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錦繡記

CCTV9

20:05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朗朗神洲,祚傳千載;

漫漫絲路,澤遺百代。

西漢起,以中國特產——絲綢運輸為主的“絲綢之路”,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繁華的商貿通道,並被傳頌至今。

中國絲綢製品雖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但其繁複的工藝製作並未曾全部公諸於世,不少專家學者在古墓探索中尋找蛛絲馬跡仍不得果。央視著名導演徐小卉歷時三年走訪全球,精製人文紀錄片《錦繡紀》,大膽揭秘絲綢的前世今生。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錦繡記》彰顯時代匠心

可以說,這是一部美到窒息的紀錄片、這是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們的讚美詩。《錦繡紀》的走紅絕非偶然,很多人看到最後會落淚,不僅因為那些美麗而高超的技藝,還有那些羅紋針跡背後的故事。

錦繡紀

穿針引線,

綾羅綢緞,

絲絲皆為情意真,

織為雲外秋雁行,

染作江南春水色。

——錦繡江南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綾羅綢緞 美到窒息

請輸入標題 bcdef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清麗的詩詞展現著古人淡然、雅緻的生活。一位女子,步秋後殘葉,獨自走上小船,輕輕地解開了羅裙,脫去了滿腹閒愁。詞裡提到的“羅”,便源自綾羅綢緞。除此之外,帛、錦、綃、紗、緙絲蘇繡等古老、奢華的絲綢品種,《錦繡紀》中皆做了詮釋。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絹是出現最早的平紋織物,手工織造工序眾多,織機的每一個部件都暗藏巧機。筘控制著絲絹的寬度和密度,幅寬56公分的絹布,經線要穿過1170個筘齒,保證絲絲入“筘”。綜是織機上最為重要的部分,綜框上牽拉著綜線,經線從綜眼中穿過,綜使一千多根經線編組工作。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錦的紋路更為繁複,漢代以前的錦都是經線顯花,與緯線交織的是兩組不同顏色的經線,交替沉浮,呈現花紋。由於經線的起落更加複雜,織機為多綜多躡,綜片多達100以上,一根經線會穿過多個綜片,綜片管理著經線的運動程序。到了宋代,宋錦在織造前已將經線沉浮的程序儲存於花本,織造時緯線依圖穿插,一個人在上面拉花,一個人在下面投梭,共同完成編織。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奢侈手工點綴生活時尚

請輸入標題 bcdef

手工製品最能顯示出匠人的功力、對藝術的理解和自身情感,其中蘊含的人情和質感是流水線生產難以複製的,這在手工絲綢製品中體現得更為明顯。中國作為絲綢的發源地,養蠶繅絲、經緯編程、挑花結本、提花織錦等繁複多樣的技藝凝結了千代匠人的智慧。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絲織高手周家明就在自家的小織造坊裡,探尋古代絲織技術的奧秘,終於在無意中製造出馬王堆出土過的四經絞羅,回覆了失傳千年的絲織技藝。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與周家明一同出現的,還有國家級非遺宋錦織造代表性傳承人錢小萍,她講述如何用殘片復原出,斷織上百年的菱格四合如意錦。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精妙的織技催生絕美的錦緞,范冰冰的戛納龍袍、張靜初的孔雀禮服、周韻的雲錦禮服等手工華服,在巴黎、紐約、米蘭等國際時裝週上秒殺各大國外奢侈品牌,綻放出耀眼奪目的中國色彩,珍藏於大英博物館的絲綢手工藝品更是不勝枚舉。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除了雲錦、蜀錦、蘇繡等馳名中外的絲綢製品,蠶絲多面的可塑性還衍生出綃、緙絲、莨綢等材料,為藝術和生活的關係提供了無限可能。荷塘潑墨不再是文房四寶的絕對領域,梁雪芳用針線將荷“成、住、壞、空”的一生集於《荷韻》;姚建萍大氣柔美的刺繡肖像《英國女王》豐富了國禮的可選項;而苗族的勞動者則用繽紛多彩的圍腰寄託生活的希望,賦予整個民族更多特色和風采。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絲路傳播國際文化

