾人同步脫貧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同時,也希望更多有殘疾的兄弟姐妹們能夠自信自強,不畏艱辛、頑強拼搏,努力實現屬於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