請輸入標題 bcdef

4700年前,絲織品奇蹟般地誕生於中國,在漫長的歲月沉澱中,它們早已昇華為文化的載體,在父母和子女間解讀著傳承的意義。風箏大師張克傑組織的老年風箏隊,打算做個百鳥朝鳳,但老夥伴們的相繼離世逐漸讓他灰了心,兒子張建民卻用手工絲絹製成風箏,在父親的九十大壽上替他實現了願望。雲錦的貴重,讓織工周雙喜望而卻步,織錦多年家裡卻沒留下一幅雲錦,女兒結婚收到的雲錦禮服是單位對他最好的褒獎。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還有蘇繡界的“貓王”餘福臻,繡貓五十年,多幅作品被國家外交部送給國外領導人,終於在退休之後,為自己的兒子繡制第一隻貓作為禮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不僅在中國,桑蠶和絲織技藝的對外傳播派生出多國文化,在世界各地寄託著不同人群的情感。伊朗絲毯古樸雅緻,伊朗人吃飯工作等日常活動都在絲毯上完成;泰國蒙空風格多變,承載著泰拳手對君王師父的敬重和對父母的牽掛。遠古的天蟲輾轉多國之後,已經昇華為一種文化載體,助推中國成為世界文化的領軍者。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錦繡紀》從藝術的角度出發,用匠人的情感填充,透露出中國古典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適時適地的應變性。該片一改藝術的“高冷”印象,以紀錄片的形式拉近古代與現代、山村與國際、文化與生活的距離,用一幅幅瑰麗多彩的金絲錦緞,鋪陳出跨時空的大格局視聽盛宴。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作為一個興趣愛好者來說,《錦繡紀》內容很全,很適合作為一部啟蒙專用紀錄片。

看完了這一部,已經可以對絲織工藝產生基本的框架了,再看其他的紀錄片也是在其上延伸或者是加深。

其二,是其雖然知識性豐富,但卻不乏趣味性。

《錦繡紀》的講述方式是通過一個一個的人物和故事串聯起情節,節奏轉換不生硬,沒有填鴨式的灌輸知識。

而是以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講述,外加感情昇華恰到好處,不知不覺就能看完一集。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雲錦

外國的大禮服上基本都是同一個色系的顏色,但是雲錦的顏色很跳,黃色和紫色、紅色和綠色這些明度和色相完全不同的顏色都會同時出現在一塊錦上,但卻琳琅滿目,異常好看。

中國人從古代就有這種色彩駕馭力。雲錦的追求是逐花異色,花的縱向橫向排列都在變化,老藝人把這叫做跑馬看妝花,妝花的配色要濃而不重、豔而不俗,巧妙的運用色暈的裝飾。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雲錦的貴重不僅由於織造的繁複,還因為在其中會使用真正的孔雀毛和金箔錘製成的金線

錦繡紀裡面還有很多古今對比。

復原了馬王堆中的四經絞羅的周家明,他織著豪華的布料,但仍舊在小廠房裡貧窮著。這就是現在手工業的現狀,匠人們很多時候只能孤獨的和古代的聰明人對話。

蘇州多橋,古代的織工會站在橋上等待著被僱傭。而現在會手工織機技術的織工又變為難得的技術人才,他們騎著電動自行車經過前輩們站過的橋。

古今的對比中,我們能對古代有暢想,對現代有期許。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蘇繡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今日看點」紀錄片《錦繡記》—一首中華絲織工藝匠人的讚美詩

蘇繡是個極細的活,繡小貓飄動的毛用線三十二分之一,需要將一根線劈出三十二分之一的粗細,這個就叫做劈絲。

《錦繡記》橫跨中國歷史,縱覽古今中外,是一場對絲織錦繡的追根溯源。這個紀錄片像是一篇散文,洋洋灑灑三個小時下來,開啟了一個宏大的絲織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